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3日16:59 來源:光明日報
“隻要是國家、社會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2022年9月,“90后”院士楊士莪為00后新生上課的視頻刷屏朋友圈。
課堂上,91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士莪深情講述,用飽含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人生經歷,引導青年學子投身國防建設。
水聲學科,對國家安全有著特殊重要性——在海水中,隻有聲波能遠距離傳播,人類所有“下五洋捉鱉”的夢想,幾乎都要依托水聲科學的發展來實現。作為我國水聲工程奠基人之一、全國最早的水聲領域研究專家之一,楊士莪參與研制水聲定位系統,並完成一系列長基線、短基線和超短基線水聲定位系統,為中國水聲學科建設、制定水聲發展規劃作出了貢獻,為我國萬裡海疆裝上“耳朵”和“眼睛”,筑牢“水下國門”。
令人痛惜的是,2024年3月19日,楊士莪溘然長逝。這位一心致力提攜后學、為國聽海一生的大先生走了。
無論是在科研前線還是三尺講台,無論是青春歲月還是耄耋之年,他都以堅定挺拔的“站”姿,堅守內心最篤定的熱愛與選擇,被學生們親切稱為“一站到底”院士。
他的科研道路,始於新中國成立之初。選擇研究方向的標准隻有一個——讓積貧積弱、一窮二白的祖國底氣十足地“站起來”。
這種強烈的愛國心源自他的童年經歷。楊士莪生於1931年,彼時的中國遍地戰火,他和家人流離失所,飢寒交迫地輾轉河南、天津、北京、重慶等地,一顆強國夢的種子在心靈深處生根發芽。1947年,他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之際,抗美援朝戰爭打響,聽說剛成立的大連第一海軍學校物理教師緊缺,他報名參軍,入校任教。1952年,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前身)籌建,他又奉調北上。1957年,他被派往蘇聯,改行學習國家亟需的水聲學科。短短七年間,從普通物理到天文測量再到海道測量,楊士莪幾易專業,都是為了祖國需要。
在蘇聯學習期間,楊士莪發現有兩個關鍵技術實驗室對外國人大門緊閉。
“真正尖端的東西,你想從國外學,從國外買,是做不到的。”楊士莪立下志向:為國攻關,自己干!於是,回國后,楊士莪便在哈軍工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理工結合、為國防建設服務的綜合性水聲工程專業。如今,哈爾濱工程大學已成為國家水聲事業發展的人才庫、專家庫和水聲技術基礎研究中心,我國水聲行業60%以上專業技術人員、70%以上高級專家,都從這裡走出。
楊士莪對我國水聲事業的貢獻,遠不止於此。在制定我國水聲發展規劃、確定水聲學科研究方向、指導我國重大水聲科研和工程項目中,他都起了核心作用。作為中國水聲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術決策者,楊士莪為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定位系統研制奠定了堅實基礎﹔作為中國水動力噪聲研究先行者之一,他主持設計建造我國首個針對聲學研究的“重力式低噪聲水洞”,解決了國際上懸而未決的難題﹔作為我國首次南海水聲科學綜合考察隊隊長和首席科學家,他帶領團隊籌劃、奔波十年整,終於推動科考成功進行,邁出了中國水聲界從淺海走向深海的第一步……
退休后,楊士莪依然腳步不停。90歲高齡的他還參與了兩次科學考察。
各種榮譽和頭銜紛至沓來。楊士莪卻常常缺席頒獎活動——當領獎與頻繁的海上實驗、學術會議沖突時,他總是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與其站上領獎台,不如讓我站上講台,好好地給學生們上課,給他們解惑。”
的確,楊士莪不僅在科研領域“站”得堅定,更在育人崗位上“站”得執著。
雖然常年忙於科研,但楊士莪從不放鬆教學。遇到重要科研任務需要外出,他便調整上課時間,回來后,第一時間給學生補上。
“我很幸運,年輕時遇到許多好老師。我深知良師對於人的重要性,所以更要教好青年們。”耄耋之年,楊士莪仍承擔著從本科、碩士到博士的諸多教學工作,每一堂課,他都精心准備,並且堅持站著為大家授課。學生們看著心疼,為他搬來椅子,但每次他都笑著挪開:“從我開始做老師起,就習慣站著講。這樣多好!我講得自在,大家看得真切。”
“上先生的課須臾不敢偷懶。”哈工程水聲工程學院教授朴勝春說。他讀研究生時一直跟著楊士莪學習,先生講課時的認真嚴謹,對他影響至深。“研一時,先生開設了‘水聲傳播原理’課程,這個研究方向的學生隻有我一人,但是每堂課先生都工工整整地板書,寫滿整塊黑板,幾十個學時的課程從頭到尾下來,從未偷工減料。”
“先生不僅上課認真,做科研試驗更是一絲不苟。”哈工程水聲工程學院教授李秀坤第一次跟隨楊士莪去做外場實驗,便刷新了自己的認知,“原想著作為項目負責人,先生應該坐鎮指揮就可以了,沒承想,從試驗設備裝配情況到現場基陣布陣位置,再到海洋水文條件監測,先生都親臨一線,詳細過問、現場解決。”
“科研上玩不了花招,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隻有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干成的事才是實實在在的。”在楊士莪的嚴格要求下,團隊每次試驗前都做足功課,海試時幾乎從未因准備工作不足出現過問題。
“先生不僅教我們做學問,讓我們在研究上‘站得住’﹔還教我們做人,讓我們一生‘站得直’。”哈工程水聲工程學院副院長張海剛第一次拜見先生就“慘遭批評”,“第一次去先生家,沒聽師兄的勸,出於禮貌,拎了一袋蘋果。原本笑瞇瞇的先生頓時臉一板:‘我早就定了規矩,不許學生送禮。就算是出於好心,也不能助長歪風!’我隻好乖乖地把蘋果拎了回去。”在水聲工程學院,不讓學生花一分錢的傳統延續至今。
以儉養德、恬淡似水。楊士莪生活簡朴,一件舊夾克、一塊舊手表、一輛舊自行車常年相伴。出差坐飛機,都是買票價較低的紅眼航班,出海做實驗,也盡量租借便宜實用的民船,“我們國家處處需要錢,把科研經費省下來,用在刀刃上”。但他對學生卻十分慷慨,先后向家鄉的南陽理工學院、母校南開中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捐出300萬元設立教育基金。
作為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楊士莪累計培養了110多名碩士、博士。2022年,楊士莪獲“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榮譽稱號。
“燁燁其士,護千桅篷帆守鎮疆海﹔菁菁者莪,開一派學問聽尋水聲。”斯人已逝,但其開創的水聲事業和堅守的鑄魂育人精神,猶如茫茫大海上高聳的燈塔,指引著濟濟后來者,共同守護祖國的遼闊海疆……(本報記者 張士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