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隴西縣委組織部
2024年09月14日14:5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甘肅省隴西縣立足破解鄉村治理和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米”的堵點、難點問題,建立並推行“六小服務”工作法,組織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常態化入戶走訪,面對面交流,心連心溝通,用心用情做好群眾關切的每一件“小事”,及時精准回應群眾訴求,推動黨員干部近距離解決群眾的難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以“小切口”服務“大民生”,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一、背景動因
隨著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和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社會矛盾也隨之發生很大變化,基層治理也從單一的矛盾調解轉化為全方位、多領域的治理需求,給當前鄉村治理帶來了諸多挑戰,以甘肅省隴西縣為例,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村黨組織公益性服務不能完全滿足群眾個性化訴求。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群眾需求日趨多元,對村黨組織的服務時限和服務質量期望越來越高,過去的“大水漫灌”公益服務已遠遠不能滿足群眾“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從調研來看,當前,群眾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養老、就醫、產業發展等方面,但村黨組織很難給群眾提供滿意的服務,一方面造成群眾對村黨組織的滿意度降低,另一方面,使農村社會服務管理工作難度加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緊緊圍繞群眾的需求,進一步創新服務方式,整合服務力量,堅持從群眾身邊的“小事”做起,盡最大可能地給群眾提供高質量的服務,讓群眾在享受服務的過程中感受到村黨組織的關懷和溫暖,不斷提升群眾的滿意度。
二是零星瑣碎的矛盾糾紛亟需黨員干部在一線排查化解。群眾路線是做好農村工作的生命線,隻有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常態化入戶走訪,才能在源頭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但在調研中發現,黨員干部“走讀式”“打卡式”入戶比較多,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的溝通交流比較少,群眾訴求掌握不精准、不到位。一些合理的民意訴求、簡單的矛盾糾紛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進而造成矛盾升級,甚至引發群體性事件。這要求我們必須組織黨員干部常態化走訪入戶,第一時間了解群眾呼聲,辦好民生“小實事”,化解矛盾“小糾紛”,理順民情、化解民怨、凝聚民心,融洽黨群關系,夯實黨的執政基礎。
三是分散薄弱的產業基礎迫切需要因地制宜發展富民產業。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越來越強烈。但從隴西縣產業發展現狀來看,全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發展不均衡、產業結構單一以及基礎條件脆弱、農業產業化、產業規模化、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這要求我們必須重視群眾產業發展現狀,引導縣級幫扶干部、鄉鎮駐村干部及村組干部入戶摸清群眾的需求,建立群眾需求清單。縣級層面整合人才、資金、技術等各類資源,高度匹配群眾的需求,由鄉村干部組織落實,推動富民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不斷拓寬群眾的收入渠道。
二、主要做法
(一)征集“小建議”,暢通訴求渠道。暢通群眾訴求反映渠道,全面推行以“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為主要內容的“民事直說”工作法,在全縣17個鄉鎮建立“民事直說”工作室232個,“議事大廳”215個、“協商議事廣場”230個。推行“碼上說·馬上辦”,在村級活動場所、集貿市場、主要路段等人員聚集的場所設置意見建議征集二維碼,引導群眾主動反映困難訴求,先后征集產業發展、人居環境、鄉村建設等方面的意見建議2200余條。開展“有意見隨時提、有想法盡管講、有不滿大膽說”活動,圍繞了解基本情況、理清發展思路、宣傳各類政策、開展科技服務、掌握社情民意、開展民事代辦、化解矛盾糾紛、宣傳法律法規等8個方面和各項重點工作,組織黨員群眾召開“板凳會”“炕頭會”“庭院會”,征求各類意見建議2.3萬條。發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引導34名縣級領導全覆蓋包聯鄉鎮、153名鄉鎮領導班子包保到村、1030名鄉村干部包抓到戶,深入“三類戶”、孤寡老人和孤兒、留守兒童等各類重點群體,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等方式,及時掌握群眾的所思所盼、所憂所急。
(二)解決“小困難”,加強人文關懷。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採取“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顆粒化”落實的方式,重點圍繞群眾的困難和問題,引導188個縣直單位提供各類實事清單87項,組織287名基層黨組織書記對形成的實事清單認領為“書記黨建項目”,採取村級黨組織初驗、鄉鎮黨委核驗、縣委組織部門抽驗的方式,確保群眾的困難和問題得到及時有效解決。結合開展留守老人、婦女兒童和特困群眾關愛服務行動,有效整合鄉村干部、黨員群眾、駐村幫扶工作隊等力量,創新“三個六”關愛模式,針對不同群體,從物質保障、精神關懷、法律服務、日間照料、親情連線、健康監測等細微處入手,分層分類開展關愛服務行動680余場次,解決困難問題2.3萬余件,服務群眾3.6萬余人次。開展“我是黨員我先行”服務活動,推行黨員承諾踐諾、黨員志願服務、在職黨員報到服務等做法,引導2500余名機關干部和5019名農村黨員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13.9萬戶,解決生病就醫、學習輔導、代購代辦等小困難5.6萬件。
(三)辦理“小事情”,做細民生實事。深化拓展“駐村代辦、強基為民”工程和“雙包一訪”責任制,引導538名鄉鎮干部吃住在村,包抓1267個村民小組,聯系13.9萬戶群眾。落實包政策宣講、包惠農政策落實、包“民事代辦”、包產業開發、包糾紛調解“五包”工作責任制,推動鄉村干部在走訪聯系中增進干群感情。構建以縣便民服務大廳、鄉鎮便民服務中心、村級便民服務站、村民小組便民服務點、干部擔任代辦員為架構的“五級便民服務網絡”,開展各類服務活動,幫辦代辦領辦各類事實1.2萬件。推行馬上辦、帶著辦、領著辦、流動辦、聯合辦“五辦”工作法,實現“隻進一門、隻見一人,一人接件、一窗辦結”和“最多跑一次”,累計為群眾辦理各類事項5.6萬余件、辦結率99.96%。落實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引導645名村干部全天候在村級活動場所開展坐班值班,為村民提供無空檔全方位的貼心服務。
(四)調處“小糾紛”,促進社會穩定。推行“網格化”管理模式和落實“隨手調”機制化解群眾矛盾,結合“五戶劃區域”包干責任制,劃分縣、鎮、村、社“四級”網格992個,吸納1237名農村黨員、1075名鄉賢、347名法律明白人等擔任網格小組長,組建成立“大排調”隊伍,常態化開展矛盾糾紛化解、社情民意收集等10項服務管理工作,實現“大事全網聯動、小事一格解決”。落實“隨手調”機制,充分發揮215名人民調解員的作用,經常性深入農戶家中、田間地頭、街邊巷口,與群眾面對面交流,隨時記錄排查中發現的矛盾糾紛,憑借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的法律知識,迅速找到矛盾的症結所在,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實現矛盾糾紛“發現即調處、遇到即化解”。推行會商研判、工作聯動、聯席會議等協作配合工作機制,建立由縣法院、縣檢察院、縣司法局、專職律師等法律專業調解人員和特邀調解員、行業調解人員組成的專業化調解人才庫,成立涉法涉訴等15個調解團隊,構建“一體化運作、一站式接待、一條龍調處、一攬子化解”的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新模式。
(五)整改“小問題”,推動作風轉變。扎實開展作風建設“十大行動”,結合開展“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等,以鄉鎮為單位,每季度至少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開展1次“找問題、查根源、抓整改、樹典型”和“業務大比武、能力大提升”活動,著力破解能力不足、服務不優、視野不寬、效能低下等問題。緊盯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雙述雙評”和平時檢查指出及民主議事提出的問題,全面推行問題、任務、責任“三張清單”,逐項建賬銷號,確保民生服務事項見底清零。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排查產業培育、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環境整治等工作中出現的服務不優、責任不實、效能低下等問題,建立檢視、整改、銷號“三張清單”,夯實主體責任、明確整改期限、逐項銷號管理,倒逼作風轉變、壓實工作責任、推動工作落實。同時定期不定期對整改情況進行“回頭看”,確保民生服務事項見底清零,問題解決見底清倉。
(六)幫扶“小項目”,發展富民產業。立足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突出增加群眾收入、改善環境面貌、破解發展難題,堅持從“小項目”幫起,引導153名鄉鎮領導班子、538名駐村干部、409名駐村幫扶工作隊成員,發展種植、養殖產業和農產品初加工項目1596個,實施危房改造、衛生廁所改造、巷道硬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9729個。推行“晒”項目實施“清單”機制,對已實施項目採取“線上+線下”的方式,在一定范圍內對實施結果予以公開,接受廣大黨員群眾監督。採取黨員能人組團帶動、黨員責任區幫帶、黨員先行承包示范等方式,通過資金支持、技術指導等多種方式,引導219名黨員致富能人創辦經濟組織78個,建設產業基地54個,扶持2600余名有能力的黨員每人發展1個致富帶富項目,帶動2—3戶低收入群眾增加收入,構建形成了“一人帶一戶、一戶帶一片、一片帶一村”的帶富共富鏈條。
三、初步成效
一是推廣點對點、面對面的貼心服務,有效轉變了干部作風。“六小服務”工作法在吸收“駐村代辦”“三項指數”等好的工作方法和經驗的基礎上,改變以往“群眾跑”“等待辦”等傳統的服務理念,通過構建縣、鄉、村、組四級服務網格,引導鄉村干部到戶開展代辦服務,將機關黨員干部“推出”辦公室,“沉到”群眾中,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實現“干部跑”“上門辦”,促進黨員干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實現“干部受洗禮,群眾得實惠”。
二是搭建全覆蓋、無縫隙的服務網絡,有效暢通了訴求渠道。落實“五戶劃區域”包干責任制,整合黨建、政法、生態環保、衛生健康各類網格,科學劃分縣、鄉、村、社“四級”網格,通過調優網格設置、完善功能配備、優化資源配置等方式,破解了條塊分割、覆蓋不全的難題,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聯系服務網絡。通過開展“碼上說·馬上辦”,組織召開“板凳會”“炕頭會”“庭院會”,“零距離”傾聽群眾呼聲,“面對面”化解群眾難題,全方位暢通訴求渠道。
三是滿足多元化、個性化的群眾需求,有效增強了治理效能。“六小服務”工作法的建立推行,促進了基層黨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廣泛調查研究,結合不同群體的需求,按需拓展服務內容,拓寬了服務的空間和領域,切實滿足了群眾多樣化需求。截至目前,全縣排查矛盾糾紛6565件,化解6488件,幫辦就醫、養老、親情連線等各類實事3.2萬件,推動民生問題在工作中不斷解決,群眾需求在解決中不斷滿足,有效奏響了鄉村治理“和諧曲”。
四是幫扶成效好、帶動強的富民產業,有效拓寬了致富渠道。通過引導鄉村干部、駐村幫扶工作隊成員因戶施策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將有致富能力的黨員與有發展意願的群眾結成對子,減小了群眾發展產業的風險,推動全縣產業由“小散弱”向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發展。通過近5年的發展,富民產業收入佔人均純收入48.2%提高到了67.6%。
四、思考啟示
一是做好服務群眾工作,要破解訴求渠道不暢的問題。干好群眾工作,必須了解和掌握清楚群眾的基本訴求,堅持將“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做好群眾工作的標准,通過採取“民事直說”、網上留言、聯系包抓等方式,和群眾點對點、面對面的深入交流,精准掌握群眾的基本訴求,從群眾訴求多樣化的實際出發,找准突破口和著力點,從“小處”著眼,做實群眾關切的每一件“小事”,以“小服務”贏得群眾“大滿意”。
二是做好服務群眾工作,要破解人員力量不足的問題。“三農”工作是黨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優服務、做精治理、做強產業,是一項系統性、復雜性的工作,必須樹牢“大融合”的工作理念,引導廣大基層黨組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民服務工作中來,廣泛發動縣直部門黨員干部、鄉鎮領導班子、駐村幫扶工作隊、村組干部積極參與,形成隊伍聯建、組織聯動、困難聯解、整體聯動、合力推進的生動局面。
三是做好服務群眾工作,要破解富民產業不強的問題。產業振興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也是促進鄉村治理的基礎。推進產業振興,必須引導黨員干部深入群眾,精准掌握群眾的需求,推動人才、資金、技術等各類資源要素向基層一線傾斜,高精度匹配群眾的需求,讓群眾創業有機會、發展有空間、致富有辦法。要不斷健全共富機制,採取支部謀劃“尋路”、書記先行“探路”、黨員跟進“帶路”的方式,延伸基層黨組織帶富共富觸角,不斷拓寬群眾收入渠道。
四是做好服務群眾工作,要破解保障支撐不優的問題。完善的工作機制是保障工作落實的基礎和關鍵,推動“六小服務”取得實效,必須壓實各級黨組織管黨主體主責主抓意識,構建責任明確、運轉有序、保障到位的履職機制,把開展為民幫辦實事作為干部年度考核、評優選賢、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不斷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的激情,推動問題在一線發現、事情在一線辦理,工作在一線落實、矛盾在一線化解。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