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秦淮區雙塘街道黨工委
2024年09月04日14:0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
雙塘街道位於秦淮區西南部,地處南京傳統居民區,老舊小區眾多,轄區內特殊困難群體較為集中,地區小街小巷小商小販小餐飲從業人員較多,轄區居民訴求較多,停車難、出行難、物業管理、鄰裡矛盾等問題糾紛較多,12345工單量長期居高不下。
為更好地服務轄區居民,解決“基層矛盾糾紛多”這一老大難問題,作為全省街道集成改革首批試點單位,雙塘街道推動黨員干部更好更實地走入基層、融入百姓,在基層改革方面先試先行,先后進行了審批服務綜合執法一體化平台建設、網格化服務中心與為民服務中心一體化建設等改革,並探索實施“三級四進五融合”工作機制,即班子成員進社區、科級工作人員進小區、全體工作人員進網格進居戶,融合轄區黨組織、企事業單位、機關職能部門、社會組織、兩代表一委員等“五類資源”,推動實施固壘強基進網格、文明創建補短板、防范風險除隱患、矛盾調處促平安等重點任務,緊緊圍繞“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工作目標,通過“做強架子、做實底子、做細裡子、做優牌子、做活路子”,有效提升街道矛盾糾紛化解能力和水平,切實增強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經驗做法
(一)“一個中心”全調度,構建基層共治指揮鏈
街道著力打造“一站式”矛盾調解中心,將街道司法所、信訪接待中心、矛盾糾紛金牌調解室、社區矯正分中心、網格調度分中心等融為一體,橫向構建共治指揮鏈。一是依托平台加強聯動,線上調處更省心。結合“數字微法庭”、12345政務熱線等,借助省廳一體化平台和“蘇解紛”APP小助手,鼓勵轄區居民開展網上咨詢、網上受理、網上調解“一站式”服務,每月開展線上調解120余起。二是配強人員優化機制,線下調處更放心。組建含1名矛調中心工作人員、3名司法所工作人員、2名專業人民調解人員,20余名社區一線矛盾調解社工在內的矛盾糾紛調解隊伍,每月調解各類矛盾50余起。三是線上線下聯動處置,矛盾調處更徹底。打造“和談悅色”、“馮玉”金牌調解室,靈活運用“線上線下”調處方法聯動處置。
(二)“兩項機制”抓調處,打造基層善治同心圓
堅持黨建引領,強化“七辦一中心”強調處、“政法網格員”專業調處兩項工作機制。一方面,“七辦一中心”做實“行業調處”。制定“誰主管誰調處”的“行業調處”規定,形成部門清單,堅持基層常見27類矛盾由“七辦一中心”首接調解,部門行業調處未取得圓滿結果的再由街道“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研判后分類處置。另一方面,“政法網格員”做實“專業調處”。依托政法網格員功能型黨支部豐富基層調解方式,將街道83名政法網格員融入所有網格中,以“社區點單、政法網格員接單”的工作方式開展工作,取得了較好的工作實效。
(三)“三級四進”強網格,深耕基層精治責任田
切實發揮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平台作用,深化“三級四進”強網格工作機制。一是明確責任體系。制定“社區、小區、網格”三級工作任務清單,明確固壘強基進網格、文明創建補短板、防范風險除隱患、矛盾調處促平安四項任務。建立進網入戶及常態長效機制、矛盾化解及問題領辦機制、成效評估及成果運用機制,實現責任鏈條無縫銜接。二是明確重點任務。每周至少半天時間下沉網格,對空巢獨居老人、特殊困難群體、12345政務熱線不滿意工單對象等開展走訪,收集社情民意,解決訴求困難,從源頭降低投訴率。三是明確監督機制。定期組織第三方開展居民滿意度測評,結果與干部季度考核等挂鉤,引導干部更多地走進社區、到居民家門口解決問題。2023年6月“三級四進”工作機制開展以來,街道黨員干部已累計走訪居民3256戶,處理12345不滿意工單437起,解決問題320余個,12345工單滿意率從72.8%提升到92.3%。
(四)“四微模式”激活力,凝聚基層細治新動能
緊盯群眾需求,不斷創活參與方式,創新服務載體,創優治理模式,激發基層群眾自治新活力。一是細分“微網格”。將轄區10個社區83個綜合網格精細劃分為306個微網格。按照每個微網格“1+N”標准(1名微網格員+2名以上志願者),構建一支1000余人的“網格合伙人”隊伍,有效化解各類矛盾糾紛。二是打造“微陣地”。與共建單位共同打造雙塘街道“黨員e站”,科技賦能黨員學習教育。利用物業閑置用房,打造“睦鄰家”等5個“睦”系列紅色驛站,建立“有一說一”圓桌會議機制,通過協商議事,及時化解社區矛盾。三是點燃“微星火”。成立紅色巡邏隊、紅色哨兵崗、黨員先鋒隊等,探索“群眾點單、黨員接單、志願者參與”工作模式,390余名樓棟長、500余名黨員中心戶、1000余名志願者常態化開展志願服務。四是開展“微管理”。充分發揮網格化管理優勢,以“鐵腳板+大數據+網格化”模式,強化安全生產巡查執法,為每個社區配備一支安全生產常態化整治分隊,重難點問題強化事前事中監管,堅決兜住安全底線。
(五)“五類資源”同整合,打好基層共治組合拳
整合轄區黨組織、企事業單位、機關職能部門、社會組織、兩代表一委員等“五類資源”,發揮“專業調處+法治調處+苔花調解”作用,在社會治理上打出基層精治組合拳。一是整合轄區黨組織資源。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鏈接轄區黨組織、黨員骨干、積極分子等作用,使其積極融入文明創建、矛盾調處等重點工作中,變“治理對象”為“治理力量”。如街道聘用28名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等擔任街道“兼職網格員”,協助社區網格員解決困難問題。二是整合企事業單位資源。聯合市社科聯、河海大學公管學院等共建單位資源,探索基層平安法治建設工作機制。針對駐區企業多達140余家的實際,構建“互惠互利、社企協同”的社區服務體系,鼓勵商戶協助社區開展各項工作。如制定“錯時停車”方案,開放共享停車位,緩解居民停車難問題。緊盯老舊小區治理痛點難點問題,與園區、小區各物業企業、業(管)委會黨組織開展聯建共建,搭建區域化“物業黨建聯盟”,形成“黨建引領物業、物業推動服務、服務溫暖鄰裡”工作新格局。三是整合機關職能部門資源。對於在街道層面解決不了的問題,依托全區借助“街道吹哨、部門報道”工作機制,發動各職能部門現場會辦、協商,幫助解決老舊小區下水道堵塞、房屋漏水、險樹修剪等民生實事問題。四是整合社會組織資源。在全力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的基礎上,爭取社會組織支持,為空巢獨居老人和困難殘疾人提供關愛、政府購買服務等重點工作。五是整合“兩代表一委員”資源。充分發揮“兩代表一委員”服務大局、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聯系群眾等作用,打造了街道“法律專業人大代表聯絡站”,主動為轄區居民提供包括矛盾調處、法律咨詢等多樣服務。注重對矛盾調解數據、典型案例的收集,引導廣大居民有矛盾找“中心”,找“工作室”,找“聯絡站”,形成“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良好氛圍。
三、工作成效
一是在黨建引領下夯實“三級四進五融合”工作機制。街道積極構建“黨建引領、體系完善、干部帶頭、聯動共治”基層治理格局,充分織密街道—社區—網格—樓棟四級責任體系。“三級四進五融合”機制打造了自上而下的工作路徑,在拉近干群距離的同時,找准為民服務的切入點和落腳點,提升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工作效率和處理水平。2023年以來,共走訪居民5900余戶,處理12345不滿意工單563起,幫助解決問題370余個﹔街道12345工單量下降28%,滿意率提升7%。
二是在矛盾調處中推廣“三級四進五融合”工作機制。制定“行業調處”部門清單,堅持基層常見27類矛盾由街道部門首接調解,部門行業調處未取得圓滿結果的由街道“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研判后分類處置。2023年以來調處各類矛盾6000余起,街道被評為“2023年國家人民網網上群眾工作實干擔當單位”。除此之外,街道積極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全方位溝通融合,依托“政法網格員功能黨支部”豐富基層調解方式,2023年以來累計開展各類防詐騙、普法宣傳等活動120余場,推動矛盾糾紛全鏈條解決。
三是在品牌打造中優化“三級四進五融合”工作機制。街道積極探索,推陳出新,提煉形成社區“搖鈴示警”巡邏隊、“城南小巷”“10朵金花”調解品牌,協調化解鄰裡糾紛、車位糾紛等身邊憂、煩心事620余起。同時,街道充分發揮金牌調解員的引領帶動作用,先后協調解決疑難糾紛140余起,用特色品牌實現“一站式接收、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
四、工作啟示
結合“三級四進五融合”工作的經驗及成效,街道黨工委進一步將“三級四進五融合”工作機制融入街道各方面工作,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既推動解決了一批群眾“急難愁盼”,黨員干部也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啟示。
一是干部“沉下去”,推動干群“心連心”。街道在矛盾化解方面的工作模式由“坐堂等訪”變為“主動下訪”,讓干部下到一線、沉到末端,通過干部在網格亮身份、公開聯系方式、與群眾面對面交流等形式,主動察民情、聽民聲,既切身體會了百姓的喜怒哀樂,拉近了干群距離,也了解掌握了群眾的真實訴求。
二是問題“找精准”,實現路徑“點對點”。街道將“12345”疑難工單、不滿意和未解決工單進行梳理,條目式發給各網格,由挂包街道領導牽頭進行分析研判,逐個突破。實踐証明,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並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隻有充分走訪調研,掌握一手資料,工作中才能對症下藥,才能找准為民服務的切入點和落腳點。
三是聚力“辦實事”,融合資源“手牽手”。面對一些長期困擾群眾、基層想解決又無力解決的問題,必須加強上下聯動,並積極調動社會力量,群策群力為群眾辦實事。街道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依托“吹哨”機制,提請機關部門聯動整改整治,同時整合多方力量,群策群力為群眾辦實事,讓群眾看到了切實的變化,也提升了解決問題的工作效率。
下一步,街道一要堅持黨建引領。堅持源頭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按照“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充分發揮街道工委和各部門職能作用,規范調解組織、調解隊伍和調解機制,構建黨委領導、綜合協調、司法引領、部門聯動、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的“大調解”工作格局。二要融合多元力量。廣聚各方資源,科學設置培訓體系,開設可實戰、可借鑒、可推廣的培訓課程,開設“矛調學堂”,不斷提高街道干部隊伍矛盾糾紛調解的水平和效率。融合部門力量和社會資源,充分發揮各方力量資源在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和源頭治理中的作用。三要突出品牌特色。發揮金牌調解員馮玉、江蘇省“百名示范”社區書記魏萍等特色品牌作用,讓轄區居民形成“有矛盾先調解”理念。通過多種形式積極宣傳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意義,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譜寫基層善治“新篇章”。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