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綿陽市安州區委組織部
2024年09月11日17:3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探索實施“安芯工程”,構建以組織鏈、產業鏈、利益鏈“三鏈合一”的農業“芯片”黨建模式,從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入手,通過“組織領航、黨員帶頭、產業鋪路”持續做大做強水稻制種產業,實現民族種業“大戰略”和群眾增收“小幸福”的雙向奔赴、同頻共振。
一、背景
近年來,安州區堅持結合自身優勢特點布局推動制種產業發展。該區雜交水稻制種的歷史已有40多年,有一定的產業基礎,但前些年因為基礎設施薄弱、產業布局分散、技術標准不一等問題,制種效益下滑,制種規模一度出現縮減。為扭轉這一局面,安州區創新實施“安芯工程”,堅持以黨建破題,注重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同時通過在區級層面組建領導機構、編制發展規劃、出台扶持政策、選擇條件較好的鄉鎮先行先試等舉措,全力推動以農業“芯片”黨建助力水稻種業發展。
二、主要做法
(一)建強“組織鏈”,培育產業發展“芯”合力
堅持上下聯動,把組織優勢轉化為水稻種業發展優勢。一是區委“領向布局”。成立雜交水稻制種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等領導機構,編制種業發展2個“五年規劃”,出台《關於支持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建設的八條措施》,細化建設百裡水稻制種走廊、種子生產核心基地、培育規模化生產主體等68條具體發展任務,建立起黨政負總責,農業、財政、組織等部門協同參與,鎮村主抓落實的聯動工作機制。二是組織“領路護航”。指導塔水等鄉鎮轄區村黨組織與制種企業、制種協會、市農科院、高校黨組織等成立水稻制種產業“大黨委”,整合優化區域內水稻制種資源、技術和人才,成立3個制種協會黨支部,通過舉辦專題講座、打造黨組織產業示范基地等方式,扶持水稻制種農民專合社、家庭農場、制種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00余個,建成工廠化育秧大棚4個。三是黨員“領跑助力”。建立1名黨員聯系多個農戶的“1+N”結對模式,開設“田間護芯”課堂,推出育、產、銷“點餐”服務,帶動發展農戶制種1800余戶。深入實施“黨員護耕”行動,黨員帶頭融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溝渠修繕等建設,塔水鎮劃定耕地保護面積5400畝,完成撂荒地整治320畝,擴增制種面積至1.2萬畝。
(二)優化“產業鏈”,走出產業升級“芯”路徑
堅持種業產業自主自強,著力延鏈、補鏈、強鏈。一是打造“智慧平台”培良田。發動全區村黨組織爭取農業農村、鄉村振興等資金5億元,建設12個標准化水稻制種基地4.5萬畝。塔水鎮建成市級五星級水稻制種產業園區,並與聯系幫扶單位合作開發現代農業園區信息管理平台,實現農田數據自動監測、採集、分析、上傳,對土壤污染、病虫害等異常數據自動預警,園區病虫害發生率降低30%,制種產量增加8%。二是組建“研發聯盟”育良種。在塔水鎮雙埝村打造集種源開發、品種選育等功能於一體的科創服務中心,村黨組織積極對接專業院校、種業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吸引各類專家20余名組建產業人才團隊,共同制定《安州區水稻制種技術規程》及技術標准46項,協同完成14種優質種苗技術升級,推出本土“中國·雙埝”水稻種子品牌。三是創新“紅色服務”出良效。開展“解難題促發展”活動,為制種企業選派黨建指導員,按照“企業點單、黨委派單、部門接單”,形成一般問題指導員協辦、專業問題職能部門承辦的快速響應機制,切實幫助種業企業紓困解難,塔水鎮引進種業企業42家,吸引投資6000萬元,建成標准化加工中心6個,年加工能力達6500噸。
(三)培育“利益鏈”,開創共建共享“芯”局面
堅持聯農帶農,以多種模式擴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一是土地流轉有“租金”。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優勢,建設農事服務中心,搭建社會化服務信息平台,創新“集體經濟組織+社會化服務組織+全程托管服務”模式,由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打包整合閑散土地,公開招標引進社會化服務組織,與農戶簽訂托管協議,提供全程托管服務。截至目前,塔水鎮4000余戶農戶通過土地全程托管年獲租金900萬元、集體經濟組織獲利12萬元。二是訂單代種掙“薪水”。由村黨組織牽頭與宜字頭、先正達等種業龍頭企業合作,按照企業產前提供種苗、產中技術指導、產后收購包銷的形式開展訂單代種,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制種合作社、農戶等為企業提供種植、管理、運輸等服務,代種土地畝均獲利400元,並帶動周邊200余戶農戶就近就業,戶均增收5000元。三是股份聯結得“紅利”。建立“村黨組織+合作社+企業+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不斷拓寬村級增收路徑。以塔水鎮雙埝村為例,通過道路、溝渠、土地、資產等量化入股的方式,與種業龍頭企業宜字頭達成入股協議,年獲固定分紅24萬元。
三、主要成效
通過實施“安芯工程”,創建組織鏈、產業鏈、利益鏈“三鏈合一”的農業“芯片”黨建模式,帶動全區49個行政村發展水稻制種產業,助力村均集體經濟增收5萬元,全區雜交水稻制種面積達3.15萬畝、水稻種子產量近6000噸,推動安州區順利通過國家新一輪制種大縣認定。
四、工作啟示
(一)辦好農村的事、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組織引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能僅僅依靠村級黨組織和村“兩委”干部,而是要縣、鄉、村三級黨組織聯動發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良性發展。在安州的實踐中,構建“縣統籌、鄉組織、村實施”的發展機制,通過建立領導小組、召開聯席會議、組建工作專班、編制發展規劃,成立產業“大黨委”、協會黨支部,推行黨員、農戶“1+N”結對等方式,構建黨委統籌、黨政負總責,農業、財政、組織等部門協同參與,鎮村主抓落實,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示范帶動的聯動工作機制,起到了抓關鍵、指方向、強落實的作用。
(二)當前,一些地方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產業形式和經營方式比較單一,缺乏專業管理人才、高效管理體系和信息管理平台,難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抵御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能力弱。安州區聚力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因地制宜、發揮優勢,走出一條符合自身特點的科學發展路子。統籌各類資金資源,打造現代化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標准化產業基地,形成結構合理、效益良好的產業鏈條。積極對接專業院校、大型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做好產品加工、品牌運營等工作,實現多元融合發展。
(三)共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既是踐行黨的宗旨的根本體現,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証。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走原來的老路,顯然是不夠的,必須健全聯農帶農機制,將分散的政策資源、項目資源及組織資源整合起來,結成利益共同體,變村民單打獨斗為抱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可以通過與村民建立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合作模式,構建“土地流轉+勞務用工+利潤返還”“村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利益聯結機制,讓村民成為集體經濟發展的參與者、建設者、共享者。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