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貴州銅仁市:黨建引領解難題 “強村富民”促振興

中共銅仁市委組織部

2024年09月10日16:3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貴州省銅仁市為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穩定增收,全面實施以強基層組織、強村集體經濟、富農民“口袋”、富農民“腦袋”為主要內容的“強村富民”三年行動,因地制宜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奮力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

一、背景

銅仁市推進“強村富民”行動,以產業振興為重點,大力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不斷促進脫貧群眾持續增收,不斷豐富和美鄉村建設內涵,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切實行動。當前,一些地方村存在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偏低等問題,這不僅直接影響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進程,更影響了基層黨組織在群眾心中的公信力。為破解這一難題,銅仁推進“強村富民”以強村與富民相結合,不斷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收入穩步增加,為銅仁擴內需、穩增長提供保障,是建強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2023年以來,“強村富民”行動已成為銅仁市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和響亮品牌。

二、做法

(一)堅持合力攻堅,解決“發展不力”的難題

一是強化四級聯動。印發《銅仁市“強村富民”計劃三年行動方案(試行)(2023—2025年)》,成立由黨政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和分管領導任“雙班長”的工作專班,構建市縣鄉村“四級書記親自抓、專班專人具體抓、部門屬地雙責任”的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責任體系,定期研究部署、統籌調度集體經濟發展工作。二是深化資源整合。建立整合各部門項目資金支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資源整合機制,充分整合涉農資金、財政銜接資金和東西部協作資金,支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目前,全市整合資金16.2億元、東西部協作資金5億元。三是量化金融支持。創設“強村富民貸”“鄉村振興產業貸”等信貸產品,充分發揮500名“金融村官”對口幫扶作用,為各地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提供金融保障。目前,全市500名“金融村官”為幫扶村解決融資信貸資金4.47億元,新增投放資金15.97億元。四是實化人才服務。推進鄉土人才評價認定,實施技能技術、農業農村等五類人才培養,探索“政府主導+技術支撐+專項培育”新路徑,通過組建專家團、專家工作組指導農技人員深入一線開展技術服務,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目前,全市共有2724名農技人員參與服務,揭榜基礎性示范服務榜單2724個,參與“揭榜挂帥”項目示范366個,共開展技術指導服務達10.7萬天次,解決具體技術問題1.3萬個。五是優化利益聯結。堅持走“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全民共享發展紅利”的強村富民之路,按照資金來源渠道,實行政策分紅、效益分紅、集體分紅“三次分紅”模式,及時兌現財政銜接資金5%保底政策分紅,村級資產入股效益分紅,村集體經濟收益集體分紅,有效帶動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目前,全市已發放分紅資金2.72億元。

(二)聚焦平台建設,解決“后勁乏力”的難題

一是規范建立強村富民公司。縣級成立總公司、鄉級設子公司、村級設服務部,按照統一標准、統一服務、統一銷售、統一保險、統一獎補和分戶經營“五統一分”方式,為群眾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保障。目前,全市選派64名企業管理、財務、稅務等方面的專業人才,組成16支小分隊指導強村富民公司試點,為各地規范強村富民公司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二是有序創辦強村富民工坊。通過盤活農村閑置學校房屋土地、易地扶貧搬遷點門面、黨群服務陣地,收集並建立勞動密集型企業訂單、村級供需清單,引導有條件的企業把生產加工環節布局到村,由強村富民工坊進行接單、派工,實現送訂單到村、送就業到戶、送技能到人,推動農民增收、企業增效、集體增資。目前,全市已建立強村富民工坊407個,吸納勞動力就業3.16萬人。三是規范提升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推動村“兩委”成員和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負責人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實現“村社合一”,探索組織共建、決策共商、優勢共揚、全民共股、社會共治、成果共享的“六共機制”,破解村級組織薄弱、村集體經濟困難和村社“兩張皮”等難題,實現村集體、合作社、村民“三方共贏”。目前,全市已創建426個“六共機制”試點,全部實現集體經濟年收入30萬元以上。四是積極培育家庭農場。通過多元融合建、整合資源扶、嚴格標准管,培育以家庭為基本經營單元,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從事農業規模化、標准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有效拓寬農民經營性和財產性增收渠道。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培育家庭農場10602家,總經營收入44.39億元,年利潤總額16.79億元。

(三)突出路徑探索,解決“路徑不寬”的難題

一是資產資源入股。依托本地優勢資源,通過發包、參股、聯營、合作等方式,分類盤活低效閑置資產,推動村級集體經濟保值增值。目前,全市累計盤活農村閑置低效項目283個、盤活率64.46%。二是提供社會服務。由集體經濟組織組建專業合作社,通過代耕代種、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形式開展社會化服務,不斷拓寬社會化服務渠道,提高生產效益和服務水平,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目前,全市共建成農機專業合作社232個,總數位於全省前列,輻射帶動1578個村。三是承接工程項目。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合法合規參與農業農村、交通、水利、城鎮建設等,增加“以工代賑”的工程領域建設任務和用工環節,帶動附近群眾就業增收。2023年,新開工建設以工代賑項目328個,完成財政投資約35億元,帶動7.4萬余人就近務工,發放勞務報酬6.21億元。四是組織訂單生產。結合產業發展和市場需要,大力組織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等地的半勞動力、弱勞動力從事勞動密集型訂單生產,積極拓寬銷售渠道,切實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023年認定銅仁—東莞東西部消費協作生態食品飲品藥品產業重點供應鏈企業14家,累計銷往廣東省的農特產品銷售金額32.26億元。

(四)注重優化管理,解決“監管不嚴”的難題

一是建立監管機構。探索建立縣鄉農村集體資產監管機構,在縣級成立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對農村集體經濟三資運營、量價確權、產權交易等進行全過程指導和監管。二是明確責任主體。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管理辦法》等制度,推行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人員兼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並明確其為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第一責任人”,每年向鄉鎮黨委和村民代表會議報告村級重點事項、重大項目、重要資產情況。三是規范財務管理。制定村級財務、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監管流程,嚴格實行“村財鄉管村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委派”,採取從鄉(鎮)委派會計到村、縣鄉兩級財政審計部門定期指導等形式,對村級集體資產涉及的開支、交易、財務結算和財務公開流程進行前置審查。規范分設村委會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賬套和銀行賬戶,實現農村資產、賬務和核算分離。四是動態審查把關。對農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落實情況實行縣鄉審核把關、鄉(鎮)組織兌現流程鄉(鎮)黨委每季度定期檢查村級村務開支和公開、村級資產管理、村級工程項目建設、惠農政策落實等情況,檢查情況納入村“兩委”績效考核重要內容。區(縣)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對村級組織在屆中和換屆期間開展全覆蓋審計,強化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監督。區(縣)審計部門負責指導和監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每年進行1次年度審計。五是強化民主監督。建立農村集體三資運營公示公開機制,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民主監督效能。增加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報酬,提升工作積極性,更好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作用。實行村級財務收支由村黨組織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聯審聯簽,“一肩挑”的村需同時明確1名村“兩委”其他成員參與聯審聯簽,完善監督環節。監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每年開展一次集體資產、債權債務清查,每半年公布一次資產運營和財務收支情況。六是落實激勵機制。明確規定將村干部獎勵納入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范圍,參考自有發展資金項目的分配方式,對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出突出貢獻的在職村干部進行獎勵,原則上每名村干部的報酬和獎勵之和不超過10萬元/年,有力激勵村干部在集體經濟發展、集體資產監管中主動擔當作為。

三、成效

(一)基層組織更強。一是建立村干部履職評估和動態調整機制,開展農村基層黨組織“排隊抓尾、雙整雙創”、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排查整頓工作,全覆蓋分析研判村“兩委”班子運行和履職情況,配強村“兩委”班子,目前,全市村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40.1歲,比上屆下降了8.66歲,大專及以上學歷為58.4%,超出上屆38.74個百分點。二是開展了農村綜合改革人才“萬人培訓”、村干部學歷技能“千人培育”、村黨組織書記赴省內外“跟崗學習”,育強了基層人才隊伍。目前,開展“萬人培訓”10800人,“千人培育”2593人,“跟崗學習”196人。三是推行村“兩委”與村集體合作社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進一步深化組織共建、決策共商、優勢共揚、全民共股、社會共治、成果共享“六共”機制,目前,全市2738個村均實現“村社合一”。

(二)集體經濟更強。一是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落實的縱向管理機制,市縣兩級成立工作專班,搭建部門聯動平台,把農村集體經濟納入縣域經濟發展布局統一謀劃。二是通過深入開展清產核資、全面進行確權登記、引培盤活利用主體、選准盤活利用路徑四個步驟,採取管理自營盤活一批、租賃運營盤活一批、招商引資盤活一批、重組整合盤活一批、改造提升盤活一批、以資抵債盤活一批、收股轉包盤活一批、產權交易盤活一批、助企紓困盤活一批“九個一批”方式盤活“三資”,盤活閑置資產項目,帶動群眾就業增收,目前已盤活處置閑置低效項目440個、資產原值20.76億元。三是整合鄉村振興銜接資金16.2億元、東西部協作資金5億元、涉農資金8.73億元等支持集體經濟發展。目前,全市2738個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5-50萬元的村有2175個(佔79.44%),50—100萬元的村有324個(佔11.83%),較上年增加70個,100萬元以上的有239個(佔8.73%),較上年增加15個。

(三)農民“口袋”更富。一是聚焦食品飲品藥品等全市六大主導產業,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5000余個,選派科技特派員223名到村幫助破解產業發展難題,全力發展茶葉、牛羊、油茶、蔬果、食用菌、中藥材、冷水魚、蜂蜜等特色優勢產業,促進農民實現生產經營增收。目前,統籌東西部協作資金6310萬元,培育家庭農場6418家,總數達10602家,新增率為159.69%。二是積極推動組建勞務公司152個,扎實開展政策宣傳、用工指導、技能培訓等就業服務,組織輸送務工7429人,促進穩崗就業助農增收。三是持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提高重度殘疾人補貼、老年福利補貼、城鄉居民低保等保障標准,指導督促各區(縣)、市直各部門及時、足額發放省級統發目錄50項惠農政策補貼23.30億元,發放率94.83%,居全省第一,促進民生政策惠農增收。

(四)農民“腦袋”更富。一是建立了“垃圾兌換超市”,根據不同垃圾種類設定積分計量,將生活用品納入可兌換商品,形成長期可持續的農村垃圾分類辦法,有效推動農村環境治理,引導村民樹立文明鄉風。二是推行黨員積分管理,根據黨員日常表現進行記錄,按積分排名評定“一星黨員”至“五星黨員”,並在每月支部黨員大會進行積分公示,引導黨員在鄉村治理、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重點工作中當先鋒、作表率。三是開展文明創建活動,以“推進移風易俗 樹立文明鄉風”專項行動為抓手,持續整治大操大辦、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不斷完善村規民約,推進移風易俗,傳播文明風尚。

四、探討

(一)黨建領航是“強村富民”的根本保証。銅仁市構建“四級書記”一起抓工作體系,組建市縣黨政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議事協調機構,強化縱向黨委統籌、橫向部門聯動,逐級傳導壓力、充分凝聚合力,推動各項資源要素向集體經濟發展聚集,有效破解部門聯動不高效、資金支持不充分等難題,形成了“強村富民公司”“強村帶弱村,弱村抱團發展”等一系列典型做法。這証明,實現“強村富民”一定要強化黨建引領,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找准路徑是“強村富民”的關鍵舉措。銅仁針對各地主導產業、資源稟賦存在差異的現實問題,創新推出龍頭企業帶動、資產資源入股、提供社會服務、承接工程項目、面向訂單生產等五種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指導各村找准定位、選擇路徑,涌現出思南縣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紅薯種植產業、石阡縣大沙壩鄉任家寨村利用水源優勢發展桶裝水產業、印江縣板溪鎮泉溪村引進公司盤活閑置食用菌生產基地等一大批成功案例。這証明,發展村集體經濟必須因地制宜找准發展路徑,確保產業發展有后勁、資源開發有效益。

(三)促農增收是“強村富民”的必然要求。銅仁始終堅持集體增資與群眾增收相統一,通過引進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大力實施“以工代賑”項目等方式增加群眾工資性收入。培育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強村富民工坊”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加群眾經營性收入。優化利益分配,實行政策分紅、效益分紅、集體分紅“三次分紅”模式增加群眾財產性收入,將發展效益最大程度惠及農民。這表明,推動“強村富民”必須從維護廣大農民長遠利益出發,拓展聯農帶農富農有效路徑,千方百計實現群眾增收。

(四)精神富裕是“強村富民”的應有之義。銅仁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定不移推動鄉村“塑形鑄魂”工程,探索“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合作社”志願模式,開展豐富鄉村精神文化生活系列活動。設立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積分制”管理制度,深入整治農村“四亂”,樹立良好家風、文明鄉風、正氣清風,推動農村鄉風文明持續向好。這証明,富農民“口袋”和富農民“腦袋”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統一體,必須重視鄉風文明建設,激發群眾內生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推動農民精神生活同步富裕。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