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福建寧德市:堅持“以縣為單位”激活農村集體經濟新動能

中共寧德市委組織部

2024年10月08日17:2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

近年來,福建省寧德市建立市級統籌、縣級負責、鄉村實施的工作機制,堅持以縣為單位,加大縣鄉兩級統籌力度,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推動村集體收入“破殼、清零、消薄、壯大”。全市2134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4年底,68%的村不足1萬元、90%的村低於10萬元,躍升至2023年底,66.6%的村高於20萬元、31.9%的村超過50萬元。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強三級統籌,讓發展動力強起來

堅持把村財增收作為書記工程,各級黨委書記親自上陣、靠前指揮,既當“一線總指揮”、又當“施工隊長”,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市級層面,市委推行“三年一規劃、一年一目標”,2014年開始先后實施4輪三年計劃,把抓村財增收作為書記領辦項目,久久為功、長期堅持,逐步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建立村級集體經濟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有關問題,每2至3年更新優化扶持政策,每年召開現場推進會,定期匯編典型案例,構建“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統籌協調、職能部門合力推動”的工作格局。

縣級層面,以縣為單位制定發展規劃和三年計劃,將發展村集體經濟納入縣域經濟整體布局,縣委書記帶頭組建工作專班,帶頭研究扶持政策、整合資金資源,實施國企代運營、飛地抱團等統籌兜底增收項目53個,帶動偏遠村、薄弱村年均增收5萬元。

鄉鎮層面,結合基層黨建“全面體檢”,鄉鎮黨委書記帶隊村村走遍、村村排查,摸清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一村一策”研究發展方案,實施廠房、交易市場等增收項目3200多個,確保每個村都有集體經濟發展項目、都有穩定收入。比如,霞浦縣推動村集體融入“攝影+民宿”產業,5年時間村均集體收入從9.2萬元提升到33.7萬元。

(二)激活集體“三資”,讓發展基礎實起來

充分發揮農村生產要素流轉平台作用,摸底清查、盤活開發村集體閑置資金、資源、資產,推動資源變產業、資產變資本、低效變高效。

深挖山海資源。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承包合同不規范問題專項整治,摸底清查、清理收回被違法違規侵佔、長期低效出租的集體資源2200多處。結合海上養殖綜合整治,集聚整合海上養殖區域、土地資源、項目資金等,改造升級養殖漁排,實施海產品加工廠、交易中心、餐飲民宿等項目,霞浦縣100多個沿海村每年創收2000多萬元。

盤活沉睡資產。大力實施閑置農房激活計劃,在特色產業鏈條延伸拓展中,盤活辦公用房、校舍、集體茶園等閑置資產,採取拍賣競價、重新開發等形式,謀劃新興業態1500多項,讓沉睡資產變成增收活水。供銷社聯合鄉村黨組織盤活基層供銷社資產,發展農貿市場、農業綜合體等項目14個,帶動70個村集體年均增收3萬元。

整合各類資金。用好用活中央、省級扶持資金,2019年以來,積極向上爭取扶持資金2.48億元,打造集體經濟試點村496個﹔市級每年安排不少於1000萬元財政資金,重點扶持村集體經濟薄弱村。市、縣財政聯合寧德時代新能源公司成立總資本10億元的閩東時代鄉村振興基金,投資鋰電新能源產業項目,每年收益近5000萬元,全面消除近千個村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下的“薄弱村”。

(三)拓寬增收路徑,讓發展模式活起來

堅持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大力推行產業帶動、支部領辦、整村運營等強村共富“八法”,不斷拓寬村集體增收渠道。

突出產業帶動。延伸拓展茶葉、水產、旅游等“8+1”特色產業鏈條,引導村集體實施光伏+菇棚、產業小微園、冷鏈倉儲、廠房等強村富民項目4500多個,讓村集體和群眾享受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古田縣持續延伸食用菌產業鏈條,引導村集體建設光伏菇棚、冷藏烘干設施等1200多處,推動集體經濟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推行支部領辦。全市成立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571家,覆蓋全市1/3的行政村,堅持股份合作、聯合生產、規模經營,村黨支部整合集體“三資”,帶動群眾以閑置房屋、土地、勞動力等入股,構建村集體與群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截至目前,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帶動村集體年均增收4.2萬元,還吸引1萬多戶群眾入社,戶均增收3200元,形成支部領著群眾干、帶著群眾富的良好局面。

創新整村運營。以金牌旅游村、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為契機,鄉村黨組織統一收儲資源、規劃開發、招商運營,打包形成“一份清單”,招募624名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以及文創人才經營團隊等,運用新理念整村運營,打造周寧蘇家山“鄉村迪士尼”、蕉城金蛇頭“夜經濟”、霞浦半月裡“民俗體驗”等網紅旅游村,美麗鄉村催生出美麗經濟。

(四)深化黨建聯建,讓區域發展聚起來

深化黨建聯建共建機制,採取片區聯合黨委、產業鏈黨建聯建、飛地抱團等方式,推動集體經濟“從散到聚、從弱到強、從少到多”。

村村抱團聚合力。採取強村帶弱村、大村聯小村、中心村輻射周邊村等形式,在地域相鄰、產業相似、模式相近的農村區域組建片區聯合黨委173個,覆蓋全市39%的行政村,發展多村抱團項目490多個,帶動960多個村增加收入3100多萬元,促進產業聯營、治理聯抓、民生聯促。

村企抱團激活力。堅持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全市發動361家非公企業挂鉤幫扶418個村,推動福鼎白茶、古田食用菌、霞浦民宿、屏南文創等特色產業鏈黨建聯建,實施訂單農業、收益分紅等項目430多個,聚力發展優勢產業,打造十億強鎮24個、億元強村50個。

異地抱團添動力。突破地域限制,採取自願結對、推薦結對等方式,在全市范圍內篩選185家建制村結成100對共建共促對子,立足土地資源、項目資金、交通區位、人才技術等不同優勢,明確聯村產業發展方向,統籌產業布局,把特色產業做強做大。

三、主要成效

一是提升基層黨組織凝聚力。通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黨組織帶著群眾一起創業致富,村黨支部與群眾建立了經濟聯結紐帶,成為了產業發展、強村富民的引領者,群眾跟村集體同唱一台戲、同使一股勁,農村黨支部的組織力、威信力明顯提升。

二是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堅持“三年一規劃、一年一目標”,以縣為單位加大縣鄉統籌力度,緊密結合縣域優勢產業、農業特色產業,大力推行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模式,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增收項目,促進村集體持續健康發展。2023年底,全市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20萬元以上的村達66.6%、50萬元以上的村達31.9%,百萬村達77個。

三是推動特色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農業特色產業,村集體大力實施標准化廠房、冷鏈倉儲、交易市場等產業鏈配套項目,創新實施旅游民宿、生態康養等新興業態,有力減輕企業發展壓力,促進特色產業發展。2023年村集體興建倉儲、冷庫、廠房等設施520處,年均收益20萬元。

四是促進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堅持群眾參與、群眾受益理念,通過訂單農業、合股聯營、務工就業等形式,群眾錢袋子鼓了,有了更多獲得感。同時,村集體發展壯大后,採取建設孝老食堂、幸福院、代繳醫社保等形式,對黨組織的認可度進一步增強,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更加堅實穩固。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9年的1.78萬元,增長到2023年的2.48萬元,增長了39%,增速位於全省前列。

四、經驗啟示

(一)突出黨建引領,建強戰斗堡壘。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黨的領導是根本。寧德市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能在較短時間實現倍增,關鍵是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黨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充分發揮了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形成全市“一盤棋”的發展態勢。實踐証明,發展集體經濟一定要建強支部、選好書記,使發展集體經濟的過程成為檢驗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的過程。

(二)突出產業帶動,增強造血功能。寧德市堅持推動鄉村產業發展與集體經濟增效相統一,立足“8+1”農業特色產業,在延伸產業鏈條、抱團融合發展、拓展產銷渠道、加強品牌建設等方面定向發力,讓村集體和群眾享受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實踐証明,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與農業產業的振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把集體資金、資源、資產投入產業發展,既能推動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壯大、農民群眾增收致富,又能增強村集體自身造血功能,提升集體經濟發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三)突出抱團發展,促進共同富裕。針對鄉村資源分散、鄉村特色產業單打獨斗發展難等問題,寧德市加大縣鄉統籌力度,通過推行“統一流轉土地、統一生產發展、統一經營銷售、統一打造品牌、統一分配收益”的模式,形成規模集聚效應,促進農村資源的集約化利用,讓集體、群眾獲得最大程度的收益。實踐証明,推行黨建聯建共建,有利於破解村庄“空心化”“空殼化”、村多村小資源分散等問題,推動農村區域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抱團發展,更好地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四)突出群眾主體,實現強村富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群眾受益既是出發點,又是落腳點,隻有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才能實現共商共議、共同富裕。寧德市建立健全“產業發展、村集體、村民”共謀共促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集體增利、村民增收的良性互動,進一步提升黨組織凝聚服務群眾的能力,把黨員群眾攏在一起自力更生、抱團發展,增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踐証明,強村與富民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村集體強起來能更好地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群眾富起來、產業發展起來,能吸引更多人力、物力、財力投入集體經濟發展中。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