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江蘇常州市新北區西夏墅鎮東南村:“三治”帶“三合”解鎖禾美鄉村“善治密碼”

中共常州市新北區委組織部

2024年08月28日16:5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西夏墅鎮東南村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以學習運用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抓手,立足村域特色,強化黨耀東南,實施精微治理、柔性治理、開放治理“三治”並用,釋放帶動功能融合、資源整合、力量聚合“三合”效應,全面打造景美人和、宜居宜業的鄉村治理新標杆。2023年,東南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蘭紅娟先后獲得全國農業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江蘇省“吳仁寶式優秀村書記”、江蘇省“百名示范”村書記、江蘇省“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並於2021年7月在省七一表彰大會上圍繞探索“黨支部+合作社+土地流轉農戶”發展模式、實現村強民富作經驗交流發言。

一、實施背景

常州市新北區西夏墅鎮東南村成立於2004年,由原午橋村和韓村合並而來,因位於西夏墅鎮東南方向而得名,是常州美麗鄉村的一張名片,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江蘇省民主法治村、江蘇省鄉村振興示范村、江蘇稻米產業強村富民典型等榮譽。東南村是全鎮唯一保持傳統農業耕種的村,耕地面積3558畝,村域面積3.72平方公裡,下轄17個自然村24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2625人,常住人口1751人,黨員118名。東南村地處偏僻,成立之初,村內沒有一條貫通全村的主道,村內的路都是泥石路,村集體全年隻有13萬元收入,另外還負債25萬元,是西夏墅鎮一個沒資源、沒產業、沒特色的“三無”貧困村,關於鄰裡關系、土地承包、宅基地等方面的村內矛盾糾紛時有發生。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村是基層治理的最基礎單元,是化解矛盾、問題預防的源頭防線,是村民生活交往、利益相關的基本場所,承載著每一位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面對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村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人口流動速度加快、村民構成更加復雜、村民需求更加多元化等問題增加了基層治理難度,傳統治理模式難以適應。黨的建設是貫穿基層治理的一根紅線。如何在黨建引領下把共建共治共享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激活基層的活力,構建民主和諧、鄉風文明、產業興旺的基層治理有效模式,一直是東南村探索的一個重大課題。

二、主要做法

東南村把網格優勢發揮出來、組織力量匯聚起來、多元主體參與進來,全面發動各類資源做好服務群眾和參與基層治理工作,推動黨員干部真正深入一線,以黨內帶黨外、以黨員帶群眾、以村風促治理,筑牢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堅實根基。

(一)採取精微治理,帶動功能融合

把“黨建+網格”作為推進鄉村治理的重要抓手,深入實施“精網微格”工程,打通鄉村治理新脈絡,實現以“小網格”撬動“大治理”。一是科學劃分微網格。堅持“明確邊界、相互銜接、全域覆蓋、不留空白”的網格劃分總體原則,按照“橫向抓覆蓋,縱向抓延伸”的工作思路,考慮自然村、村民小組、常住戶數量等因素,以60至100戶為基礎單位,建立綜合網格3個、微網格9個,做到網格全域覆蓋、不留空白。調整優化網格設置,將黨建、綜治、安監、市場監管、城管等服務內容納入網格事項,實現網格化服務管理“多網合一”全覆蓋。二是織密黨建紅網格。持續完善“鎮黨委—村黨總支—網格黨支部—微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鏈條,推進“一網格一支部一陣地”建設,建立網格黨支部2個,綜合網格黨支部覆蓋率達100%,黨支部書記均由網格長擔任,建成網格黨群直通站2個,組建6支志願服務隊伍,聚力打造黨建引領、一格多能的“1+”紅色網格,為群眾常態化提供文體娛樂、理論宣講等志願服務,實現黨群服務零距離。三是建強服務專網格。全面推行一線工作法,深入開展“民情直達、心牽萬家”活動35次,將基礎信息採集、社情民意收集等各項工作落實到網格,配強“網格長+專職網格員、黨員兼職網格員、微網格聯絡員+網格志願者”的“1+3+N”網格力量體系,開展網格員業務培訓8次,保障常態化實現“人在格上走、事在格中辦”。2023年以來,網格員累計發現上報處置安全隱患排查等網格事項196件。

(二)堅持柔性治理,帶動資源整合

緊扣以人為本,強化柔性治理理念,靈活運用軟法規范,充分整合、運用柔性資源,打造軟實力品格,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細化服務水平。一是以文化人強根基。加強農村文化引領,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陣地,常態化開展送戲下鄉、電影放映、廣場舞大賽等村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融合稻米文化與鄉村文化,精心打造東南有稻倉稻米文化館,傳播稻作知識,弘揚農耕文化。挖掘講好“韓村十八隻書箱”“兩棵老樹”等傳統鄉土故事,營造濃厚的文化發展氛圍,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文育人賦能基層治理。二是以德潤心添活力。充分發揮家庭家教家風的道德教化功能,深入開展“最美家庭”評選和道德銀行積分制兌換活動,設立“東南道德講堂”,選樹身邊人蘭紅娟、湯留忠等先進典型,編制朗朗上口的村規民約“三字經”,使村規民約深入人心,潛移默化形成“家風帶村風、村風促治理”的良好局面。成立助學企業基金會,連續8年給村內51名大學新生發放助學金達65000元,在全村形成重教、崇學、善學的良好氛圍。三是以法惠民強護航。全力推進“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培養涵蓋老黨員、老娘舅等五老人員在內的“法律明白人”20名,綜合運用人民調解、民主協商、心理疏導等柔性化方式化解矛盾糾紛,村內近幾年來無重大矛盾上交。選優配強村法律顧問,定期開展普法講座、普法宣傳教育等活動,為有需要的村民及時提供法律援助服務30余次,提升村民法治意識,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

(三)凸顯開放治理,推動力量聚合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自治為基礎,凝聚多方力量參與,強化多元主體協同合作,不斷提升治理效能和村民生活品質。一是先鋒力量賦能治理。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將全村118名黨員劃入8個黨員示范崗、10個黨員責任區,組建5支黨員先鋒隊,定期摸底調研群眾實際反映問題,及時解決雜物堆放等問題130余件,把關愛困難群體等10余項志願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在黨員骨干的帶動引領下,全村建成有機稻米良田示范區,生產的省名優產品“夏墅牌”大米通過綠色食品和有機產品認証,合作社全年收入達800多萬元。二是自治力量協同治理。搭建用好“南事無憂”“19:00議事廳”“小板凳夜談會”等議事平台,成立涵蓋人大代表、黨員代表、村民代表的村民議事組,構建“議事協商—事項執行—執行監督—落實反饋”的閉環工作機制,積極參與李家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的籌劃、設計、監督,釋放村民自治活力,有效解決環境整治、產業發展等重點難點問題,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自治局面。三是社會力量融入治理。探索實施新就業群體積分制管理,凝聚黨建結對共建單位、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鄉賢等多元主體力量,積極融入基礎設施建設、集體產業發展、矛盾糾紛化解等工作中,有效破解基層治理資源“要素不集約”難題,進一步提升基層治理成效。引進創業人才投身美麗鄉村建設,推動青野東南民宿等農文旅項目投入運營,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75萬元。

三、成效

通過以黨建為圓心,以“三治”帶動“三合”,打通治理脈絡,不斷擴大活動半徑,提升鄉村自治能力,踐行人民至上理念,黨員群眾普遍認可,鄉村治理愈發彰顯生機與活力。

(一)組織基礎得效夯實。精准精細劃分3個綜合網格、9個微網格,綜合網格實現全覆蓋式建立黨組織,健全了鎮黨委、村黨總支、網格黨支部、微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貫通”的組織體系。選優配強隊伍力量,建立黨員聯系戶制度,建成2個網格黨群直通站,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60余次,把黨的組織和工作觸角延伸到基層治理最前沿,暢通黨群面對面溝通渠道,緊密了黨群、干群關系,夯實了黨的群眾基礎,充分發揮黨在社會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

(二)治理能力逐步提升。圍繞村內經濟發展、環境衛生等重點難點工作,面對面聽民聲、議民事、解民憂,搭建3個多方議事平台,形成了每月1至2次固定議事日,不斷拓寬村民和社會多元主體參與議事的路徑,使其從被動接受管理變為主動參與,讓基層社會治理的基礎更加堅實。通過強化法治柔性化處理、培育鄉風文明,塑造村民理性和平、親善友愛的心態,促進了基層治理水平提升和鄉風文明建設。2023年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常州市優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常州市小微水體優秀片區等榮譽。

(三)鄉村振興有力推進。創新“村社合一”模式,在黨員干部的帶領下,僅用2個月時間流轉16個村民小組650戶農戶2000畝土地,提供“家門口”就業崗位150多個,平均每戶每年增收3400元,村民致富增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堅持因地制宜發展契合村民生產、生活、生態需求的休閑農業,不斷延伸稻米“產業鏈”,深化農文旅融合,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有力推動產業帶動經濟“富”村,並成功創建“江蘇省鄉村振興示范村”,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路上更進了一步。2023年村集體固定資產達885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31000元,東南村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達378萬元,2024年有望突破500萬元。

四、工作啟示

充分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延伸至最末端,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如今的東南村已建設成為“村強民富、景美人和”的全國文明村和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關鍵在於黨的堅強領導、黨建作用有效發揮、資源力量全面整合、黨員群眾廣泛發動。

(一)要以政治引領為根本點,建強精網微格組織體系。要始終堅持把加強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各方面,聚焦鄉村工作千頭萬緒、群眾需求日益增加等實際情況,針對基層治理痛點難點,擦亮黨建品牌底色,建強用好黨建陣地,密切組織與黨員、黨群關系,精准下沉黨建資源力量,通過黨組織全面引領、黨員示范帶頭,推動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優勢,推動基層治理工作全面進步。

(二)要以強村富民為著力點,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產業。要始終樹立產業是發展根基的理念,持續深挖本地資源優勢,發展契合村民生產、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主導產品和產業,延伸鄉村產業鏈條,深化集體經濟規模化、標准化、品牌化和市場化建設,把“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積極探索發展更高質量的生態旅游、文化創意等新業態,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升村民生活品質。

(三)要以群眾滿意為落腳點,營造齊抓共治善治生態。要始終把群眾滿意作為基層治理的落腳點,切實做到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問效於民,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打造議事平台,健全多方共同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矛盾調解制度、應急處突制度體系,以人為本、匯聚民心,用心用情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升群眾參與感、滿意度、幸福感,打通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裡”,持續激發共治共享的內生動力。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