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貴州黔南州:“一建強三引領”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

中共黔南州委組織部

2024年08月14日17: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貴州黔南州深刻踐行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城市基層治理理念,圍繞“四好社區·幸福家園”黨建品牌創建,以“一建強三引領”為抓手,打造“黨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城市基層治理新樣板,不斷強化城市社區便民安民利民功能,推動城市服務供給更好地適應和滿足居民群眾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游購娛樂”等方面服務需求,有效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一、背景起因

黔南州共轄12個縣(市)、22個街道、167個城市社區,城區常住人口約129.37萬人,相較於第六次人口普查期間,人口幾乎翻了一倍,但從城市規模來看,仍屬典型的“小縣城”。近些年來,隨著教育、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的不斷提升、就業吸納能力的不斷增強,加之實施了全省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城市人口不斷增加,“老市民”“新市民”各種生活理念交織融合,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給進一步加強和優化城市基層治理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課題。特別是城市基層黨組織單純“管事”被動“理事”與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本質不相適應﹔街道社區“小馬拉大車”的現狀與城市各行業各領域“條塊結合”的要求不相適應﹔城市“行政化”為主的公共服務供給與不同社區不同類型居民個性化、精細化服務需求不相適應,“三個不相適應”的問題日益突出,以黨建引領驅動“15分鐘社區生活區”建設正是一味“祛病良藥”。

二、做法與經過

(一)建強組織體系夯實“治基礎”,把社區黨組織變成治理“總引擎”

一是調整優化社區“管轄圈”。按照1000戶(3000人)—3000戶(1萬人)標准,聚焦超過1萬人口的重點社區,抓好社區優化,科學管轄范圍,推動社區從158個優化設置為170個,從根源上解決社區“管得寬、管不到”的問題。二是選優配強社區“管事人”。全面推進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通過社會化選聘,工作者規模從1256人增長至1812人,年齡和學歷實現“一降一升”。創新探索“異地跟崗”機制,累計選派49名社區黨組織書記到廣州跟崗鍛煉、7人跨州交流學習,履職能力長足提升。建好用好“一縣一社區學院(實訓基地)”,每年對社區工作者進行全覆蓋培訓。三是分類建強社區“后援隊”。創新“三型分類”,由社區黨組織為黨員“明責”,在職黨員依托“三亮一創”參與志願服務、社區治理、文明創建﹔社區黨員通過劃定黨員責任區、明確黨員中心戶、兼任聯戶長等方式服務鄰裡﹔離退休黨員進駐“老黨員工作室”,為居民提供各類公益服務。

(二)引領資源聚合擴大“幫幫隊”,把社區生活圈變成共建“朋友圈”

一是以共駐共建“聚力”。創新以兼職委員制為統攬,聯部門解難題、聯行業優服務、聯資源助發展“一兼三聯”有效做法,吸納職能部門黨員負責人擔任街道黨工委兼職委員,落實雙向協商、雙向幫辦、雙向評議、雙向報告,推動兼職委員幫助解決各類問題。二是以群團搭橋“連心”。著眼職責融入,厘清工青婦參與“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職責任務。著眼陣地融入,推動群團組織向社區延伸,建立職工之家、婦女之家、青年之家510個,實現社區全覆蓋。三是以社會協作“集智”。推廣“社區后援團”做法,吸納高校專家、企業家、社會組織負責人、商圈商戶代表等“有智之士”加入,圍繞文化營造、服務業態、集體經濟等重點為社區“獻智”,創造性提出“物業紅管家”“職業經理人”“社辦物業”等一批“金點子”,有效幫助社區補齊服務短板。

(三)引領治力下沉集中“解難題”,把社區生活圈變成共治“工作圈”

一是建立“吹哨報到”機制,推動“我要去幫忙”在社區見行見效。圍繞部門推諉的事、聯動的事、職能空白的事,組織管理、執法、服務等職能部門共商共議,對街道“吹哨”情形、部門“報到”責任一一明確,用好街道對部門報到成效評價,推動職能部門養成“聞哨”而動、接訴即辦、全程追蹤的“肌肉反射”。二是用好“一網統管”平台,推動“數據多跑腿”在社區聯通升效。實施“一網統管、一網通辦”工程,打造“貴人家園”綜合服務端,提供政策找企、就業、金融、特產商城、消費積分等利企便民功能﹔入駐“中國貴州”APP,搭建服務導覽、查詢矩陣以及無障礙適老化專區,把事項辦理從“桌面”搬到“指尖”。三是延伸“協商民主”觸角,推動“請你來商量”在社區落地達效。拓展“請你來商量”機制內涵,通過“院壩協商”“社區協商”“廠區協商”“銀企協商”“政企協商”,約請職能部門、街區商戶、業主、企業和社會組織、銀行、通訊等各類主體共商共議,為各利益方“坐下來討論問題、解決問題”提供溝通平台。

(四)引領服務配套提升“有質感”,把社區生活圈變成共享“幸福圈”

一是盤活閑置資產資源,建好黨群服務陣地。全面實行3類資產資源+1處社區黨群服務中心+N個網格黨群服務點“3+1+N”模式,通過縣級統、街道管、社區用,推動閑置國有資產、社會閑置資源、社區配套用房用於黨群服務陣地配建,22個街道中心面積達1000平方米以上,109個社區中心面積達每百戶30平方米標准。圍繞場所標識、服務內容、辦事流程、管理制度、要素保障“五統一”制定黨群服務中心運行標准,規范陣地建設運行。二是聚焦特殊群體需求,抓好特色服務供給。創新探索以黨群服務陣地為載體,搭載養老、托幼、社交等N種特色服務的“1+N”社區服務模式,通過“一社區一服務品牌”創建,強化日間照料、公共食堂、托幼托管等特色服務供給,滿足居民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三是構筑居民精神堡壘,抓好文明新風培育。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發揮“雙報到”平台整合作用,持續抓實“文明在行動·滿意在黔南”,扎實開展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婚育服務進萬家”、文明校園創建等群眾性主題活動,不斷擦亮城市文明底色。

三、工作成效

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黔南州群眾滿意度、安全感測評排名長期保持全省前列,先后有6個社區典型案例獲得中組部推薦,48個社區榮獲省級以上表彰(國家級26個),43名社區工作者榮獲省級以上表彰(國家級3個),34個社區被授予全州首批城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五星級社區,黨建引領成為“四好社區、幸福家園”有力支撐。

(一)各級組織從“被動理事”變成“主動作為”,實現“組織引領好”。聚焦“縣(市)—街道—社區”三級組織體系,圍繞“干什麼、怎麼干”,為組織體系賦責明責。縣級出台“黨員積分管理”“星級物業”“物業試用期”等10余項工作機制﹔街道統籌社區事項同比下降42%,70%以上街道干部下沉服務﹔社區發動4.8萬余名在職黨員、1.6萬余名社區黨員、400余名離退休黨員參與志願服務,“15分鐘社區生活圈”整體效應持續提升。

(二)各類主體從“單打獨斗”變成了“協同聯動”,實現“共建合力好”。注重從單位、行業以及社會多方共駐共建的角度出發,橫向連接職能部門、兩新組織、專家人才等,明確115名街道黨工委兼職委員、627名社區黨組織兼職委員、354名“社區后援團”骨干,依托黨建聯席會議,形成資源一起用、問題一起管、服務一起上的“攻守同盟”。

(三)各種問題從“不管不問”變成了“民呼我應”,實現“治理成效好”。聚焦“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用好“吹哨報到”“一網統管”“請你來商量”等共治平台,把各類主體調動起來、共商共管,基層和群眾反映的事項辦結率超過98%,回訪滿意度超過99%,職責清晰、多元參與、智能高效、立抓立辦的治理體系正在形成。

(四)各個社區從“行政辦公”變成了“靠前服務”,實現“服務質效好”。一改居民“找上門”的工作模式,圍繞居民需求,通過對上找項目、找支持,對下找資源、找合作,日間照料中心、社區公共食堂、托幼托管機構、新就業群體服務站等配建比從“一無所有”分別提升至37.72%、49.1%、47.31%、55.1%,切實把社區建成居民看得見、用得上、喜歡來的綜合性服務陣地。

四、經驗啟示

(一)抓好“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的基礎保障是盤活各類資源。實踐証明,中小型城市由於財政投入有限,要想建成“15分鐘社區生活圈”必須聚焦現有能用的資源力量,通過多層級幫助盤活,不斷“變廢為寶”“聚合力量”,作為提升城市服務供給能力的基礎保障,形成“1+1>2”的效果。

(二)抓好“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的關鍵支撐是完善服務功能。實踐証明,傳統行政化服務在如今“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中難有立足之地,必須立足“社區類型多、居民結構雜”特點,通過“一社區一服務品牌”創建,抓好“一老一小”、新就業群體、新市民等居民分類服務,提升社區個性化服務水平。

(三)抓好“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的堅強保証是強化黨建引領。實踐証明,要想有效有力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必須以黨建引領來驅動各種力量、各方主體、各類資源融入參與,通過各級黨組織和各類黨員發揮作用,“唱好群英會”“打好組合拳”,精准回應基層所需、居民所盼。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