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慶市江北區委組織部
2024年08月15日14:2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和全國組織工作會議精神,重慶市江北區強化黨建引領、突出變革重塑,全面重構社區夜校的辦校主體、特色課程、開放師資、夜校陣地、分類運營“五大體系”,全面破解傳統夜校組織力不夠、師資力量不優、課程設置不新、吸引力不強等問題,推動社區夜校從“網紅”走向“長紅”。截至目前,已打造“盤溪夜校”“書香夜校”“創業夜校”“五裡·合作村夜校”等社區夜校25個,開設非遺傳習、攝影繪畫、舞蹈聲樂、藝術鑒賞、紅酒品鑒等各類課程1220余場,服務學員8000余人次,典型經驗被主流媒體廣泛宣傳報道。
一、背景與起因
重慶市江北區地處長江、嘉陵江兩江之北,面積220.8平方公裡,轄9個街道、3個鎮,共119個社區、13個村,常住人口92.6萬人、城鎮化率99.3%,是重慶主城中心城區。近年來,江北區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有較多探索,但對標黨中央對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的新要求,對照居民群眾對理論素養、文化技藝、身心健康、互動交往、社區治理的高品質生活新需求,傳統夜校還存在薄弱環節。
一是辦校主體整合不夠。傳統夜校缺乏黨建引領,辦校主體復雜多元,有以團委、工會等群團組織為主的“青年夜校”“職工夜校”,有以文旅委牽頭、圖書館主辦的“市民夜校”,還有以教委主抓、高等院校開辦的“成人夜校”。不同夜校辦校標准不一、課程體系交叉,存在各自為政、重復投入情況。
二是課程師資迭代不優。傳統夜校主要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通過聘任高校講師、社工志願者等方式,為居民群眾開設理論學習、技能提升等課程,師資力量來源單一,課程設置傳統乏味,對居民群眾的吸引力不強,無法滿足居民群眾對傳統文化、身心健康、互動交往等高品質生活新需要。
三是陣地打造支撐不多。傳統夜校陣地較為局限,一般以圖書館、高校等公共空間為主,數量不多、位置分散、覆蓋不全,居民群眾前往夜校普遍需乘車1小時以上,不能在“家門口”甚至足不出戶,就享受優質教學資源,導致居民群眾不想去、不願去,參與熱情不高。
二、主要做法
(一)強化黨建統領,重塑辦校組織體系
一是鎮街負責統領統籌。鎮街黨(工)委負責社區夜校的組織領導、統籌協調工作,根據黨員群眾需求和資源稟賦,在人流聚集地和居民生活區,選擇合適的陣地打造夜校26個,把好師資配備、課程設置、陣地建設、意識形態“四個關口”。結合實際建立夜校負面清單10條,明確哪些事項能做、哪些事項不能做,進一步提升辦校規范化水平。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對社區夜校的陣地管理、內容審核和過程監督,確保可管可控、不出問題。
二是社區發揮主導作用。社區黨組織書記擔任夜校校長,負責夜校的具體組織實施,每月召開1次黨建聯席會議,調動轄區經營主體、社會組織、群團組織、駐區單位等各個方面力量,推進重點工作,研究解決具體困難堵點。堅持“一社區一方案”制定管理服務制度,對學員管理、教師管理、陣地管理、資金管理等方面進行全面細化。加強對夜校活動的整體把控,明確1名社區專職工作者課前告知負面清單、課中全程監督管理、課后開展滿意度問卷調查,提升辦校質量。
三是各類組織協同發力。區級部門黨組織同社區黨組織開展黨建聯建,為社區提供師資、資金、場地等資源支持,實現夜校活動聯辦、師資隊伍聯育、優勢資源聯用。國有企業黨組織立足企業現有經營特色,積極參與夜校打造。群團組織充分發揮聯系群眾密切廣泛的優勢,積極動員廣大職工、青少年、婦女、五老人員等群體投身到夜校中來。網格黨組織利用進圈入群優勢,積極做好宣傳發動、聯絡服務、陣地管理等工作,推進社群建設,推動鄰裡社交“破圈”。社會組織立足自身資源優勢,為夜校提供多元化、專業化、規范化服務。
(二)突出需求導向,開發特色課程體系
一是摸清需求底數。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通過“網格問卷”“社群問需”“茶攤問計”等方式,從開設地點、課程設置、開課時間、參與對象等方面,全面收集黨員群眾對開辦夜校的意見建議。按照社區實際,確定夜校主打方向。按照課程設置,劃分政治思想、文化藝術、職業發展、社會家庭4類,歸集整理廣大黨員群眾高頻需求。按照開課時間,合理設置早課、午課和晚課。按照參與對象不同,設置少兒未來課堂、青年興趣課堂、老年康養課堂。
二是設置特色課程。針對政治思想需求,開設形勢公開課、理論熱點面對面、惠民政策直通車、行業發展趨勢報告等課程11類。針對文化藝術需求,開設非遺傳習、攝影繪畫、舞蹈聲樂、藝術鑒賞、紅酒品鑒等課程25類。針對職業發展需求,開設職場禮儀、短視頻制作、主持朗誦等課程10類。針對社會家庭需求,開設心理減壓、時間管理、交流交往、人際關系、整理收納、烹飪家裝、普惠金融、親子育兒等課程30類。
三是優化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受眾特點實際,採取體驗課、入門課、進階課等多種方式,設置單次課、系列課、學期課等多種類型,靈活組合、按需搭配,滿足不同黨員群眾差異化需求,做到精准施教、因人施策。綜合考慮陣地空間容量、講師精力和服務效果,以小班教學為主,一般在10—20人范圍內。建立課程評價指標體系,科學評價教學質量,對黨員群眾反映好的紅酒品鑒、書法授課等課程,採取政府採購、積分兌換等方式常態開展。
(三)堅持能者為師,構建開放師資體系
一是建立講師團隊。採取組織一批、招募一批、選聘一批“三個一批”方式,組織網格黨組織書記、專兼職網格員、業委會主任(物業自治小組組長)、在職黨員等167人進駐夜校開課,招募學識淵博、擁有一技之長的能工巧匠、杰出青年21人擔任講師,廣泛鏈接轄區群眾藝術館、北倉文創、書法工作室、健身工作室等經營主體350余家,選聘企業高管、優秀店家帶課。
二是下沉優質資源。整合區委宣傳部、區文化旅游委、群團組織等區級部門資源,邀請時代楷模馬善祥、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李玉珍、基層治理專家張中舉等先進典型人物,以及大學教授、非遺傳承人、舞蹈家、京劇大師、知名企業家、“百大up主”等各行各業頂尖人物,組建“大咖講師”資源庫,通過開展志願服務的方式,充實社區夜校高端專業師資力量。
三是強化正向反饋。建立后備師資力量庫,將能力過硬、表現突出、志願服務意願強的優秀學員310人作為后備講師培育,形成“人人為師、人人為學”良好氛圍。加大對優秀講師的表彰力度,每年底在全區評選一批“金牌”講師,推介宣傳先進典型事跡,推薦參加道德模范、重慶好人、最美人物、優秀共產黨員等先進典型評選,增強夜校講師團隊認同感和美譽度。
(四)注重因地制宜,打造夜校矩陣體系
一是打造“中心+站點”線下陣地。根據課程設置和社區資源情況,在人流量大、交通便利、軟硬件基礎條件好的25個社區,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功能館室打造社區夜校。靈活運用周邊網格驛站、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養老服務站、物業用房等現有陣地,“兩企三新”共享陣地,樓棟、院壩等公用陣地,作為黨群服務中心的有效補充,形成“15分鐘便捷學習圈”。
二是打造“直播+回放”網上陣地。探索“江北夜校”指尖課堂,在共享平台開設直播專欄,對學員評價好、具有可推廣性的課程線上直播,讓黨員群眾足不出戶獲得優質教學資源。建立線上課程平台,將“大咖課”“進階課”等精品課程,通過視頻回放的形式進行推廣,提升夜校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是打造“場景+體驗”拓展陣地。突出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教學,拓展社區夜校社會陣地,聯合黨員群眾常去愛去的書店、咖啡館、文創街區、商務樓宇等公共空間,聯動紀念館、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場地,聯系國有和民營企業的生產車間、手工作坊等場所,共建夜校之家30余個,實現多方共贏的良性發展。
(五)突出公益普惠,建立分類運營體系
一是公益無償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整合部門資源,將社區夜校項目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黨建統領基層治理等政府民生實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師資通過公益志願,向黨員群眾提供免費服務。構建社區夜校積分機制,建立健全學習積分、授課積分機制,聯合轄區企業開展積分兌換,增強學員講師積極性。
二是普惠低償類。堅持普惠屬性,重點通過政府補貼、減免租金、對外募集資金等多種方式,降低社區夜校的運營成本。按照資質審核、公開比選、跟蹤管理等流程,在符合政策法律規定前提下,採取與企業、社會組織合作辦校方式,按照10—50元/節的標准,收取必要成本費用,用於夜校自持發展,形成“不是培訓班上不起,而是夜校更有性價比”的社會共識。
三是高端有償類。引進經營主體培育“夜校合伙人”,作為主理人和推介官,定期組織開展行業大咖課、高端拓展課,採取市場收費模式,延伸夜校課程培訓鏈條。推動“夜經濟”和“夜校經濟”有機結合,打造“文旅、生活、商業”業態共生的沉浸式文化消費新場景。
三、成效與反響
(一)讓興趣相投的人,增強了歸屬感。以往搞志願者登記,很多人“為注冊而注冊”“為補貼而加入”,辦起活動也是應付檢查“一陣風”。現在,社區夜校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沁潤進課程設計,鼓勵學員、教師用積分兌換公益項目,引導他們就地開展力所能及的志願服務。比如,在塔坪生活了一輩子的陳遠秀老奶奶,參加堰興剪紙課程后找到了歸屬感,帶領身邊的“嬢嬢們”組成“導游團”,為游客義務講解塔坪的“卡卡角角”“前世今生”,受到了各方媒體廣泛關注。
(二)讓一技之長的人,找到了認同感。過去組織文明實踐活動更多靠物質獎勵,吸引“嬢嬢們”帶著“娃娃們”參加,現在通過開設各式各樣的夜校課程,為有一技之長的“能人”提供揮洒才情的“大舞台”,為社區文明實踐注入了最具活力的“新血液”。比如,有一位吉他老師,不僅自己免費開課,還把在沙坪壩、南岸、渝北的“兄弟伙”一起拉來夜校,開設書法、非洲鼓、DJ等課程。比如,一位化妝老師,因從小身患殘疾而自卑,通過在夜校教授化妝課,聚集了“粉絲”、結交到朋友,不僅收獲了尊重,更打開了心扉。
(三)讓逐漸疏遠的人,多了份親近感。通過開辦夜校,以興趣課程集聚人、以志願服務凝聚人,打造基層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轄區經營主體找到參與基層治理的渠道,無償提供場所、提供物資,與居民感情更熟絡﹔流動人口找到“新居民”的認同,與老住戶之間多了份親近、少了些糾紛﹔社區干部找到密切干群關系的平台,通過組織各類志願活動,實現與居民說得上話、聊得上天、辦得成事,讓單純的居住空間轉變為共同的精神家園。
四、經驗與啟示
(一)打造社區夜校是夯實執政根基的重要舉措。通過打造社區夜校,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全面拓寬聯系服務群眾的渠道,帶動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破圈漲粉”,才能更好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持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二)打造社區夜校是滿足群眾需求的關鍵環節。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高品質生活需求,特別是傳統文化、互動交往、基層治理等方面,打造社區夜校至關重要。隻有通過重塑夜校的“五大體系”,深入基層群眾了解他們日常所需所想,開設新潮的夜校課程,讓居民群眾想來、愛來、願來,形成“白天上班”“晚上學藝”新風尚。
(三)打造社區夜校是提升基層治理的應有之義。通過打造社區夜校,採取積分兌換模式,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讓廣大居民群眾積極參與基層治理,才能讓基層治理成色更足、成效更顯。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