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街道工作委員會
2024年09月14日14:0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
重慶市江北區觀音橋街道作為全市重要的商貿、商住、科教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轄區面積8.9平方公裡,常住人口19.6萬,加上流動人口近40萬人,人口密度達到了每平方公裡4.65萬人。街道下轄22個社區、287個網格,每個網格平均管理約368戶,其中“萬人社區”高達10個,佔比近一半。在基層治理上既有公共資源、經營主體富集的優勢,也面臨人員流量密集、人口結構復雜的難題。理應在黨建統領現代化治理上積極探索、爭當示范。我們在加強和創新基層治理過程中,面臨幾個突出難點:
一是基層治理對象的多樣性問題。轄區既有相當比例的中高收入人群,又有大量中低收入居民,老舊小區“土著”、流動租賃住戶、新興職業群體都是基層治理的難點、重點,各類人群對基層治理的觀念認知、利益訴求各不相同,如何將生活共同體轉化為治理共同體是擺在面前的現實課題。
二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針對性問題。由於各類人群在空閑時間、興趣愛好等方面各不相同,導致文明實踐活動開展難以“一把尺子量到底”,去年街道22個社區開展文明實踐活動2300場,但仍有居民反饋存在活動時間不合適、內容形式偏傳統等問題。
三是各類主體參與的主動性問題。轄區長期存在主動參與基層治理的群眾佔比不高、年輕人偏少等問題,以街道渝北社區為例,去年渝北社區6萬服務人口中參與社區治理及日常活動的隻有100余人﹔此外,街道還有近4萬家經營主體及2萬余人的志願者,如何推動這些市場力量、社會力量全面下沉、精准滴灌,也需要從制度安排上予以盤活調動。
正是出於解決上述問題的考慮,我們堅持黨建統領基層治理,“兩眼向下”服務基層、服務群眾,以“觀音橋夜校”為載體,不斷豐富轄區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引導轄區經營主體、黨員群眾積極參與基層治理,持續營造鄰裡和諧的社會氛圍。
二、做法
觀音橋街道著眼夜校特色化、規范化和體系化發展,將“三個理念”“三種模式”“三項機制”貫穿夜校建設全過程,推動夜校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三個理念”彰顯為民惠民初心
一是堅持“純公益”普及。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深挖轄區資源,免費提供師資和授課場地,做實“政府主導+公益賦能+企業主推+社會參與”發展路徑,除課程所需器材需學員自主購買外,所有課程均不收費,讓老百姓不出一分、不費一力就能享受到“家門口的夜校”。目前,夜校近3/4的課程推出即“爆滿”,報名者既有轄區居民、周邊市民,甚至還有慕名而來的游客。二是突出“全齡化”覆蓋。在確保課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課程設置的定制化、多元化,更好滿足各年齡段需求,比如“北倉青年夜校”主要服務青年人群,“洋河創業夜校”主要關注就業創業群體需求,“明珠家風夜校”主要面向“寶媽”和學齡兒童。三是做好“可持續”培育。街道積極聯系溝通職能部門,重點聚焦師資供給端,探索建立“先進模范+專家學者+民間能人”師資庫,引導各類社會資源參與夜校建設,轉化為群眾所用、所享的“美育盛宴”。
(二)“三種模式”助力文化新風沁潤
一是實行“錯峰化”辦學。讓“夜校”不止於夜,探索開設“晨校”和“午校”,供不同群體靈活選擇,避免“扎堆打擠”。比如,結合老年人早起鍛煉、青年白領午間健身等需求,試點開設“洋河花園晨校”、“富力海洋午校”等。二是注重“便捷性”設計。按照“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思路,深挖細掘,把街道18個黨群服務中心、14個非公經濟組織和經營主體免費提供的辦學場地串聯起來,在人流集中、靠近居民住宅區的位置設點,打造“分校+教學點”陣地體系,目前夜校80%以上的學員上課通勤均在半小時內。三是推動“社交化”發展。開設“與榜樣面對面”“觀音橋城市推介官”等專題課程,為干群之間、鄰裡之間等多方主體提供即時交流的互動機會,切實畫出基層治理最大“同心圓”。
(三)“三項機制”推動常態長效發展
一是構建全方位鼓勵激勵機制。對標“文化報表”中先進典型培育、精神文明建設等子項,把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融入夜校,給予教師、學員以積分獎勵,既可兌換實物獎品,更鼓勵以積分“購買”關愛孤寡老人等公益服務,配套開展榜樣評選活動,實現志願服務與基層治理相貫通。二是健全全流程服務保障機制。每個校區負責人均為社區黨委書記,並配置至少1名社區干部負責夜校具體事務,籌辦“課前選擇、課中監管、課后評價”等多個環節,通過動態跟蹤、實時監管,做實全流程閉環服務。三是實行全鏈條安全監管機制。街道黨工委探索建立夜校負面清單制度,強化“夜校”意識形態、應急安全等全鏈條閉環管理,開課前安排專人對校區場地安全及課程內容進行“把關”,切實守住意識形態底線、安全穩定紅線。
三、成效
觀音橋夜校將干群互動與共治共享緊密耦合,不斷豐富轄區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讓幸福觀音橋更有內涵、更有溫度。
一是讓志同道合的人,增強了歸屬感。以往進行志願者登記,很多人“為注冊而注冊”“為補貼而加入”,辦起活動也是應付檢查“一陣風”。現在,夜校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沁潤進課程設計,鼓勵學員、教師用積分兌換公益項目,引導他們就地開展力所能及的志願服務。
二是讓有一技之長的人,找到了認同感。過去組織文化活動更多靠物質獎勵,吸引“嬢嬢們”帶著“娃娃們”湊數,現在通過開設各式各樣的夜校課程,為有一技之長的“能人”提供了揮洒才情的“大舞台”,為社區文明實踐注入了最具活力的“新血液”。我們有一位年輕的吉他老師,不僅自己免費開課,還把在沙坪壩、南岸、渝北的“兄弟伙”一起拉來夜校,開設書法、非洲鼓、DJ等課程,一起做他們心中認定有意義的事。夜校一位化妝老師,因從小身患殘疾而自卑,通過在夜校教授化妝課,聚集了“粉絲”、結交到朋友,不僅收獲了尊重,更打開了心扉。
三是讓黨群干群社群之間,多了份親近感。通過開辦夜校,轄區經營主體找到了參與基層治理的渠道,無償提供場所、提供物資,與居民感情更熟絡了﹔流動人口找到了“新居民”的認同,與老住戶之間多了份親近、少了些糾紛﹔社區干部找到了密切干群關系的平台,通過組織各類志願活動,實現與居民說得上話、聊得上天、辦得成事。今年春節前夕,塔坪片區商戶、物業、居民自發組織“百家宴”,聚集了“煙火氣”、濃厚了“鄰裡情”。夜校以興趣課程集聚人、以志願服務凝聚人,促進了基層治理共建共治共享,讓單純的居住空間轉變為共同的精神家園。
四、探討
目前,“觀音橋夜校”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自願參與的教師、學員皆呈“倍數增長”,各類需求更加多元、資源統籌更具挑戰、管理服務更有難度。下一步,觀音橋街道將重點健全夜校機制,探索運用數智手段,從“學員注冊、教師入駐、課程分享、場景監測、積分管理、公益兌換、數據歸集、評價反饋”等環節進行設計打磨,進一步強化閉環管理、實現終端互動。一是著眼用戶便利使用,借鑒大眾熟悉常用的社交媒體模式,在功能設置、頁面瀏覽等方面靠攏群眾審美及使用習慣,進一步提升用戶黏性。二是著眼資源高效統籌,落實“數字重慶”建設統一部署,打造夜校子場景,引導學員、教師、企業、社會組織等多主體在線上進行夜校課程申請、志願者注冊、公益項目兌換等內容操作,同步實現信息的無感收集。三是著眼提升服務質效,不定期分析后台數據,對用戶進行精准“畫像”,為后續優化服務、轉化力量、推動共治提供更多數據支撐,切實為老百姓提供更具個性化、精准化的服務,實現惠民有感。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