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寒亭區委組織部
2024年09月24日14:0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堅持全域統籌、多方聯動,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優勢,有效整合多方力量,深入推進居民議事平台、為民服務載體建設,構建起“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幸福家園”共同體。
一、背景動因
寒亭區是濰坊市四個行政區之一,轄濰坊經濟開發區和6個街道、3個發展中心,城市社區35個,城鎮常住人口20余萬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市基層治理也暴露出“小馬拉大車”等系列短板弱項。一是功能不全。部分黨群服務中心政務屬性偏重,居家養老、醫療衛生等親民便民的功能還不夠完善,“家味”不濃。二是人少事多。寒亭平均每個社區工作者服務590名群眾,每日承擔網格走訪、熱線回訪、矛盾調處、事務代辦等具體事宜,還要定期舉辦活動、開拓創新、承接上級工作安排。三是權小責大。對接部門找不動、難協調,對無人認領、責任難劃分的事項往往承擔屬地兜底職責。四是能力不足。個別社區滿足於過得去、不出事,開展的工作和活動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深層次的物質文化需求。近幾年招錄的社區工作者數量佔總數一半,年輕社區工作者存在流動性大,專業能力不強等問題。
二、主要做法
(一)強化黨建引領,激活城市治理“動力源”
黨的力量來自組織,組織能使力量倍增。要想解決城市治理難的問題,必須構建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城市基層治理體系,讓黨組織成為城市基層治理的“主心骨”。
一是建強組織體系。在6個街道成立由黨工委書記任主任的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委員會,下設黨的建設、物業管理、社會治理、民生保障等若干專委會,街道各職能部門、城市社區全部參與,攥指成拳匯聚城市治理強大合力。以城市社區為單位,統籌“雙報到”單位、志願者、物業、社會組織和轄區企業等多方力量,成立“幸福家園”黨建共同體,由社區書記擔任理事長,每月召開聯席會議,以組織融合推動堡壘共筑、事務共商、治理共抓。持續做深做實“網格平急轉換”工作機制,將綜治維穩、安全生產等網格全部整合,建立網格(小區)黨支部151個,推動黨的領導一貫到底、進樓入戶。
二是配強社工力量。聚焦社區工作力量薄弱問題,選任308名社區“兩委”干部,配備541名城市社區專職工作者,落實社區工作者定崗網格制度。以街道為單位,每月舉辦一期社區書記論壇、每季度組織一次經驗分享,每半年舉辦一次提級述職,每年舉辦1次社區黨組織書記全員培訓和工作交流會,增強社區書記為民服務能力和動力。通過競聘上崗等方式,從年輕社區干部中為每個社區配備1名“書記助理”,協助處理社區日常事務,讓社區書記將更多精力放到為民服務上。今年來,分批組織優秀社區書記赴先進地區對標學習、挂職鍛煉,區、街舉辦社區工作者能力素質提升培訓班63期,有效增強了社區工作者特別是社區書記為民服務能力。
三是筑強紅色陣地。開展“幸福裡”黨群服務中心“迭代升級”行動,以去行政化、去形式化、去辦公化和增加服務空間“三去一增”為導向,特色開展“我的社區我的家”溫暖社區創建行動,整合黨建、治理、服務等多種功能,優化調整社區黨群服務中心8處,新增家政、百貨、裁縫鋪等便民設施,著力打造群眾家門口的“幸福裡”居民之家。統籌社區綜合服務用房、物業服務用房、小區公共用房、核酸檢測點及其他閑置場所資源,建設144處網格(小區)紅色驛站,健全完善黨員教育、便民服務、黨群活動等基本功能,設立網格(小區)事項代辦點,進一步延伸社區服務觸角,讓黨員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找到組織、享受服務、開展議事。
(二)堅持協商議事,鞏固城市治理“基本盤”
群眾利益無小事,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基層治理的問題發生在社區,隻有把群眾動員起來、組織起來,才能最大限度激發基層治理活力。
一是暢通問題反映渠道。全面推行“紅網治社”管理模式,推選1760名熱心居民擔任樓道長,配合網格黨支部書記參與社區治理服務,對包靠事務“一辦到底”。進一步配強以社區專職工作者為主,機關干部為輔,轄區黨員、物業工作人員、志願者、商戶等協同配合的“1+2+N”網格工作隊伍,發動570余名快遞員、外賣送餐員、電商主播等新就業群體積極融入社區治理。建立弱勢群體日常聯系、網格居民半年覆蓋走訪機制,確保群眾需求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解決,有效提高了居民群眾滿意度。
二是搭建協商議事平台。指導各城市社區搭建“泰祥紅色議事廳”“春風議事廳”等35個居民議事平台,完善開放說事、分類理事、民主議事、明責辦事、公開評事、追蹤查事“六步工作法”,小區黨支部每月定期召集“家園議事會”,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及時受理、限時辦結。積極發動轄區熱心群眾,組建社區茶室、矛調齋、田大姐工作室等矛盾調解機構,幫助社區開展工作,將居民糾紛吸附在社區。
三是強化問題解決保障。建立常態化“部門+社區”問題聯辦機制,在社區設立46處政法、綜合行政執法工作站,建立9處法官工作室,選派35名公安、政法干警和員額法官常態化入駐開展工作,協助社區化解矛盾糾紛,推進社區治理。對單獨依靠社區力量無法解決的問題,區級層面從水電氣暖等33個民生部門單位中選派班子成員擔任“社區服務專員”下沉社區報到,立足職能幫助協調解決社區難題。
(三)創新服務載體,奏響城市治理“協奏曲”
推進城市治理,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解決好廣大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一是優化政務服務模式。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全面推行“前台一窗受理、后台分工辦理”全科服務模式,整合社會保障、教育計生、就業援助等各類項目,優化辦事服務流程290余項,讓居民“隻進一扇門、辦成多件事”。針對“上班族”“上班沒空辦、下班沒處辦”問題,探索實行錯時延時、周末加時和幫辦代辦制度,將服務時間向上班族延伸,滿足居民正常業務辦理需求。聚焦服務“一老一小”,延長開放老年大學、圖書閱覽室、舞蹈室等功能室,開辦繪畫、聲樂、書法等公益課程,為居民提供高品質社區服務。
二是提升物業服務質量。深入開展“居寒無憂”紅色物業創建行動,全域推行社區“兩委”與優秀物業企業“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組織轄區物業企業認領社區黨建共建項目110個,將物業作為延伸社區服務、了解居民心聲的有益助力。創辦紅色物業管理學院,定期邀請物業專家、行業骨干登台授課,講解物業政策、開展技能培訓,每月組織現場觀摩評比,以比促改提升物業服務質量。建立“紅管家”志願服務隊伍,招募125名物業員工擔任“紅管家”,為居民提供義務家政、免費維修、水電費代繳等便民服務8200余人次。將物業企業考核評價權下放到街道,社區“兩委”成員兼任物業服務質量監督員,每季度組織對物業企業評價打分。
三是用好社會服務資源。開展“星火暖亭”紅色合伙人行動,面向轄區熱心黨員、企業商戶、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等,招募570余名合伙人,梳理建立各類資源(服務)清單1200余項,通過“居民點單、社區派單、合伙人接單”的“三單”服務模式,發布社區公益項目390余個,完成居民微心願189個,實現各類資源與群眾需求精准對接。創新社會組織參與小區服務形式,社區每月通過擺攤設點辦市集的方式,今年為居民提供健康義診、愛心義剪、技能培訓、知識科普、政策宣講等公益服務200余場次,服務居民2.6萬余人次,以“零距離”服務拉近鄰裡關系,增強了群眾對社區的情感認同。
三、工作成效
通過打造“幸福家園”共同體,進一步筑牢了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根基,健全完善了黨委統一領導、多元力量共同參與的城市治理格局,提升了社區為民服務能力,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由社區“獨角戲”變為黨群“大合唱”,實現了“四有”目標:
(一)城市社區有人氣。通過對社區親民化、便民化改造提升,舉辦公益市集、開辦周末課堂、助老食堂等,社區人氣更足了,增強了居民對社區的獲得感和歸屬感,樹立了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良好形象,增進了群眾對黨和政府工作的工作認同、組織認同和思想認同。
(二)服務群眾有力量。一方面,通過開辦社區書記論壇、經驗分享交流會,建立了“經驗共享、問題共解、整體聯動、互促共進”有益機制,開拓了年輕后備干部工作思路,提升了社區服務精細化水平。另一方面,通過共同體的有效運轉,提高了社區黨建活動開展的頻次和質效,擴大了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增強了社區統籌協調能力,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三)干事創業有底氣。通過黨組織有效鏈接,成立了“社區牽頭、部門共建、社會協同、居民參與”的治理共同體,形成了以社區黨組織為頭雁的“雁陣效應”,搭建了部門單位服務群眾、社會力量回饋群眾的平台,增強了社區“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與底氣,提升了為民辦實事、解難題的能力與水平。
(四)治理服務有效果。通過加強與轄區居民、物業等社會力量的溝通,社區逐漸實現了由“被動”到“主動”、由“拆台”到“補台”、由“想法多”到“辦法多”的轉變,解決了以往城市治理“各自為戰”的問題,居民對社區黨委的工作愈加認可,讓城市基層治理更順暢、更有生命力。
四、經驗啟示
一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黨建引領是社區“幸福家園”共同體的力量源泉,是有效發揮組織優勢、制度優勢的根本保証。通過打造黨建共同體,有力地實現了社區的組織融合、力量融合和資源融合,提升了社區統籌協調、集中攻堅的能力,增強了社區話語權。
二要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社區居委會是群眾自治組織,要實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就必須尊重轄區居民意見,優化調整社區功能站所與服務供給,向網格、小區延伸服務觸角,通過幫代辦等形式,更好為社區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細化服務,徹底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三要牢固樹立一體發展理念。要注重強化系統建設工作理念,建立開放性的互聯互通紐帶,就必須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推動部門單位帶頭開展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和保障下傾,協調轄區多方資源,集中精力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讓社區更有能量、社區書記更有力量。
四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社區工作進步、服務提升,往往都需要動真碰硬,從解決居民群眾的具體現實問題入手。實踐証明,社區黨建共同體的建立,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都提供了強大的資源與力量支持,是提升轄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的有力舉措,為社區實現精准治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