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遼寧沈陽市沈北新區:實施“四力”工程 闖出強村富民之路

中共沈陽市沈北新區委組織部

2024年08月29日09:1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按照黨中央關於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具體要求,建機制、抓隊伍、優載體、強保障,細化工作任務、具化落實舉措、優化實踐路徑,闖出了一條黨建引領強村富民之路。

一、背景

沈北新區地處遼寧省沈陽市北部,區域面積819平方公裡,下轄10個街道辦事處、71個城市社區、142個行政村(其中83個具備發展條件村、59個為拆遷村),耕地面積62.5萬畝,農業人口18.9萬人,是一個以農為主的城市近郊區。多年來,域內83個具備發展條件村可開發利用資源有限,對產業的規劃不盡合理,加之產業管理、市場營銷、專業技術等鄉村人才嚴重匱乏,導致現有項目發展沒有形成一定規模,村集體經濟收入依然以土地發包、出租等為主,經營性收入較少,經濟基礎相對薄弱。

二、主要做法

(一)優化機制,實施“聚力工程”

堅持“一盤棋”謀劃,編制全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中長期規劃“謀篇布局”,制定年度計劃“落子實施”,按照空殼村“清零”、純收入“倍增”、百萬元村“突破”的思路,逐村攻堅、逐年提效。2021年我們歷史性地實現了所有“空殼村”清零,2022年村集體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2023年村集體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百萬元村”也從“0”到了4個。堅持“一把手”帶頭,區委書記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帶頭包保重點村難點村,帶動23名區級領導“包街聯村”、81名街道干部“包村聯戶”,牽頭組建工作專班,形成“區委統一領導、職能部門具體實施、全區上下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堅持“一條鏈”明責,制定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年度任務清單和責任清單,將重點工作推進情況納入區委督查督辦事項,作為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推動各級黨組織書記把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放在心上。

(二)建強隊伍,實施“活力工程”

選優配強街道班子,精心挑選一批政治過硬、作風扎實、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專業干部進入街道班子,街道班子成員中,熟悉“三農”工作的佔到70%以上,街道黨建辦公室主任面向全區擇優選拔,兼任黨工委委員,由區委組織部提級管理。外引內育“治村能人”,制定“外引”能人“進兩委、給宅基地”,“內育”能人“進國企、給待遇”等16項激勵舉措,創建“能人工作室”,引育經營類、技術類、管理類、服務類等各類“能人”,實現“村村有能人、個個有作用”。用好管好駐村干部。扎實開展“我的項目我的村”活動,以街道為單位組建“第一書記聯盟”7個,單兵作戰升級為團隊協同,開展“支部結對共建”,壓實派出單位捆綁幫扶責任,將派駐干部個人特長和派出單位優勢資源轉化為助農興農效能。

(三)改革創新,實施“動力工程”

聚焦“三資”盤活抓改革,區、街、村三級黨組織深入推進“三塊地”改革,通過耕地集中連片開發、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等方式,發展“稻夢小鎮”等產業項目20余個,帶動社會投資近3億元。通過黨組織動員、村“兩委”逐戶走訪等方式破解了土地確權難題,收回土地2.1萬畝,村集體收入年均增收900余萬元。聚焦項目發展求創新。指導52個村與14家企業組建12個產業聯合黨委,成立22個強村公司,整合利用村集體資產資源和企業的資金、技術、管理優勢,圍繞休閑文旅、特色種植養殖等方面,推動黃家遼河濕地振興帶、馬剛“千畝蒿柳養蠶基地”、興隆台“萬畝方高標准農田”等項目建設,提高集體資產運營效益,帶動村民增收。2023年村集體收入總量增速37.6%,2024年力爭村集體收入總量再增長20%。聚焦農民增收求突破。建立《全區可利用庭院園田地台賬》,聯系特色農產品銷售加工企業,開展朝天椒、獨頭蒜等特色農產品種植,“訂單式”發展庭院經濟。依托綜合網格,組建437個“黨群共富責任區”,推選1435名黨員中心戶和“致富能手”,帶動村民開展物業管理、農機服務、手工制作等生產經營,增收2000 余萬元,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市排名第一。

(四)要素保障,實施“助力工程”

完善管理和監督體系,制定《沈北新區村級創辦實體管理辦法》等制度性文件,進一步規范村級組織運行機制,夯實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礎,增強村集體自身造血功能。強化集體項目土地保障,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規則和不佔用保護區的前提下,按照“要素跟著項目走”的原則,協調自然資源部門,統籌安排具體建設項目,優先依法組織實施供地,高效開展審查報批工作,最大程度壓縮審批周期。強化資金支持和金融普惠,完善財政投入機制,積極爭取上級扶持資金,全面落實農村普惠金融,不斷健全抵押貸款服務,農業保險制度日益完善。累計爭取村集體項目扶持資金、“一村一品”獎補資金超過3000萬元,辦理農機具、土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抵押貸款累計3.8億元,發放購置農機等補貼補助11685萬元,惠及農戶4.13萬戶,人民群眾致富信心、決心更加堅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三、工作成效

(一)基層黨組織更加堅強有力

近年來,特別是2020年以來,不斷深化《農村黨建強基固本五年行動計劃》,大力實施工作“五個基本工程”,基層黨組織規范化標准化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全區整頓提升改造完成16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調整村“兩委”干部12人、評選年度擔當作為“好支書”20人,打造了5個市級領航示范村、10個區級領航示范村,12個村黨支部獲評省、市標准化規范化示范點,堅持“抓兩頭、帶中間”,推動村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全面鋪開,2021年以大洋河、財落一、馬剛等11個村為試點,依托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由村黨組織領辦發展文旅研學、種植養殖、休閑農業等項目,其中大洋河、盤古台村投資建廠開展村企合作,財落一村依托老市委(北部)舊址打造“紅色研學”,馬剛、馬庄子村種植刺嫩芽發展林下經濟,后屯、下寺開展的“櫻桃採摘”和“蔬菜育苗”,擁屯村的“蒿柳養蠶”、拉塔湖村的“鮮食玉米”、大孤柳村“三坊一廠”等項目已初具規模。“領辦經驗”全域推廣,83個具備發展條件村現已全部由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其中18個村創新做法、因地制宜注冊成立了村集體公司,村黨組織對集體經濟領導力明顯增強。產業聯合黨委初具規模,編制《紅色文旅產業發展規劃》,深挖老市委(北部)舊址等7個紅色研學基地,開發8條精品文旅路線,12個村黨組織聯合盛京文旅集團黨委,開展農產品加工銷售和紅色文旅產業運營,實現“國企運營、村企共富”,45個村黨組織聯建7個“致富共同體”,發展休閑採摘、民宿旅游等項目,實現“抱團發展”。“黨建促振興、村企共發展”活動常態化開展,通過項目共建、資產參股、消費增收等方式推動29個村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清水台街道前屯村利用集體坑塘和100萬元上級扶持資金與企業合作,撬動社會資本400萬元,發展休閑垂釣項目,黃家街道大丁村利用村集體林地資源與企業合作,開發“丁丁營地”項目。通過“村集體+企業+農戶”等模式有效整合利用村集體的土地、水面、林地等資源,充分發揮了企業的資金、技術、管理優勢,最終實現“村企共贏”。

(二)土地資源利用更加有效

在宅基地方面,以國家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區建設為契機,區、街、村三級黨組織深入推進宅基地改革工作,發展民宿、文旅項目,建成11個功能模塊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統,先后制定宅基地改革制度30項,累計盤活利用宅基地300余宗,落地民宿文旅項目16個,吸引社會投資近億元,有力推動了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在農用地方面,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按照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資產量化、股權設置、成立組織等程序因地制宜開展農用地改革,採取黨組織動員、黨員干部帶頭、村書記包保的方式,利用土地確權成果對2.2萬畝差額面積採取其他方式發包,全區83個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700余萬元。在園田地方面,創新推廣“村集體返租倒包村民閑置或低效園田地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經驗做法,通過做群眾工作,57個村集體盤活村民閑置或低效園田地698畝,開展特色種植養殖、發展庭院經濟,有力推動了“三美”建設,帶動村集體增收130余萬元。

(三)鄉村人才隊伍更具活力

7個主要涉農街道黨政正職都具有兩年以上農村基層工作經歷,班子成員中農業類專業干部佔一半以上。能人治村初見成效,建成能人工作室83個,大孤柳村黨支部書記張愛忠、大丁村黨支部書記張福鐸等57名“治村能人”成為全區引領帶動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中堅力量。培育“土專家”、“田秀才”200余人,15名“致富能手”獲評省、市新型職業農民,評聘職業經理人23名,鄉村振興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四)政策保障更加系統完善

圍繞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先后出台30余個制度文件,進一步規范管理、推動發展。制定《沈北新區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提質增效行動實施方案》,為收回村集體超長期、超低價出資的資產、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支持﹔制定《沈北新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資”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財務監管、資金分配制度,做到工作嚴謹有序、有章可循﹔制定《沈北新區關於規范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的指導意見》,指導村集體完善村規民約,強化宅基地流轉過程中村集體審核把關制度﹔制定《沈北新區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扶持若干舉措》,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提供項目資金扶持、國有資產扶持、工程項目扶持、搭建農產品銷售平台、支持庭院經濟發展、支持電商發展、支持特色產業發展、落實經營獎勵、提供司法保障、金融助力發展等。

四、經驗探討

推動鄉村振興,關鍵在黨,關鍵在堅持黨的領導、強化黨建引領。要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組織優勢,以更高的標准、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抓黨建促鄉村振興,讓黨旗在希望的田野上高高飄揚,在新時代強村富民之路上交出新答卷。

(一)走好強村富民之路要建強戰斗堡壘

加快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要強化村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強化村黨組織對農村集體經濟的領導。要選配品德良好、辦事公正、“雙帶”能力強、群眾擁護的優秀人才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加強村“兩委”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適時組織村“兩委”班子到先進地區進行考察學習,開闊經濟發展思路,增強致富帶富本領。完善干事創業容錯機制,打消村干部求穩怕錯、畏難不前的思想顧慮,鼓勵他們帶頭創辦、領辦合作社、村辦企業、公司等經濟組織,通過建立產業聯合黨委、組建“黨群共富責任區”等方式,充分發揮組織優勢推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群眾增收致富。

(二)走好強村富民之路要豐富路徑舉措

優化經營主體,推動由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主導,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發展特色農業,打造“一村一品”發展新格局。推行“集體+農戶”模式,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資金入股等形式參與集體經濟發展浪潮中,探索新型主體與農戶建立保土地租金、保農戶就近務工等機制,切實解決土地保值增值、家門口就業等實際問題,有效促進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鼓勵以建立產業聯合黨委、聯建“致富共同體”等方式,推動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抱團”發展,推動資源盤活、土地流轉、興辦實體、產業發展,特別是進行貨幣化安置的村也可以整合補償資金聯合發展,實現強村富民。

(三)走好強村富民之路要強化人才支撐

注重激發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內生動力,實施農村致富人才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加快培育各類技術技能和服務管理人員,健全培育、扶持、激勵機制,壯大鄉村企業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骨干隊伍。立足各村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結合自身專業、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優勢特長,科學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加快高素質農民隊伍建設,著力培養農業發展技能型、生產經營型、電商骨干人才隊伍,鼓勵有條件的村聘任職業經理人,指導參與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發展。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納入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將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人員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不斷提升集體經濟組織的運行管理能力。

(四)走好強村富民之路要突破政策瓶頸

積極爭取土地方面的優惠政策,對各村閑置的集體建設用地進行全面梳理,及時調整布局規劃,制定集體建設用地開發建設方案,按照每個村規模大小,允許相應的建設用地用於產業布局。整合涉農資金,完善財政獎補政策,探索設立區級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扶持資金,實行專戶管理,並制定獎補辦法,項目建設實行先建后補,以發展“區域產業配套項目”為重點,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優化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模式,制定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降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融資成本。在依法依規前提下,通過政府增信、財政貼息、降低門檻和費率,解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