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亞市吉陽區委組織部
2024年09月14日16:2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積極探索城市黨建新模式,聚焦破解基層黨組織缺資源、缺平台、缺抓手等短板,推行“1+N”大社區黨建聯盟,堅持打破邊界、整體貫通,整合資源、優勢互補,深入推進各領域融合治理、協同發展,助力基層社會治理邁上新台階。
一、背景
2015年起,三亞市實行市—區—村(居)“兩級政府,三級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在減少行政層級、降低政府管理成本、促進政社互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對社區服務和治理產生一定負面影響,比如,市、區政府部門直接面對眾多村(居),無法充分了解和掌握基層社區的實際情況,難以及時針對社區群眾的服務需求提供精准化服務﹔社會救助、社保辦理、不動產登記等管理和服務權限大多掌握在政府部門,但由於政府部門分散,且不同部門間缺少溝通,信息不共享、標准不一致,導致居民辦事等候時間長、需跑多次﹔政府與社區之間缺乏工作平台,政府缺少服務社區的有力抓手,“基層權力給基層、基層事情有人辦”難以落實到位﹔村(居)行政化傾向較為嚴重,自治組織疲於應付各類行政事務,缺少服務群眾的動力和資源,等等。這些問題制約和影響了三亞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和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因此,2019年,三亞市探索推進大社區改革,將原本屬於鄉鎮政府、街道辦的部分職能轉移到大社區綜合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大社區”),承辦市、區兩級下沉到村(居)委會的公共服務及管理事項,構建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合縱連橫的“大黨建格局”,在不斷完善城鄉社區治理機制、提升治理能力的同時,健全市、區、村(社區)三級黨建工作體系,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到“神經末梢”。
三亞市大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是經市人民代表大會授權成立的法定機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在社區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上擁有更多權限。此舉打破了“區直管村(社區)”行政架構帶來的管理難題,是一種能為居民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一站式”公共服務新模式,也是全國唯一、三亞獨有的基層治理模式。吉陽區作為三亞市的主城區之一,轄涉村(居)委會40個,常住人口44.73萬。為放大黨建工作效應,推進基層治理水平和服務群眾效能“雙提升”,吉陽區在大社區黨建上進行創新,以“共駐共建”為切入口,有效統籌整合各方力量資源,不斷擴展大社區黨建聯盟“朋友圈”,切實提升聯動化、精細化、暖心化服務水平,推動基層治理創新發展。
二、主要做法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近年來,吉陽區把“黨建+”作為基層黨建發展的核心突破點,創建“1+N”大社區黨建聯盟,即以大社區黨組織為“軸心”,匯聚共建單位、駐區單位、“兩新”組織等“N”方力量共同參與解決城鄉發展中存在基礎設施薄弱、資源供給欠缺、共治活力不足等問題,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目前,已建成並投入使用5個大社區,成立5個大社區黨組織。
(一)激發聯盟活力,下好聯建“一盤棋”
堅持以“近鄰黨建”為抓手,通過組織聯建、制度聯動、黨員聯管“三聯”模式,著眼打破各個單位黨組織服務發展、服務群眾“單台唱戲”的局面,促進資源共享、互聯互通。
組織聯建,打造黨建共建平台。大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兩新”組織等各領域黨組織成立黨建聯盟,簽訂《共建協議書》,通過互相觀摩學習、交流分享經驗等方式,定期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豐富組織生活形式,拓寬黨員交流渠道,進一步提升黨支部標准化規范化建設水平。
制度聯動,搭建治理交流平台。建立全面的聯盟會議、聯絡員、定期互訪和匯報等工作制度,形成一整套詳細規范的年度活動清單和工作台賬,確保黨建聯盟有計劃、有方案、有措施、有成效。比如,針對轄區居民多、需求多,空間小、服務少的現實問題,建立資源共享機制,積極打造“院士大講堂”“四點半課堂”“義剪義修站”等一批區域性活動品牌。
黨員聯管,拓展優質服務平台。以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組織生活制度為基礎,共同開展黨員教育﹔依托各單位資源優勢,共同開展結對幫扶﹔發揮聯盟成員集體智慧,共同抓好隊伍管理。深化“雙報到”工作,引導在職黨員成立志願者服務隊,開展尊老愛幼、文明引導、創文鞏衛等活動,實現“教育聯抓、活動聯辦、難題聯解、陣地聯用”。
(二)建立多元機制,繪好共治“一張圖”
堅持以全面整合、有效融合為目標,在創建大社區黨建聯盟的基礎上,完善“三項”工作機制,推動基層黨建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
制定黨建聯盟章程。規定聯盟性質、成員單位、議事規則、主要任務等內容,對成員單位、聯盟代表權利、義務等提出明確要求,確保黨建聯盟運行有章可依、有規可循。如榆亞大社區黨組織牽頭創建“五個一”工作法,在禁毒科普、惠民政策宣傳、專業技能培訓、傳統節日宣傳等7大方面開展活動235場,惠及群眾3萬余人。其中圍繞“我為群眾辦實事”推出的《一頓飯的陪伴》關愛獨居長者促進鄰裡互助志願服務項目獲評2023年度三亞市“最佳志願服務項目”。
制定聯席會議制度。結合轄區社區實際,制定相關議事規則,不定期召開區域化黨建聯席會議,研究制定工作計劃、總結階段性成果、共同解決堵點難點問題,保障黨建聯盟持續有效發揮作用。比如,吉陽大社區黨組織每季度組織7家共建單位召開聯席會議,共商治理新方式,在就業創業、治安管理、便民服務等方面齊發力,共創“規范、無毒、健康、智慧、幸福、平安”六個社區,有效破解了一批社區治理難題。
制定聯絡管理制度。各共建單位分別確定1名黨員干部擔任黨建聯絡員,負責日常聯絡、溝通和協調,確保有人干事、任務落地。依托大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平台,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建立“雙向認領”機制,以雙向認領促進雙向發力,實現“1+1>2”的服務效應。截至目前,各單位認領黨建服務項目31個,調解居民矛盾糾紛25件、為民辦實事545件。
(三)釋放服務效能,織好治理“一張網”
堅持通過整合各行各業力量,建立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服務機制,讓黨建資源與服務需求精准對接,著力提升社區治理效能。
聚焦黨建工作難點、發展治理堵點、黨員群眾關切熱點等,提出“需求清單”。收集轄區社區需要大社區提供的服務和幫助,便於服務對接。同時設立信息資源集散中心,每月初收集轄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群眾性團體等開展活動信息,由大社區協調確立活動項目,精准對接共建單位聯合開展活動。如針對居民反映強烈的小區停車難、電動車亂停亂放等問題,召開聯席會議並開展大排查活動,共同研究、共同部署、共同實施,激發群體力量,形成共建合力,從而提升社區居民滿意度。
聚集發揮駐區單位優勢專長,梳理出可供區域共享的資源,形成“資源清單”。收集共建單位能夠提供的黨建、醫療、教育、文化等各方面資源,便於資源共享。比如,吉陽派出所可提供法律咨詢、防詐騙宣傳、消防安全知識講座等資源清單達10項之多﹔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商學院提供相關學術講座、志願者服務、學習場地等資源﹔海南聖巴厘醫院、海羅衛生健康服務中心提供義診、健康宣教、醫保政策宣傳等服務,讓居民近距離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
聚焦需求錨定與資源精准匹配,與駐區單位實行雙向認領,建立“項目清單”。收集各黨建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相互之間需要溝通聯系、互助共建的黨建活動和項目內容。面向老年群體,引入日間照料服務、理發、中醫理療等項目﹔面向青少年群體,引入非遺手工、公益特色課堂等項目﹔面向青年群體,引入家政、餐飲等項目,通過密切溝通、深度合作,實現各類黨建資源的互通互享互融。
三、工作成效
經過近些年的探索與實踐,吉陽區“1+N”大社區黨建聯盟取得明顯效果,推動轄區社區黨建資源由“少”到“多”、由“力量單薄”到“優勢互補”、由“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的轉變,不斷延伸拓展為民辦實事內涵,激發社區治理新活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大社區黨組織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大社區黨建聯盟將散布在不同領域的資源力量優化重組、科學設置,使共建單位主動參與基層治理,特別是在增進人民福祉上發揮了自身優勢和積極作用,改變了以往社區“唱獨角戲”的局面,極大豐富和拓展轄區各領域黨組織溝通協調、聯動互動、資源共享的平台和載體,形成共同唱好城市基層黨建“重頭戲”的整體合力。比如,三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吉陽分局亞龍灣所黨支部定期圍繞誠信經營、食品藥品安全、特種設備安全等方面開展活動,持續加大市場監督力度,攜手構建一個和諧誠信的消費市場。三亞市互聯網雙創中心黨支部致力為轄區群眾提供就業創業信息平台和機會,引導網絡主播、外賣騎手、網約司機等新就業群體充當基層治理的“民情前哨”“公益使者”。
多元共治格局得到進一步夯實。搭建黨群溝通平台,組織黨員下沉一線,推進平安社區、文明社區、和諧社區等創建,協助做好反詐宣傳、消防安全、人居環境整治等工作,有效調動了各駐區單位干事創業、聯動共促的熱情,引導各類組織和廣大群眾共建共治共享。比如,六道大社區黨組織與三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機關黨委簽訂共建協議,立足市場監管黨建聯盟,不斷豐富載體和內容,開展一系列扶困助困、環境整治、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實現了共建雙向互動、資源共享。另外,充分挖掘區消防救援大隊黨支部優勢力量,排查整治轄區消防安全隱患,開展上門入戶宣傳活動,以及消防安全知識培訓、演練和指導,提升社區居民的安全意識和應變應急能力。
服務隊伍力量得到進一步增強。立足群眾需求,匯聚交通局、執法局、派出所、心理學會等單位力量,以項目化的方式,實現服務居民主體由一元向多元轉變,為居民創造更加幸福和諧的美好家園。比如,作為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的卓達社區,為力求打造規范化、專業化的老年服務社區模式,與卓達大社區黨組織成立“候鳥”黨建聯盟,以達成社區老人心願為切入點鏈接各類供需,通過開展普法宣傳、健康義診、免費理發等活動,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精准化服務。落筆大社區的鄉村振興黨建聯盟,則是聚力搭建轄區信息、技術、資源共享平台,對農戶在種植果樹、蔬菜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開展多期農業技術培訓和黎錦技藝培訓班,讓轄區居民群眾真正學到“干貨”。
四、思考探討
組織聯建是凝聚社區治理合力的動力引擎。社區治理得好不好,關鍵在基層黨組織、在廣大黨員。推行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三項清單”,簽訂“結對共建”協議,靠黨員先鋒模范引領,不斷拓展豐富的“黨建聯盟+”模式,讓大社區真正成為駐區單位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確保基層治理充分體現黨的意志和要求,始終保持正確方向。
多元聯動是提升社區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社區治理涉及復雜的多元主體,不同的主體要實現有效協同同樣離不開標准化的規則體系。建立多元參與基層治理機制,充分挖掘轄區黨建聯盟單位的職能優勢和資源優勢,讓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等互相聯手,著力破解基層治理資源“要素不集約”難題。
服務聯抓是豐富社區治理內涵的關鍵要素。結合居民需求與共建單位特點,打造黨建服務品牌,著力構建“黨建引領、區域聯動、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常態化開展“雙報到”活動,激活黨員力量進網格、入樓棟、串家門,把“服務窗口”搬到群眾“家門口”,全力打通黨員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