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北新區道義街道黨工委
2024年08月29日09:1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沈北新區道義街道持續踐行“兩鄰”理念,始終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各方面,將組織觸角扎根在一線、資源力量整合在一線、為民服務開展在一線,不斷提高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基層治理更有深度、更有溫度、更有力度。
一、背景與動因
沈北新區道義街道位於沈北新區西南端,處於連接沈陽市區與沈北農村地帶結合部,轄區面積38.05平方公裡,下轄16個城市社區、7個行政村,常住人口12萬人,共有黨員1703人。
(一)城鄉結合地區神經末梢治理薄弱
近年來,道義地區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量外來人口涌入,人員構成復雜、流動頻繁,社區居民大多由“單位人”變為“社會人”,存在“見不到”、“管不到”等問題。居民自治能力相對薄弱,受傳統觀念、能力素質等因素制約,參與基層治理的程度仍然不高,加之典型“陌生人社會”,轄區居民工作圈、生活圈互有差異、相對獨立,對社區建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夠強。
(二)城鄉結合地區矛盾糾紛復雜多元
隨著道義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各種復雜多變的矛盾糾紛大量涌現,征地拆遷歷史遺留問題跨越時間久、解決難度大,房地產領域交房難、辦証難等群體性信訪問題凸顯,業主與物業之間利益關系、不同居民群體之間生活方式摩擦碰撞,水電氣暖、亂停亂放等民生問題層出不窮,造成矛盾糾紛日益積累、風險隱患時常縈繞,使得推進基層治理難度增大。
(三)城鄉結合地區服務質效有待提升
人口快速增長和城市化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提出了更大的要求,社區硬件建設滯后、醫療資源配套不足、物業管理服務短板等問題依然突出。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日益增長,除就業創業、看病就醫等工作、生活基本訴求外,更增加了文化、娛樂、高品質居住環境等多元化需求與期盼,這也是對基層服務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二、做法與經驗
(一)抓實“末梢根系”,激活基層治理“源動力”
一是因社制宜,探索治理新模式。街道黨工委通過對社區進行“小區類別、服務對象、治理力量”立體精准畫像,有針對性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模式,有效實現社區治理精細化、長效化。針對北苑社區公租房小區群體復雜、流動性強、隱患矛盾多等痛點堵點,突出“愛”文化,創新黨建引領“三微實踐+四共機制+五社聯動”基層治理模式,通過微平台、微心願、微改造,實現問需、問計、問效,立足共商共建共治共享,聚焦“五社+民生工程”,解決出行難、吃飯難、看病難、就業難等一系列民生訴求。克服業主參與度低、信訪維穩壓力大等重重困難,組織人杰水岸小區5362戶業主歷時3個月依法依規重組業委會,同步成立業委會黨支部,實現黨的組織覆蓋,打造體量龐大園區成立紅色業委會的典型范例,探索形成人杰水岸“社區黨委+紅色物業+紅色業委會”小區治理實踐路徑。
二是社社互通,擦出治理新火花。創建人杰水岸、北苑、太陽城等社區書記工作室,創新治理大講堂、圓桌π沙龍等載體,圍繞社區治理難題或普遍反映問題組織社區黨組織書記面對面提問題、談想法,通過典型案例剖析、工作經驗總結、個人心得體會等方式碰撞思想火花,交流分享經驗,共同成長進步,尋求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解題之道,推動社區治理工作更上一個台階。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模范帶頭和“傳幫帶”作用,根據社區特點、個人能力,將16名社區書記“一對一”匹配結對,浸入式跟學、手把手傳授,雙方以教促學、相互啟發、彼此賦能,每季度採取師徒組團登台打擂形式,“比”思路舉措、“晒”治理水平、“亮”實事成效,在學理念思維、學體制機制、學治理路徑、學服務本領、學務實作風過程中,共同推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各項工作任務高效落實。
三是延伸觸角,增添治理微力量。健全建強“23個社區(村)黨組織—58個網格黨支部—87個樓棟黨小組—165個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體系,落實落細58個“三長五員”工作專班,全面叫響“黨派我來的”“我是雷鋒”。推進基層治理單元由182個網格向2169個樓棟延伸,研究制定《道義街道樓長工作制度》,明確選聘條件、選任程序、工作職責、日常管理,確定樓長作為政策宣傳員、民情信息員、隱患排查員、矛盾調解員、樓道監督員等職責,為居民群眾提供保障服務。聘選黨員中心戶、外賣小哥、快遞員等志願服務群體為兼職網格員,圍繞消防安全、電動車進樓、飛線充電等風險隱患,對重點領域、重點群體、重點人員進行廣泛排查、全面梳理、及時處置。組織開展全街年度“四最”評選表彰活動,選樹“最美黨員中心戶”、“最美先鋒樓長”、“最美志願者”,以典型帶動更多的居民自覺參與基層治理。
(二)夯實“多元解事”,形成基層治理“強合力”
一是做強黨建聯席解民憂。街道、社區與公安、城管、學校、醫院、“兩新”組織等成員單位“項目化”推進解決辦証難、開栓難、老年人就餐難等民生實事,實現“黨建共建、資源共享、發展共商、難題共解”。實施總部基地黨總支“1+3+N”工程,通過建立黨總支、構建“三聯”機制、打造品牌項目,促進園區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企業優勢互補、共享資源、共辦活動、共商發展,構建“黨建朋友圈”,實現黨總支“組織力”賦能企業發展“生產力”。
二是暢通訴求渠道紓民困。充分發揮“社情茶社”活動作用,進一步暢通收集解決居民群眾、經營主體急難愁盼問題渠道,組織各社區選話題、講政策、聽建議,引導居民聽政策、話民情、提意見,加強“面對面”溝通互動,累計開展“人杰說”社情茶社、“芳鄰茶社”、“暖陽茶社”等25次,在談笑風生中納民智、解民憂、聚民心,推進解決小區治理等問題47個,開創黨建引領下的“小茶社、大民生”新格局。探索打造明珠社區鄰裡會客廳、明發社區睦鄰議事亭等陣地,創新人杰水岸社區兒童議事會、亞泰城社區商戶聯盟等載體,將收集群眾煩心事、好主意納入黨員中心戶、樓長工作制度,暢通社情民意反饋渠道,打通“三問於民”的“最后一米”,不斷激發居民自治內生動力。
三是積極搭台賦能暖民心。主動對接輝山經開區企業黨委,組織8家非公企業黨組織與17個社區、村黨組織簽訂共建協議,社區為企業開展“免費代言”,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立“企業宣傳角”,宣傳企業產品,幫助企業引才﹔企業支持社區建設,結合經營情況以捐贈方式向社區提供多樣化資源支持,通過黨建聯創、活動聯辦、服務聯通,助力企業發展,拓展社區建設。鏈接區中醫院,利用近500平方米太陽城社區用房打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道義延伸點,創新探索中西醫結合、一二級共診、家庭醫生簽約於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新模式,讓居民在家門口“近”享優質醫療資源、醫療服務。與沈師、航院、遼傳等高校達成社區幸福教育、高級人才進社區等共建意向,深化促進校地合作,積極探索實踐,為社區發展注入新動力,營造幸福宜居的社區氛圍。
(三)做實“為民服務”,提升基層治理“向心力”
一是增強“造血功能”。為有效解決社區資金不足問題,街道主動探索實踐,破冰社區經濟,在人杰水岸社區成立全市首個社區社會公司,採用“黨建引領下的公司化運營模式”,由社區居委會獨資控股,挖掘社區能人、引入社區合伙人、建設社區綜合體,發展壯大社區經濟。進一步整合利用現有資源、盤活低效閑置資源,已規劃社區食堂、社區工坊、社區服務站、兒童友好廣場等項目,與咚咚集團簽訂合作協議,補充“15分鐘便民服務圈”和“完整社區”建設中缺失的養老管家、家政保潔、陪診陪護、輔具租賃、社區團購業態,通過分潤方式實現保底利潤。
二是守好“服務陣地”。街道便民服務大廳被評為“清風遼寧政務窗口”。高標准建設12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5個小區黨群服務站,優化嵌入初心坊、幸福教育課堂、舒心就業島、新時代職工之家等內部功能,秉持“大門常開、場所常用、活動常辦、群眾常來”,保証黨組織陣地成為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助力發展的“強力磁場”。立足“服務區域最大化、辦公面積最小化”,將社區空間最大化讓位於居民﹔創建“首問負責制”黨員先鋒崗,“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務,做到群眾“急難愁盼”件件有回音、事事有回應﹔採取問卷調查、議事討論等形式,對建成的黨群服務中心進行滿意度評價,鏈接各方資源,制定更貼合社區居民需求的服務計劃,讓黨員常來,更讓群眾願來。
三是打造“紅色物業”。充分發揮物業在推進基層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夯實紅色物業建設,推進物業企業黨支部應建盡建,用黨建工作的創新理論指導服務居民的創新實踐,創建匯置尚郡小區等12個市級紅色物業示范點,實行聯席會議制度、“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引導“紅色物業”與社區黨組織同頻共振、同心發力,辦好垃圾分類、小區環境改造、公共設施完善等民生實事,助力社區解決調解鄰裡糾紛、非機動車停放、綠化問題整治等難題。研究制定《道義街道辦事處關於推進業主委員會成立工作方案》,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統一推進業委會成立工作,完成綠茵湖畔小區等4個紅色業委會選舉。
三、成效與反響
(一)一社一品,治理品牌多點開花
北苑社區打造人民調解國家級典范,三零工作“一塊信息板”、先鋒樓長與片警、人民調解員、律師“常駐”凸顯預防在先、發現在早、解決在小,鄰裡糾紛、家庭婚戀等問題得到未訴先辦,矛盾糾紛同比下降12.3%,化解周期由4至5天縮短到1至2天﹔創新“小棉襖”貼心幫辦、“小皮鞋”跑腿代辦、“小眼鏡”上門教辦等志願助老服務項目,打造“無圍牆”養老院,為3895位老年人醫療康復、家政服務、日常照顧、精神支持、助餐助行等綜合性養老服務,成為品質養老市級典范。人杰水岸社區充分發揮紅色業委會監督職能、紅色物業服務職能,構建共享收集居民訴求、共商問題解決對策治理模式,將25.23萬元公共收益存入業委會賬戶,收回80平方米業主用房,發現整改垃圾清運不及時、基礎設施破損、消防通道佔用等小區問題2100余處,切實維護居民權益,主題教育期間獲得中央督查高度肯定。儷景社區借助樓長熟人優勢,成功創立“獨居老人鄰裡幫幫團”,實現藥品共享、鑰匙托管、環境同維“微治理”模式,真正實現“小事不出樓宇、大事不出網格、難事不出社區”的治理局面。
(二)共建共治,治理難題迎刃而解
聯動沈北新區人民法院,建立尹家法庭駐人杰水岸社區巡回審判庭,實現司法服務共聯、糾紛多元共解、基層治理共商、普法宣教共建,建成以來已開展法律咨詢65次,矛盾調解43件、普法宣傳12次,同時有效節約群眾訴訟成本,覆蓋道義地區12萬人,已開庭審理買賣合同糾紛等案件8件。聯合派出所創新構建“矛盾糾紛調解聯席微信群”工作平台,建立“警情通報+社區回訪”工作機制,派出所將重點警情通報給社區,網格員入戶走訪調解,同步反饋回復派出所,做到轄區重點隱患家庭早掌握、早介入,實現轄區治安案件發案率同比下降54%。聯動相關部門,通過平整坑窪路面施劃泊位標線、整合企事業單位閑置車位等方式,新增3000余個停車位有效緩解太湖國際花園、人杰水岸等小區周邊停車難問題。
(三)精准服務,治理工作卓有成效
聚焦“網格+”推進社區服務提質增效,配齊配優210名專職網格員,12345熱線100%覆蓋社區網格,社區專、兼職網格員開展全域巡查,每年累計上報並解決萬余件案件﹔積極轉變“窗口服務”為“上門服務”,建立由網格員、志願者為群體的貼心代辦服務隊伍,落實幫代辦制度﹔舉辦全科社工業務大比拼、網格走訪經驗分享沙龍,圍繞經驗心得、遇到困難等進行探討交流,不斷提高社區工作者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穩步提升社區網格化管理水平。聚焦“一老一小”推進民生工程落地落實,創辦太陽城等4個社區食堂,為高齡、空巢和失能老人提供特需配餐、上門送餐等精准服務,最低11元就可以解決一日三餐﹔建設北苑社區衛生服務站,開通市級醫保,專業醫生坐班開展“全科+中醫”診療,老年人可足不出戶享受家庭醫生上門看診服務﹔創建亞泰城社區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定期開展家長親子教育、兒童風險評估以及未成年人家庭風險危機干預等服務,構建未成年人保護支持網。
四、經驗與啟示
(一)堅持黨建引領,建強基層黨組織
要著力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推動基層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壓實組織體系、夯實陣地建設,把基層治理能手發展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基層治理能手,不斷提高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夯實基層治理基礎,不斷提升治理水平。
(二)強化多元參與,構建共治格局
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統領作用,統籌整合轄區共建單位、社會組織、非公企業等資源,凝聚各方的智慧與力量,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依托聯席機制、選樹典型等方式,激勵更多力量由“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共同推動基層治理能力水平再上新台階。
(三)創新服務載體,提高治理效能
探索做實社情茶社、發展社區經濟等多樣化方式,讓居民更加直接地參與社區的決策與管理,進一步加強社區與居民的溝通,建立和諧的互動關系。社區公司通過引入社會資源、購買專業服務,進一步促進服務供給與居民需求精准對接,為居民提供針對性、可負擔的服務,有效提升基層治理工作水平。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