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廣東中山市:實施萬名黨員干部“入鎮下村”行動 小機制解決大問題

中共中山市委組織部

2024年10月11日14:4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貫徹群眾路線,是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的有效實現方式。廣東省中山市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服務保障省委“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等中心工作,實施萬名黨員干部“入鎮下村”行動,以“黨建+”項目為抓手,推動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與鎮村組黨組織聯合攻堅,助力基層鎮村高質量發展,為黨員干部走出辦公室、走向田間地頭,密切黨群關系,謀深做實群眾福祉作出新探索。

一、背景

中山市實行地級市直管鎮街的行政體制。在鎮域特色經濟主導下,鎮街、村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和治理模式。但存在發展不平衡、用地規模受限、發展能級相對較低等問題。同時,在市鎮村組垂直聯動、資源統籌等方面長期缺乏有效的機制,具體表現在:市直單位和國有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與鎮街、村(社區)塊塊分割,缺乏直接業務對接、生產對接、服務對接,黨員缺乏到鎮街、村組一線服務的平台和抓手﹔從鎮街、村組而言,請機關黨員來干什麼,怎麼安排他們的工作,也是很頭疼的問題。就機關黨員而言,各自都忙於案頭工作,不知道什麼時候下去,下去干什麼。機關與基層之間長期缺乏有效的聯動手段,“雙報到”制度“空轉”問題比較突出。

從2021年開始,中山從提升基層黨組織建設質量、為基層賦能提質,引導黨組織和黨員踐行“一個支部一個堡壘 一名黨員一面旗幟”出發,推行機關與基層黨組織結對共建的“雙聯雙助”工作機制(機關、國企、事業單位黨組織以“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形式全覆蓋結對全市所有村(社區)黨組織,機關、國企、事業單位下轄黨支部與村(社區)下轄黨支部結聯系結對子)。各領域黨員按照“平急結合”要求,做到“鎮村吹哨、機關報到”,形成治理合力。2023年以來,基層常態化應急性工作減少,如果不及時調整“聯”和“助”的內容,該機制就會走向“空殼化”運作的形式主義。中山市及時調整策略,將“雙聯雙助”的工作重點,放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促鄉村振興上來,並將“雙聯雙助”升級為萬名黨員干部“入鎮下村”行動。該行動堅持黨建引領,以黨組織聯建共建,一鎮一策、一村一策研究發展項目,項目確定后,由黨組織帶動黨員干部群眾推進落實,取得很好成效,得到群眾認同。截至2024年6月,全市共發展“黨建+”項目3500多個,128多個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黨組織的黨員投身項目建設3.1萬人次,籌集項目資金累計1.2億元,為鎮村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二、做法與成效

做實黨員干部走好群眾路線機制,關鍵在於有成熟的結對共建機制,有看得見摸得著的項目,有持續跟蹤監督問效的保障體系,才能有效解決“人員怎麼下去”“下去干什麼”“干得怎麼樣”這三個問題。為此,中山市從結對機制、確定項目、跟蹤問效三個方面抓好這項工作。

(一)把“聯系機制”明確下來,壓實對接責任

一是結合鎮村發展需要優化結對機制。市委組織部對此前安排的“雙聯雙助”結對單位逐一進行研判分析,充分考慮鎮村組發展難題和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所能夠調配的人力和資源,對結對關系進行新一輪優化調整,形成了能夠適應當前項目化運作需要的新的結對機制。目前,全市128個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黨委(黨組)下設的2000多個機關基層黨支部,與全市289個村(社區)黨組織及下設的3500多個村民小組黨支部全部進行了“特色化”匹配結對。

二是市領導帶頭抓實結對機制。在結對關系中遴選出35個軟弱渙散村、特色精品示范村、基層治理難點村,由市委書記帶頭,24位市領導分頭挂點,實施“示范引領”行動。安排所在鎮街黨政領導包村,結對的市直單位和國企黨組織聯村,市委組織部從機關單位選派35名四級調研員或科長擔任第一書記駐村。市領導不定期到挂點鎮村指導解決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突出問題,為全市各個結對單位起到示范帶頭作用。

三是強化干部支撐保障結對機制。對於非重點村,安排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常態化結對。根據市直單位工作職能、資源優勢,指導機關、國企和事業單位組建161個服務隊,提供包含政策咨詢、產業發展、糾紛調處、困難幫扶等600多項服務內容,為村(社區)提供“點對點”“一對一”精准服務。從機關選派402名優秀中青年干部到鎮村參與“工改”、治水、招商等中心工作。選派301名公安民警兼職副書記駐村(社區),推進平安建設。統籌村(社區)干部、出租屋主、民警、社工、村民代表、物業人員、熱心群眾等5.6萬多名專兼職網格員力量,助推化解矛盾、消除隱患。

(二)把“發展項目”確定下來,做實民生實事

一是調查研究,建立問題清單。由各鎮街黨委(黨工委)牽頭,黨建工作辦公室統籌,組織村(社區)黨組織摸排問題5038個,進而由市直單位、國有企事業單位黨組(黨委)召開聯席會議,逐項分析需求和困難,採取“四不兩直”、典型案例解剖等方式實地調研,優化整合形成2048個問題清單。

二是試點示范,優化解決方案。選取三鄉鎮塘敢村、南頭鎮民安社區、坦洲鎮十四村社區作為試點,圍繞“塘敢蘿卜”產業支撐、十四村社區網格化治理、民安社區文化振興等3個方面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市委組織部召開全市現場會,由試點鎮村的聯建單位進行項目路演,帶動提升全市“黨建+”項目質量,最終確定3500多個“黨建+”發展項目,其中64個重點項目納入市級項目庫提級管理。

三是黨員帶頭,集合力量推進。各聯建單位黨組織圍繞既定項目,普遍建立黨建聯席會議制度。機關黨委書記常態化帶領機關黨員干部到鎮村組解決問題,在推動基層發展中,豐富拓展“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志願服務等黨務工作質量,帶動機關黨員下基層,走訪群眾、舉辦活動、走訪慰問、協調處理問題。目前,128個聯建單位已破解發展難題335個,領辦民生實事1233個,解決群眾困難530個,打造黨建項目768個,開展其他服務810項。

(三)把“跟蹤問效”抓起來,力戒形式主義

一是適時調度,壓實責任。市委組織部加強統籌,通過重點抽查、現場查看和隨機走訪等方式,及時了解“黨建+”項目進展。市直機關工委、市教育工委、市國資委黨委分頭加強本系統“入鎮下村”行動的日常管理、跟蹤指導、考核評價等工作。聯建各方黨組織實行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精細化落實,每月一研判、每季度一分析、每年兩總結。對涉及多個部門的問題,由市委組織部統籌三大工委,分領域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協調推動解決。

二是及時反饋,評估效果。市委組織部聯合“三大工委”日常通過實地考察、現場測評、群眾訪談等方式,了解項目實施效果,及時聽取改進意見建議。各聯建單位黨組織在推動項目過程中,及時查漏補缺,遇到問題及時提交聯席會議解決,並向市委組織部、“三大工委”備案。

三是突出實效,動態減負。結合中央關於為基層減負工作要求,市委組織部、“三大工委”及時指導各聯建單位,防范政績觀不清晰、華而不實、“造盆景”“花架子”等形式主義問題。將問題有沒有真正解決、群眾是不是真正滿意作為考核評判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據,嚴防程序繁瑣主義、嚴防考核指標、工作報表、材料報送泛濫。

三、成效和反響

通過實施萬名黨員干部“入鎮下村”行動,發展“黨建+”項目,中山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促鄉村振興工作中,著眼解決群眾關心關切的實際問題和基層發展難題,引導各領域黨員在高質量發展主戰場踐行“一個支部一個堡壘 一名黨員一面旗幟”。

一是黨組織“龍頭”作用舞起來。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重在展現黨團結帶領人民的奮斗成果,讓群眾感受到“惠從黨來”。通過實施萬名黨員干部“入鎮下村”行動,各級黨組織站到發展第一線,有效發揮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將群眾意見、基層心聲、黨員教育、力量調配、干部培養等要素統一到高質量發展“同心圓”中,強化了基層黨組織對各類組織、各項工作全面領導的“龍頭”作用。

二是黨員發揮作用“舞台”搭起來。全國組織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黨員隊伍教育管理監督。通過實施萬名黨員干部“入鎮下村”行動,中山為各領域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踐行群眾路線搭建了舞台。機關黨員在機關黨組織的帶領下,深入鎮村開展工作時,能夠親眼看到理念性要求轉化為實踐成果,看到頭腦中的想法能夠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項目,能夠面對面直接接觸群眾,聽到群眾真心的反饋,甚至牢騷、意見,能夠在破解難題中增強斗爭精神、斗爭本領,讓廣大黨員得到深刻的群眾路線教育。

三是解決發展難題“通道”建起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基層發展的難題不同於群眾的個體訴求,往往需要調動更多力量、人員、資源通盤考量、系統解決。通過實施萬名黨員干部“入鎮下村”行動,圍繞高質量發展,各領域黨組織通過黨建聯建,通過聯席會議機制,從“互不搭界”“各干各的”到“攜手同行”“集思廣益”,使基層發展難題有人抓、有人干。

四是平急轉換的“哨子”吹起來。基層治理是眾人之事,有共建共治方有成果共享。面對基層治理、鄉村振興工作中時不時出現的應急需求,通過實施萬名黨員干部“入鎮下村”行動,有效保障了干部支撐。聯建單位黨員干部“平時”發展項目,在防汛抗旱救災、防御台風等“應急狀態”時,根據鎮村“吹哨”,及時響應支援,有效做實了“平時治理、急時應急”工作機制。

四、經驗啟示

中山市實施萬名黨員干部“入鎮下村”行動,做實“黨建+”項目,推動各領域黨組織聯建共建促發展,引導黨員踐行群眾路線,提高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質量的實踐探索,有著四方面的經驗啟示。

(一)整合資源、調配力量、解決問題首先要用好系統觀念。基層治理、鄉村振興工作遇到的情況很復雜,涉及的問題涵蓋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社會保障、治安、入學、環衛、就業等方方面面的大事小情,群眾的訴求更是多樣性。同時,職能部門的力量“塊塊分割”,人員匹配不均衡、治理資源分散,如果缺乏有效的統籌,“各管各家”就是工作常態。中山的實踐証明,要提高基層治理、鄉村振興質量,必須運用系統觀念,在組織結對、人員匹配、問題梳理等環節,形成科學的運行機制,方能形成“集團化作戰”的戰斗力。

(二)提高發展質量、增強群眾滿意度必須注重問題導向。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體現在抓工作的思路方法上、體現在如何正確面對基層的實際情況中,體現著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基層鎮街、村組發展最大的問題是什麼,群眾最關心的是什麼,哪些問題需要通過總體統籌來解決,機關單位能提供什麼資源,等等。隻有把這些都搞清楚了,才能有的放矢。中山的實踐充分體現了強烈的問題導向,對於保障工作質量,推動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三)防止“大干快上”,盲目“鋪攤子”等形式主義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堅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保証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貫徹落實的思想保証。特別是服務基層的各類發展項目,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無處不在,如果干不到實處,搞形式主義,搞“花架子”,“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中山的實踐充分說明,隻有干在實處,嚴以謀事,守好正確政績觀這個“正”,創新才有價值。比如,無論是讓市屬國企集團幫助三鄉鎮塘敢村培育發展蘿卜產業,還是讓公安部門結對坦洲鎮十四村社區解決出租屋管理難題,等等,這些都是從正確的政績觀出發,提出的工作舉措,必然得到群眾的真心擁護。

(四)實現結對機制行穩致遠必須堅持人民至上。近年來,一些黨組織抓工作,黨員在干、群眾在看,干得辛苦群眾不領情,群眾認為“你為我好,只是你覺得是為我好”的問題時不時出現。這些問題,根本在於群眾工作沒做透,核心在於對同一件事情,黨員干部和群眾沒有取得共同的認知,直接的原因在於從一開始就沒有真正去聽取群眾意見建議。中山從一開始就將群眾意願放在重要位置,尊重群眾意見,充分調研研判,充分實現了群眾“想做”和黨組織“能做”的有機統一,體現了人民至上在工作中的有效運用。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