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安徽全椒縣:“四聚”賦能 激活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一池春水”

中共全椒縣委組織部

2024年10月11日13:4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實施背景

近年來,安徽省全椒縣聚焦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統籌整合政策、項目、資金、人才等資源,積極延伸和拓展農業產業鏈,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切實推動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產業振興的發展優勢。

二、具體做法

(一)聚力強組織、賦勢能,夯實“黨建聯盟”促“引領有方”

黨委聯建、定好路子。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將10個鄉鎮劃分為江淮風景道區域聯合黨委和 312 國道區域黨建聯盟兩個片區,集思廣益、共謀共策。深入調研、摸清家底、理清思路,利用兩個片區工業和農業資源、區域位置等優勢,探索構建“黨建+資產運營+鄉村旅游”、“黨建+農事體驗+紅色研學”格局,推動形成一區多亮點、一委一品牌、一村一特色。

聯合抱團、優勢互補。打造產業抱團型“黨建共富聯盟”,按照“黨建引領、統一規劃、組團發展、自主經營”的思路,一體化抓產業發展,將地域相鄰的村(社區)統一納入“勞務公司+企業”發展模式,打造出“兩山”勞務、“企農同行興”、“紅色引擎”“新‘絲’路”等黨建聯盟品牌,初步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由“單村作戰”向“抱團共富”轉變。

科技指引、擴大效益。堅持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指導,一方面,加強與中科院、南農大等高等院所合作對接,開展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項目爭取、人才培訓和信息咨詢服務,鼓勵企業應用新工藝、新裝備,技術改造升級。另一方面,以優勢產業、主導品種、地方特色品種為重點,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三品一標”認証,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二)聚力優產業、賦動能,提升“造血功能”壯“產能筋骨”

繪實產業轉型“一張圖”。建立“支部+帶頭人+經營主體(涉農企業)+農戶”聯結機制,圍繞“一隻蝦”“一顆果”“一粒米”等主導產業,推行聯營、聯耕、聯種、聯養。

下好村企聯建“一盤棋”。堅持黨建引、部門助、村企聯、結對幫,全縣101個村與75家企業結對共建,依托本地龍頭企業,實施聯建項目30余個。村企雙方通過建立“組織互聯、產業互聯”的機制,形成“非公經濟組織+黨支部+農戶”幫帶模式,有效挖掘各村(社區)獨特的區位、水面、產業、人才等資源優勢,實現企業發展與群眾致富深度融合。

打通農旅融合“一條線”。結合休閑農業發展打造產業品牌,堅持“一鎮一主題、一月一活動”,舉辦“鮮桃採摘節”“龍蝦節”“碧根果採摘節”“櫻花節”等系列旅游節慶活動,打造集休閑觀光、農事體驗、農產品採購為一體的旅游線,實現“村村有特色、月月有活動、季季有精彩”,為當地村民鋪就一條農旅融合增收路。

(三)聚力抓資源、賦效能,推動“沉睡資產”變“增收活水”

盤活閑置資源,發展富民實業。提升廢棄學校、倉庫等閑置集體房產的使用效益,將部分國有閑置房產使用權和收益權授予集體,用於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整治利用,統一收儲、規劃、招商,建設集“加工—展示—銷售”一體的鄉村旅游景點。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村集體土地、水面資源流轉給種養殖大戶管理,大力發展“稻蝦連作”等項目,實現“變閑為寶”。

整合土地資源,形成規模農業。閑置土地統一流轉、收儲到村合作社,通過政府三資平台將土地經營權轉包給第三方經營。著力擴面積、提單產、優品質,精心打造“四高豐產片”“萬畝油菜花海”。推行“土地流轉+生產托管”模式,加快農村土地集約,打造2萬畝全程托管“墾地合作”示范區、發展訂單農業11萬畝,提升土地綜合效益。

籌建強村公司,壯大鄉村產業。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領辦創辦社會化服務中心、勞務服務公司等各類實體,成立“強鎮富村”公司,聘任新農人、種養殖大戶等致富能手,發展農資配送服務、農業信息服務、統防統治服務、農機作業服務、農產品物流和營銷服務、農產品粗加工等產前、產中、產后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

(四)聚力育隊伍、賦智能,集結“鄉土人才”筑“基本底盤”

注重選好“引路人”。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選優配強綜合素質高、帶動能力強的黨組織書記隊伍,積極推進“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村黨組織書記擔任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人,引導其帶頭領辦專業合作社、創辦股份合作社、成立村級集體企業,以“頭雁先飛”帶動“群雁齊飛”。

注重引進“專業人”。加強村院聯謀,積極走訪對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聚椒陵 促發展”產業博士全椒行活動,在現代農業、文化旅游等方面開展合作,為簽約博士頒發“鄉村振興顧問”聘書。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扎實推進“百名專家聯百村幫千戶”,選派94名科技特派員、113名農業科技專家,行政村服務實現全覆蓋。

注重培育“帶頭人”。加強村專聯育,按照村級申報、鄉鎮遴選、縣級審定三級程序,建立“新農”帶頭人隊伍,遴選新型農村產業發展黨員帶頭人133戶。加大對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農”領域技術培訓,提升“新農”帶頭人實用技能。目前已舉辦“新農”培訓班6期,覆蓋750余人次。摸排產業項目資金缺口,按照“發展資金、培育資金、貸款資金”三個類別標准,分別累計投入支持資金100萬元、300萬元和3000萬元,支持“新農”帶頭人發展壯大產業,扎實推進農村農民共同富裕。

三、主要成效

一是村級集體經濟實現突破。全椒縣通過聚力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持續謀新招、出實招、亮硬招,從組織、資源、政策、人才等多維度,實現了鄉村之間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聯動發展,持續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源源“發展動力”。2023年,瞄准“20萬元村清零、50萬元村提質、100萬元村升級”的目標,全縣實現集體經濟總收入7331萬元,50萬元以上集體經濟強村達80個,佔比79.2%,100萬元以上達21個。

二是特色產業基地發展壯大。全椒縣把發展特色產業列為重點工作任務來抓,2023年,新增1個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南農大科教創新園、邦農現代農業產業園等項目簽約落地。全縣稻蝦連作面積發展到35.4萬畝,小龍蝦產量達5.3萬噸。碧根果種植面積9.1萬畝,居全國縣級之首。陸續獲得“中國碧根果之都”“全國綠色食品薄殼山核桃標准化生產基地”“國家全椒薄殼山核桃產業示范園區”等稱號,獲批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

三是品牌影響效應日益凸顯。培育“全椒龍蝦”“全椒碧根果”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2個,綠色食品加工企業8家,“皖美農品”產品品牌3個,綠色食品品牌獲証41家68個產品。積極組織龍頭企業參加上海、合肥、南京等地舉辦的農產品推介會和農交會10余場次。

四是農村經濟結構得到優化。全椒縣圍繞特色產業,集中項目、資金、人才等要素,大力實施經營主體培育工程,2023年以來,全縣新增家庭農場168家、農民合作社11家,總數分別達2237家、859家,新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3個,共帶動農民就地就業5萬多人。通過開展股份合作,搞活經營機制,村集體、合作社、企業和農戶之間建立了緊密利益聯結,引導土地整體流轉,優化資產資源配置,帶動社會資本投入,提高了農村經濟規模化、組織化程度,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和一二三產業融合。2023年,通過規模化種植,實現糧食種植面積113萬畝、總產43萬噸﹔全縣旅游基地接待游客400萬人次以上。

四、啟示探討

(一)黨建引領是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方向盤”。辦好農村事,關鍵在黨。全椒縣切實將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第一要務”,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注重基層組織整體素質提升,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探索構建“支部引領、黨員示范、群眾參與”的體系,切實為村級集體經濟增勢賦能,促進產業發展、群眾增收。因此,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不斷提升黨組織的組織力,激發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爭做農村群眾的主心骨,成為鄉村振興的“指揮所”和“先鋒隊”,通過組織動員鄉村人才、聚焦鄉村產業,把黨建觸角延伸到產業發展第一線,最大限度讓基層“火車頭”動力強起來。

(二)找准路子是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驅動輪”。“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理清思路、選准路徑是關鍵。全椒縣充分分析自身短板及資源優勢,變“單一發展”為“多線發展”,變“單打獨斗”為“協同作戰”,通過黨建聯盟、招商引資、盤活資源、注入科技等多元發展方式,激活鄉村資源、資產、資金、人才等要素,提高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市場化運作能力,實現鄉村資源的全方位開發和利用,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注入全新動能。因此,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要注重探索村級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探索多形態的村級集體經濟合作模式,探索產業融合發展的村級集體經濟項目,通過因地制宜發展資源、加快經營方式轉型升級、延伸項目產業鏈等,激活各類發展要素,深度挖掘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的附加值,找准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新路徑”。

(三)勇於探索是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續航力”。遇山開山,遇水架橋。全椒縣在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通過利用一切可能條件,從資金保障、信貸扶持、加大幫扶、加強法制保護等方面爭取資源,聚成了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合力。因此,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要勇於探索各方面資源條件,構建正向激勵扶持政策,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強化精准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容錯糾錯”機制,切實讓鄉村黨員干部大膽使用村集體經濟資金,在謀發展、拓渠道、找市場、優產業上盡銳出戰。

(四)用好收益是保障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安全帶”。發展集體經濟的最終目標是將發展的成果惠及民生,保障紅利共享,實現共同富裕。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了,集體經濟發展成果在共同富裕、惠及民生上也有了最直觀地體現。因此,在共享集體經濟成果時要讓集體成員最大可能實現公平正義的要求。通過採取資產折股量化推動集體收益進行合理分配,結合村情、家庭實際,採用家庭股、土地股、勞齡股等多種股份形式進行分配。堅持廣覆蓋、促公平的政策導向,推動形成公開公平、共建共享的收益分配機制。另外,可以建立公平普惠的福利制度,縮小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真正實現成果共享、凝聚民心。群眾集體經濟意識提高了,農村經濟活起來、群眾兜裡鼓起來,才能真正實現黨建強、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