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江蘇省宜興市白塔村:黨建引領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2024年09月06日08:56    來源:2024年第9期《黨建》雜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近年來,江蘇省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圍繞產業發展,堅持在黨建引領、產業結構調整和民生福祉提升上持續探索,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發展動力,走出了一條人無我有、科學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

黨建引領,黨旗在一線飄揚

白塔村堅持黨建引領,發揮“一個黨員一面旗幟、一個黨小組一個陣地、一個黨支部一座堡壘”的“三個一”作用,聚焦產業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實施“一個重點產業一個黨支部”工作思路,在村黨總支領導下分別設立南天竹、高效農業和鄉村旅游3個產業黨支部,每個產業黨支部下分設2個黨小組。村黨總支負責確定村級產業發展方向,產業黨支部抓具體落實,黨小組負責聯系農戶。起步最早的南天竹產業,由黨支部書記帶領黨員先行先試,從育苗、種植到銷售幫助“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形成了南天竹產業鏈。白塔村實現了從“經濟薄弱村”向“鄉村振興示范村”的轉變。支部建在項目上。創新聯建共建方式,集聚資源一線解決問題。在“千年鐵花·江蘇情”文旅項目中,黨的建設與項目落地深度融合。成立“鐵魂”臨時黨支部,下設工程建設、節目演藝、后勤服務3個黨小組,共同制定臨時黨支部工作細則,採取項目化封閉管理鏈條,明確黨支部和黨員的職責、權利和義務。通過黨員積分評比、支部共建共促等形式,把“軟任務”量化為“硬指標”,以高質量黨建助推項目高質量建設。“四鄰聯動”聯結農戶。推行由1名黨員對接4戶群眾,採取“一幫一”“一幫多”“一聯四、一聯多”的方式輻射帶動四鄰,構建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黨支部書記與黨員一起深入田間地頭,傳授農戶種植技術,促進黨員與群眾互動交流。通過“四鄰聯動”與微網格化治理模式銜接,將全村農戶納入產業鏈與網格中,既推動了產業發展,又提高了鄉村治理效能,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村人均年收入由2018年的3.8萬元上升到2023年的5.8萬元。

產業支撐,農文旅融合發展

白塔村堅持以農業為基礎,不斷調整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利用品牌效應整合各方資源,通過生態與產業融合,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調整鄉村產業結構轉型。2002年,白塔村實施“水改旱”工程,村黨總支快速響應,經過市場調研,提出將水稻田改種南天竹。近年來,村黨總支科學規劃發展高效農業,產業黨支部負責整合本村碎片化土地,成立村集體農場,通過“支部引領、黨員帶頭、村民參與”的方式推廣種植櫻桃、黃桃、桑葚等特色瓜果,特色高效農業成為農民的“致富田”。同時強調以農業為基礎,以生態為載體,以文化為根基,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經過多年的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白塔村逐步形成了“農業、生態、文化、旅游”四大產業。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對本土農產品進行整體規劃、分類包裝,創建“白塔味道”系列農產品品牌和“白塔味道”公眾號,建立“白塔抖音”新媒體工作室,抓產業發展平台載體建設。組織開展電商微商創業培訓,利用互聯網組織營銷農產品,在“白塔鄉村旅游季”等活動現場推廣,促進農產品提質增效。挖掘生態資源價值、紅色文化價值,發展農業休閑觀光、創意文化體驗,形成“五大景區、七大展館、八大基地,動靜結合、高低結合、老少結合”的鄉村旅游新業態,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激發農民主體參與。因村制宜拓展集體經濟發展空間,創新集體經濟發展方式,積極探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帶動農戶增收挂鉤機制。成立南天竹生態種植專業合作社和觀光農業專業合作社,吸納村民參與產業發展、分享產業增值收益。通過“集體土地入市+入股+分紅”模式,整合政府、企業資金投入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與項目建設。試點“宅基地統一打包”運營和閑置“空心房”建民宿,規模化出租建設產業園,提高土地經營效率,白塔村成為無錫市“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改革典型。

民生添彩,農民福祉提升

白塔村堅持以民生為本,扎實推動和美鄉村建設,“富了口袋還要富腦袋,美了家園還要美村庄”,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打造生態宜居美麗家園。堅持“留青山、保綠水、守淨土”的發展理念,對村域空間布局、風貌色彩、公共配套進行總體規劃,按照“有根有味、有品有戲、有富有美、有新更有魂”的建設思路,將生態當作產業經營,完善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小而特、小而品、小而優”的牽稼園、時光路景觀改造工程等重點項目,使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支撐點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度提升。豐富鄉村文化建設內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充分利用名人效應,修繕“白塔鐘聲”“薛橋尋梅”等歷史遺址,吸引投資建造了一系列文旅項目。通過生態資源與高效產業、鄉村旅游、歷史文化結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依托村內文化陣地,召開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會議,開展“道德講堂”“田野上的思政課”等活動,將理論宣講、農技推廣、衛生健康、文化服務等納入志願服務內容,通過常態化開展各項活動,不斷提升村民文化素養。提高鄉村治理能力水平。統籌鄉村發展資源,探索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工作機制,創新“小微精”三級網格化管理,形成鄉村治理新格局。充分發揮全國人大代表優勢,成立人大代表工作室、調解工作室和聯絡站,建立多元化民事糾紛協調機制。設立村民議事會、有事好商量等議事平台,以議事會、座談會等方式廣泛集中民智、解決治理難題。組織開展“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推廣文明積分制度,形成鄉村文明新風尚,為鄉村全面振興營造安全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作者:江南大學,謝玉梅、孫筱)

(責編:王珂園、王先進)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