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州市鼓樓區委組織部
2024年09月22日14:4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
近年來,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不斷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先后推出了“社區幸福通”線上服務平台、“一刻鐘幸福圈”等一系列便民惠民舉措。2024年,以樹兜社區為試點,在“一刻鐘幸福圈”的基礎上,創新“幸福裡+幸福合伙人”機制,探索打造了一個標准化幸福元素集中體驗點——樹兜幸福裡。通過黨委領導、政府搭台、國企牽頭,鏈接政企社“幸福合伙人”資源,構建集“基本公共服務+基本生活服務+特色為民服務”於一體的社區綜合服務平台,真正實現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深受社會各界點贊好評。樹兜社區被確定為首批“福建省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社區”,先后獲評“全國和諧鄰裡建設示范社區”“福建省家庭教育進社區(村)項目示范點”等榮譽稱號。
二、做法
(一)堅持高站位擘畫立體式“幸福圈”架構
一是精准繪圈定位。構建“幸福圈”的首要原則是就近便利,為此,鼓樓區將樹兜社區綜合服務場所所在的書香紅牆為幸福源點,以步行15分鐘為服務半徑,進一步打破行政邊界,將鼓東、溫泉、華大3個街道7個社區(約1.5平方公裡)統一納入樹兜社區“一刻鐘幸福圈”延伸服務范圍,共惠及居民5萬余人,極大方便周邊群眾就近享受高效便捷的社區服務。二是整合幸福資源。樹兜社區黨委以社區網格為基本單位,深度挖掘圈內“醫、食、學、行、購、托、游、養、健、情”十大幸福元素資源,依托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將線下資源有機導入鼓樓社區幸福通、智慧樹兜等線上服務平台,真正實現生鮮菜市、洗衣理發、家政維修等基本便民服務社區全覆蓋,社區養老、學前教育、特色文體等品質提升服務配置到位,讓居民服務更加豐富多元、溫暖貼心。三是廣泛問需於民。持續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打造“一刻鐘幸福圈”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為此,樹兜社區黨委堅持以群眾滿意不滿意、高不高興、答不答應作為工作導向,充分發揮“兩會一員”“居民懇談日”“參與式預算”微實事協商等民主議事平台作用,由社區、小區黨組織引導居民共同參與“幸福圈”建設。今年以來,樹兜社區黨委發動黨員干部、小區樓棟長、志願者等走進22個住宅小區走訪調研,積極幫助解決下水道堵塞、加裝電梯、屋頂滲水等問題29個﹔結合居民實際需求,先后完成開設“蒲公英普法”課堂、建設愛心助殘驛站等26個“一刻鐘幸福圈”補強項目,深受群眾好評。
(二)堅持高標准做強嵌入式“幸福裡”服務
幸福裡是“一刻鐘幸福圈”內十大幸福元素集大成所在的重要體驗點和展示區。為此,在樹兜幸福裡5000平方米的功能劃分上,樹兜社區黨委緊扣社區三大類服務項目,切實做到品優和類全兩手抓、兩手硬。一是“數治”賦能公共服務。社區黨委完善“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依托樹兜黨建引領智慧社區平台、“e福州”自助終端設備等,推出涉及交通罰沒、醫社保証明查詢打印、居住証擦寫等89項便民服務項目,實現就近服務與“一次讀取、多次復用”,讓居民享受家門口的“刷臉”自助。同時,運用“鼓樓智腦”“鼓樓社區幸福通”等線上服務平台和“一線處置”機制,有效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今年以來,已為群眾解決“身邊事件”281件,群眾滿意率達98.33%。二是“暖心”緊貼生活服務。利用樹兜幸福裡一樓沿街場所新建社區“長者食堂·學堂”,針對當前老年人普遍身體狀況,推出低油低糖低鹽等適老菜品10余種,全面推行持証服務、陪餐懇談等機制,動員熱心黨員志願者做好服務保障工作,讓老人在食堂用餐方便又安心。目前食堂日均用餐量達285人次,居全市前列,獲評省級示范性長者食堂。配建“健康小屋”,引進醫聯體專家每周二、周四坐診,提供慢病隨訪等服務。同時,將老年大學、四點鐘學校納入服務體系,實現“餐桌秒變書桌”。自2023年底運營至今,長者食堂·學堂及“健康小屋”已服務周邊居民13萬人次。此外,幸福裡還配有健身館、網球場、青少年心健室、無人機培訓區等功能場所,全方位滿足了周邊各類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首創”引領特色服務。打造全市首個社區干部實訓基地,通過“1+N”社區干部實訓模式(1處集中式實訓主陣地+N處特色化實訓分場景),引入市人才集團、福建師范大學等單位、院校組建師資庫、教材庫、實訓崗位庫,形成“理論+實務”“黨建+治理”“課堂+課外”的社區工作職業能力實訓體系。目前,實訓基地已先后開展基層黨務工作、應急救護、消防安全等專項培訓9場,教育覆蓋社區干部750人次,有力提升社區工作者的綜合能力素養。
(三)堅持高效能打造聯動式“幸福合伙人”機制
為了讓社區“幸福圈”常態長效、幸福裡辦好辦實,樹兜社區黨委統籌聯動,積極探索“無償公益+低償反哺+市場運作+攜手聯營”的“幸福合伙人”模式,著力構建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一是建強國有企業合伙人。針對幸福裡前期場所裝修、運營資金緊張等問題,樹兜社區黨委與區國投等國企進行多輪協商,最終商定由區國投投入百萬余元對幸福裡場所進行裝修,街道、社區對其免收一定年限的場地租金。通過這一雙方合作共贏的方式,解決了“幸福裡”建設資金不足的短板,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整體推進的共建合力。在后續運營過程中,區國投將“幸福裡”內閑置場所統一承租、微利運營,進而反哺社區公益,形成了社區與企業的雙向互促機制,在盤活社區空間資源、提升社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社區服務功能。二是培優共建單位合伙人。樹兜社區黨委依托在職黨員雙報到、“圓滿微心願”等服務載體,積極引導省委宣傳部、省委政法委、省婦聯、省計生協等46家黨建共建單位加入樹兜社區“大黨委”,共同成為社區“幸福合伙人”,深度參與社區幸福裡建設,通過“契約化”“點單式”共建,建立健全需求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實現需求互補、資源共享,促進社區治理效益最大化,真正實現“同頻共振”“一體發展”。去年以來,共建單位近鄰合伙人先后為社區幸福裡建設籌資捐物數十余萬元,派出在職黨員志願者1438人次,服務時長17500小時。三是壯大社會組織合伙人。社區圍繞“黨建引領、融合各方、共治共享”的思路,廣泛吸納省書法家協會、福書軒、福州文學院、攝影家協會等社會組織進駐幸福裡,創新方式方法,牢牢佔領意識形態文化陣地。今年以來已先后舉辦“遵循指引 賡續奮斗”主題書法作品展、家庭文化展、防范非法集資等宣傳活動38場次,打造了一批“蒲公英普法”“國學誦讀”等特色品牌。社區黨委還在社區“四點鐘課堂”,聯手陽光朵朵少兒托輔共同開辦課后延時服務,並添置了智能機器人、下棋機器人、心理健康檢測儀等少兒類科技產品,既有效解決了少兒安全托管難題,又能通過興趣培養、素質拓展、課業輔導的方式助力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讓職工家庭無后顧之憂,廣受歡迎。
三、成效
一是場地空間進一步優化,服務功能更加全面。樹兜社區立足社區老年人口多、教育機構多、活動場所有限等區位特點,在打造“幸福裡”過程中注重“針對性”和“一體化”,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提升公共服務設施利用率。重點聚焦民生需求,設置了基本公共服務、基本生活服務和特色為民服務三大服務功能區,圍繞十大幸福元素,提供老年人健身操、青少年共享自習、向日葵親子小屋等40余個服務項目,打造了集社會保障、就業幫扶、矛盾調解、醫療保健、老年助餐、少兒托育、心理咨詢、文體休閑於一體的綜合服務陣地,形成覆蓋老中青幼全周期、全時段、全鏈條的“一刻鐘幸福圈”,創造了社區生活新方式,極大提升了居民群眾的幸福感。目前,樹兜社區已成功入選首批福建省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社區。
二是共建機制進一步健全,社區治理更加精細。樹兜社區利用“幸福裡”載體,打造充滿活力與創新的社區共建平台。通過近鄰“合伙人”機制,凝聚來自各行各業共46家“幸福合伙人”力量,提供鄰裡交流、閱讀學習、飲食、醫療、健身、養老、托育、教輔等全方位的生活配套服務,有效提升了社區精細化治理、精准化服務水平。通過“兩會一員”“一線處置”“居民懇談會”“紅色業委會”等機制,積極發動市民委員、法務特派員、居民群眾共同參與議事協商。今年以來,已組織開展居民懇談會6場,解決小區車輛停放、下水管道堵塞、加裝電梯、屋頂滲水等問題30余個,居民生活環境和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社區治理呈現出嶄新面貌。
三是運營模式進一步完善,社區運行更加高效。樹兜幸福裡探索出黨組織領導下的幸福合伙人運行機制,通過黨委領導、政府搭台、國企牽頭,鏈接政企社“幸福合伙人”資源,實現跨行業、跨領域、跨社會主體的多方資源的疊加。社區與愛心商家、社會組織、熱心個人等建立了長久親密的“合伙人”關系,優化了項目運營,提高了服務質量,做到了讓利於群眾,實現了民生服務項目“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特,從特到久”,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社區運營模式。並依托“鼓樓社區幸福通”微信公眾號征集居民群眾意見建議和多層次需求,邀請“兩會一員”參與決策分析,及時調整幸福裡運作細化方案,確保服務精准,社區場所社會效益得到更大發揮。
四、探討
一是必須強化黨的領導,讓黨組織成為社區治理的主心骨。社區是黨委政府聯系群眾的神經末梢。隻有堅持黨建引領,構建堅強的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才能讓社區治理更高效、服務居民更貼心。樹兜幸福裡建設堅持黨建引領,建強“社區黨組織—網格黨組織—黨員樓棟長”紅色主軸,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在社區、小區全覆蓋,為打造“幸福裡”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同時,通過近鄰“合伙人”機制,構建“大黨建、大融合、大參與、大共享”工作新格局,激發社區各黨組織優勢互補,共同推動“幸福裡”建設提質增效。可見,隻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凝聚最廣泛的工作合力,隻有堅持黨對社區工作的全面領導,才能推進社區高質量高標准的發展。
二是必須強化資源整合,讓多元主體成為社區服務的主力軍。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是構建社區協同治理體系的重要部分。隻有讓更多的主體參與到社區的治理中,才能更好地實現各利益主體的需求,減少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樹兜幸福裡創新黨組織領導下的幸福合伙人機制和“公益性+市場化”運營模式,讓愛心商家、社會組織、熱心個人等多元主體以微利反哺社區公益,把“你和我”變成“我們”,把“由我做”變成“共同做”,實現了社區可持續運營。因此,加強資源整合,鼓勵多元主體更多的參與社區治理和服務,才能不斷激發社區發展的蓬勃生命力。
三是必須強化民生情懷,讓人民共享社區發展成果。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說到底是聯系群眾、凝聚人心的過程,必須堅持工作重心下沉,主動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把群眾的訴求作為第一信號,把滿足群眾需求作為第一目標,持續優化服務內容,創新服務載體和方式,讓群眾在社區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在樹兜幸福裡建設過程中,樹兜社區黨委建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關心老弱幼殘等重點人群,也關注物業服務、鄰裡關系等細節,緊盯小區群眾的急難愁盼事項,排定需求清單、資源清單、服務清單,推行微議事、微公約、微公開、微陣地等微型治理方式,真正把服務做到群眾的心坎裡。民心所向、價值所在,隻要群眾滿意了,黨在城市的執政根基就會更加堅如磐石。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