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5日14:32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本報西寧訊 (通訊員 青組)近年來,青海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在強班子、聚人才、固根基、興產業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條欠發達地區獨具特色的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之路。
充實縣鄉力量,夯實引領鄉村振興前沿陣地。選優配強縣鄉領導班子,縣(市、區)黨政正職至少有1人具有下一級黨政正職經歷,縣(市、區)黨政班子成員中具有鄉鎮黨政正職經歷的超過1/3﹔鄉鎮領導班子成員中具有2年以上鄉鎮工作經歷的達82%,473名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優秀村黨組織書記、到村任職選調生等“五方面人員”進入鄉鎮領導班子。扎實開展省直機關、六州地區鄉鎮干部雙向交流任職,面向全國普通高等院校選調1070名選調生充實到四類及以上地區,98名選調生挂職任鄉鎮領導班子副職,直接參與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產業發展等一線實踐鍛煉。建立高海拔地區縣處級以上干部定期交流制度,完善高海拔地區折算工齡補貼政策,提高全省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標准。
育才引才引智,提供堅實人才支撐。依托“京青專家服務活動”,遴選確定鄉村振興方面省級專家服務基地7個,選派30余名鄉村振興領域專家赴基層開展服務。依托“智匯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項目洽談會,支持各地各單位成功對接鄉村振興領域人才項目100個,柔性引進鄉村振興人才222名,帶動投資3.9億元。實施“昆侖英才·黨政新苗”計劃,從“雙一流”高校選調267名鄉村振興緊缺專業優秀大學畢業生充實到基層。設立“昆侖英才·鄉村振興人才”項目,遴選支持農業科技人才、新型經營主體領軍人才240名、團隊39個。做好1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選派承接工作,推動113名省內外專家深入鄉村一線服務“三農”。
持續強基固本,建強基層戰斗堡壘。開展“組織體系建設三年行動”,通過分領域交流觀摩、交叉互評,對全省4149個村黨組織進行“政治體檢”,推動村黨組織建設整體提升。健全完善以黨組織為領導、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其他組織為補充的村級組織體系,推動80%的村“兩委”主要負責人實現“一肩挑”,村黨組織中有3951名紀檢委員兼任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1630名成員兼任婦聯主席、1825名成員兼任團組織書記、3143名成員兼任村民小組長。實施基層黨建“堡壘工程”,細化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排查整頓、村干部提升履職能力、大學生到村任職3個行動方案。常態化開展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排查整頓,建立健全起底建檔、分類定級、風險研判、重點防控、專項整治、動態退出6項機制,三年來排查整頓提升493個村。
強化選育管用,打造過硬帶頭人隊伍。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2.2萬余名村“兩委”班子成員平均年齡43.31歲,致富帶富能手佔19.92%。每年對村黨組織書記進行全覆蓋輪訓,從2020年起實施村(社區)干部學歷素質提升工程,4047名村“兩委”成員報讀青海開放大學大專學歷班,目前已畢業1254名。面向優秀村黨組織書記考錄鄉鎮公務員和考核聘用鄉鎮事業編制工作人員。在實施村級組織后備人才培養行動計劃基礎上,今年實施大學生到村任職行動計劃,推動有意願回村的大學生任村級事務助理員,條件成熟的通過法定程序進入村“兩委”班子。
突出嚴管厚愛,充分發揮駐村干部生力軍作用。開展駐村干部“七個大起底”,制定《全省1716個重點村分布情況匯總圖》,以“挂圖作戰”方式推動鄉村振興。建立駐村干部履職抽查、情況通報、“四種約談”等制度,建成駐村干部信息服務系統,持續優化駐村干部選派管理。按照“缺什麼、補什麼”原則,舉辦各級各類駐村干部培訓班230余期,培訓2.1萬人次。堅持政治上激勵、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心駐村干部,出台多項激勵政策,指導各選派單位足額落實各類津補貼和生活補助。表彰100名駐村干部先進典型,1300余名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駐村干部獲得提拔使用、晉升職級職稱。
發展集體經濟,不斷激發內生動能。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破零”工程,中央和省級財政累計投入66億元用於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全省4149個行政村集體經濟全面實現“破零”。在此基礎上,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強村”工程,按照“壯大、培優、育強”三個階段的發展規劃,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提檔升級。截至2023年底,全省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益12.7億元,較2022年增長39.6%,其中村級集體經濟收益10萬元以上的村3107個,佔行政村總數的74.9%。
相關專題 |
· 黨的建設數據庫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