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江西萍鄉市湘東區:推行“115”模式 筑牢鄉村治理戰斗堡壘

中共萍鄉市湘東區委組織部

2024年08月15日09:0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聚焦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這個重要任務,積極探索農村治理層級多元化、村組管理空泛化問題的破解之道,全面推行“115”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模式,實行組上“一肩挑”、村級一體化、運行五保障,把黨的領導貫穿鄉村治理全過程各方面,推動基層黨建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

一、背景

近年來,農村普遍人口空心化,村組人數均呈下降趨勢,現行的村民小組設置不夠優化等問題成為影響農村有效治理的痛點難點。以湘東區廣寒寨鄉高倉村為例,有村民小組15個,在組域面積恆定的情況下,2019年該村常住人口700人,平均一組約47人﹔2023年該村常住人口120人,平均一組不足8人,曾經基於人數進行的村組治理模式日益無法滿足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基於鄉村基層黨的領導軟且弱化、治理單元多且不合、群眾參與少且不願等困境,湘東區積極探索村組職能改革舉措,加快構建基層黨組織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新機制,讓基層黨組織活起來、動起來、強起來。

二、主要做法

(一)推行“組上一肩挑”,不斷激活基層黨組織“神經末梢”

聚焦村黨組織在組一級作用弱化,村組一級治理單元劃分范圍不一,農村人口空心化導致的治理人員冗余、力量分散等問題,堅持重構治理體系,全面推行“大組長制”,推進治理單元和治理力量化繁為簡。一是優化好治理單元。在厘清資產結構、村組劃分、人員構成的基礎上,以網格為基准,以便於管理為目標,按照“地域相連、居住相鄰、戶數相近”原則,對黨小組和村民小組進行重新優化設置形成“大組”,實現網格、黨小組、村民小組在設置上和數量上高度吻合。第一批33個試點村從原來的229個黨小組、616個村民小組、235個網格,調整合並為263個大組,實現了治理單元的進一步優化統籌。二是配備好治理骨干。以黨員自薦、村民推薦、村“兩委”把關、鄉鎮審核的方式確定黨小組長,並按照法定程序推動黨小組長依次兼任村民小組長、村民理事會會長、網格長、志願服務隊隊長,由原來的“五長”合並為一個“大組長”,實現組上“一肩挑”。33個試點村共精簡村組冗余治理人員649人、約減少62.8%,黨員在基層治理骨干隊伍中佔比提高了17.32個百分點,黨在基層的話語權逐漸加強。三是完善好配套措施。制定大組長履職清單,明確4類14項工作內容,讓“大組長”干有方向、做有標尺。規范化、標准化打造集網格活動、群眾議事等功能於一體的網格黨小組驛站66個,並建立“微心願”牆,由“大組長”認領並完成事項720余件。充分集聚各類獎勵資金,按照“錢隨事走、多勞多得、兼顧公平”原則確定大組長薪酬,實現所有“大組長”待遇均有提升的同時,干事創業活力迸發。

(二)推行“村級一體化”,有效織密鄉村治理“天羅地網”

注重強化資源統籌整合,將原先分散的隊伍、資源、政策等打包打捆、集成放大、優化配置,讓鄉村治理由“上邊千條線,下邊一根針”變為“上邊千條線、下邊一張網”,實現村級一體化運行。一是堅持一體式共治。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圓心,在所有村全覆蓋建設農村社會治理綜合體和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因地制宜打造一批“蘭英”“幸福十姐妹”等名人調解工作室,通過平台整合,將原有的平安志願者、群防群治組織等進行規范管理,同時推動黨員民警兼任村(社區)黨組織副書記,組建“法律專家、心理專家、調解能手”三支隊伍走村入戶,構建起一張以村黨組織為核心,其他力量共同參與的群防共治“天羅地網”,實現在組級治理人員精簡、不增加財政支出的同時,主動參與治理的人員不斷增加。二是打造一網式平台。建設“鄰裡一家親”基層治理信息平台,設置“應急指揮、問題收集、協調調度、監督督導、分析研判”5個功能模塊,整合應急等6個信息系統,實現一網共治。依托手機終端,完善“層級化微信群”聯絡機制,自上而下建立政務微信群,構建問題“反映一處理一督辦一反饋”的閉環工作機制,做到第一時間處置、響應群眾訴求。平台自運營以來,累計收集處理各類訴求1萬余條,群眾滿意率達95%以上。三是推行一站式服務。鞏固提升鄉鎮管理體制改革成果,將91項區級審批服務執法權限下放至鄉鎮,讓基層有權管事、有能力辦事。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行“一窗式受理”“一枚印章管審批”“四以工作法”,開發“融e辦”線上服務平台,進一步推進審批服務減少辦理時間、減少跑動次數,實現一站式辦理、一次性辦好。縱深推進村級黨群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制定形成村級公共服務事項7大類59項,集中清理20類機制牌子800余個。堅持服務群眾“365天不打烊”,推行“頭雁清單”制度,通過“三張清單”明職責、“三項機制”促落實和“兩個結合”抓考核的方式,把群眾反映的亟需解決的工作細化到村組、落實到崗位、量化到個人,切實做到群眾有訴求、組織有回應、服務有保障,使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三)推行“運行五保障”,全面筑牢黨群共治“銅牆鐵壁”

聚焦打造基層治理“護航盾”,統一建立支部“旬會”制度、黨員聯戶制度、積分評比制度、資產共管制度,以“五項制度”構建鄉村治理的“四梁八柱”,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一是以旬會規范組織生活。全面推行“旬會”制度,每月上旬召開支委會,每月中旬召開黨小組長會,每月下旬召開黨小組會,每季度召開一次黨員大會,將“三會一課”等組織生活制度實行定時、定點、定人,推進組織生活規范化、常態化。依托“基層黨建信息化平台”,拓展研發動態任務、督查考核、黨費收繳等新功能,“三會一課”按時完成率達95%以上。二是以聯戶拉近黨群關系。健全“群眾貼心人”長效機制,推行“三長三聯”工作法,以500戶為一片、100戶為一網格、10戶設立一鄰,組建“片長+網格長+鄰長”服務團隊,由鄰長就近、就便聯系10戶左右村民,做到宣講政策到位、民意收集到位、咨詢答復到位、訴求解決到位、感情傳遞到位。截至目前,累計辦好群眾貼心事1.7萬余件,“有事找鄰長”已成為群眾共識。三是以議事激發自治活力。把“村民議事日”固定為每月“主題黨日”自選動作,利用網格黨小組驛站、流動議事廳、議事小廣場等,組織開展村民議事活動,大到政策落實、小到鄰裡糾紛,聽民意、聚民智,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協商格局。建立健全監督評價機制,推行“每月議事、當月落實、次月評議”制度,實現村級事務管理、決策、治理、監督全閉環運行,已累計解決村民各類訴求7000余件,讓村民成為鄉村治理的最大參與者、最大受益者。四是以評比培育鄉風文明。實行黨員量化積分考核制,結合黨員落實決策部署、開展黨員聯戶、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等,綜合評定黨員積分,積分情況將作為黨員民主評議、評先評優的重要指標。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開展各類移風易俗活動960余場,讓文明新風深入人心。積極組織鄉村星級文明戶、平安家庭示范戶、文明家庭等創建評比,大力推廣鄉村文明積分銀行,全區挖掘選樹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風典型100多例(個),以身邊的好家風感染人、引導人,引導群眾向上向善。五是以共管強化風險防控。建立村干部個人重大事項監督制度,出台《村級財務公開指導目錄》,對涉及財務收支的相關決議、合同事項、原始收支憑証等明細流水科目,統一規范公開程序、時限,確保逐筆逐項及時公開。出台《村民小組資產聯合管理辦法》,對組級資產實行村組聯合管理,在組級依法成立民主理財小組,強化對村民小組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的管理與監督,從源頭上防止村級“微腐敗”。

三、工作成效

(一)激活基層“小細胞”,有力提升農村黨組織引領力。“大組長制”強化了黨小組在社會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不僅搭建起了黨和群眾的“連心橋”,還成為緊密聯系黨員群眾、傳達黨的聲音、執行黨的決議的直接踐行者,確保農村基層黨組織這個“最后一公裡”不出現“攔路虎”“中梗阻”和“斷頭路”。目前,湘東區基層骨干隊伍中黨員人數佔比超70%,有力提升了黨員在基層治理各項工作中的戰斗力,在鄉村治理體系中迸發出強大動力。

(二)深入群眾“朋友圈”,全面增強黨務與村務粘合力。探索“黨建帶村務”治理模式,通過平台共享、資源共聚、力量共治,進一步增強了群眾組織力、發展推動力、社會號召力。動員全區“大組長”開展連心入戶大走訪行動,讓黨務和村務同時下沉到底,重點做好群眾需求摸排、慰問關愛、政策宣傳、學習宣教等工作,累計收集群眾急難愁盼訴求620余件,辦結98%以上,“有問題找黨員”已成為共識,從而把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組織周圍,說話有人聽,辦事有人跟。

(三)暢通政策“微循環”,有效激活基層治理內動力。實踐証明,隻有以建章立制的形式貫穿鄉村治理的全過程,不斷完善頂層設計,進一步健全鄉村有效治理長效機制,才能保証鄉村治理水平不斷提升。湘東區多管齊下為基層鬆綁鼓勁,先后探索出台《湘東區大組長考核管理辦法》《村民小組資產聯合管理辦法》等配套措施,對“大組長”的權責予以明確,讓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實現“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治理”轉變。

四、經驗啟示

(一)嚴密農村黨的組織體系是優勢所在、力量所在。湘東區通過“大組長制”改革探索,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將黨的引領延伸到“末梢”。實踐証明,隻有打破部門壁壘,上下聯動、齊抓共管,把黨員組織起來、把人才凝聚起來、把群眾動員起來,才能集聚鄉村治理強大合力,以黨建引領各方力量協同參與鄉村治理,切實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鄉村治理效能。

(二)系統推進村黨小組改革創新是現實所需、基層所盼。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強化農村黨小組建設是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的必然要求,是推動基層治理的有力抓手。當前農村存在的村級事務碎片化、組級管理力量分散化、黨群服務無序化等問題,亟需完善黨領導下的基層治理機制,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從村黨小組職責功能切入口破題。實踐証明,隻有充分發揮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政治引領作用,才能進一步建強黨組織戰斗堡壘,夯實鄉村治理根基。

(三)深度搭建黨群共治平台是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鄉村治理的最終目的是共建共治共享,群眾的滿意度是檢驗鄉村治理成效的唯一標准。湘東區注重加強統籌協調,突出不同層面主體的參與,積極整合資源要素,搭好各類為民服務平台,有效推動村級組織黨務與村務融合發展,讓黨員的身影在基層更清晰。實踐証明,隻有從有利於加強黨與人民群眾的緊密聯系角度出發,集聚鄉村治理合力,拓寬鄉村治理的渠道,才能進一步激發鄉村治理活力。

(四)配強補齊改革舉措是應有之義、責任所在。面對人口空心化、村組管理空泛化、資產監管不規范等鄉村治理難點症結,湘東區善於用改革創新辦法巧解難題,堅持“當下改”與“長久立”相結合,以“簡便易行、務實管用”的原則,通過減負、賦能、增效三向發力,做好村組冗員減法題,答好“大組長”加法題,在破除不適應鄉村治理繁雜體制機制的基礎上,樹“立”新的配套制度舉措,從而煥發基層黨建新活力,為基層善治注入“源頭活水”。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