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慶市長壽區委組織部
2024年08月12日17:3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重慶市長壽區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構建實施“壽和小院”院落黨建體系,不斷推動鄉村治理向精細化、精准化、精益化轉變,基層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一、背景
長壽區地處重慶腹心,幅員面積1424平方公裡,下轄7個街道、12個鎮,常住人口69萬人,城鎮化率69.9%。全區轄219個行政村,自然院落4200余個,院落分布零散、人員居住分散,管理難度較大,鄉村治理面臨現實難點:
一是鄉村人口面臨空心化老齡化趨勢,需要科學化管理來整合治理主體。隨著市場經濟發展以及受主城區虹吸作用影響,越來越多的區內農村居民向城市遷移,青年群體選擇非農崗位就業,鄉村人口流失較大,例如:萬順鎮白合村農村戶籍人口4490人,常住人口810人,常住人口佔戶籍人口18.04%,在家65歲人群佔比高達55%。空心化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亟需整合治理主體,探索實施更加科學化治理方式。
二是村落分布存在小聚居大分散現狀,需要精細化治理來突破空間限制。長壽區山多河多,地形以山地、矮丘為主,高低懸殊,地勢沿山脈、河流起伏。受地形地勢影響,農村院落普遍分布零散,其中15戶以下的院落佔比44%,15—25戶的院落佔比35%,人員居住較分散,普遍呈現“小聚居、大分散”特點,單純的以村組、網格等治理模式難以實現精准有效管理,群眾參與度獲得感不強。
三是傳統治理模式難以滿足現代化治理需求,需要推動模式變革重塑提升治理效能。傳統鄉村治理模式以自上而下的垂直管控為主,存在許多堵點。如:農村地區村“兩委”事務工作纏身,分身乏術,指導村落自治精力不足,村民主動參與不強,鄉村自治水平不高﹔同時隨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提高,傳統鄉村治理模式難以滿足差異化個性化需求,需要推動黨建引領精細化治理,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二、做法
近年來,長壽區深入實施“黨建扎樁·治理結網”工程,積極探索“院落黨建+鄉村微治理”的鄉村治理模式,通過黨建單元劃分精細化、鄉村治理格局精准化,推動治理重心下沉,構建“壽和小院”院落黨建體系,推動形成了“黨群連心議事站”“橘鄉龍門陣”“灣長制”“板凳講堂”等一批特色鮮明、效果突出的鄉村微治理實踐成果。
(一)搭建院落治理組織架構,變革重塑鄉村治理模式
區委組織部統籌謀劃制發《黨建統領鄉村“院落微治理”的指導意見》,指導全區各村開展院落自治。一是科學設置院落,縮小治理單元。借鑒“蜂巢”嚴密規律、井然有序、協同高效的特點,按“地域相連、民風相近、群眾自願、規模適度、能力匹配”的原則,因地制宜以自然村落為基點設置“蜂巢式院落”,在75個村民聚居院落打造“壽和小院”,形成微治理單元,推動治理重心下移,系統推動全區鄉村基層治理“化整為零,逐級突破”。二是選好用好“院落長”,建立理事機構。按照“個人自薦、群眾推薦、村級審查、鎮街審定”的原則,從熱心公益事業、責任心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組織能力、群眾公認度高的農村黨員、返鄉能人、致富帶頭人等人群中精心選好“院落長”“灣長”“議事長”,規模較大的院落設置2—3人組成的院落管理小組並成立黨小組作為院落主事理事機構。制發《院落長服務群眾“6+N”任務清單》《院落長管理制度》《院落長辭退辦法》等制度,明晰職責。三是完善設施服務,搭建自治平台。建立院落黨建陣地,在集中議事點設立標識標牌,配備相應的基礎設施、生活設施,規范建成“黨群連心議事站”“橘鄉龍門陣”等院落固定議事點52個,“板凳講堂”等流動議事點264個。明確“政策宣講、協商議事、矛盾調處、環境整治、文明鄉風、庭院經濟”等六類事項進院落,每月固定時間為院落黨群日,由院落長召集黨員群眾在院落集中議事地點開展活動,組織鎮街干部、村“兩委”成員、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鄉村振興指導員、網格長等“一對一”或“多對一”聯系“院落長”,引導群眾主動參與說事、議事、主事,開展院落自治。
(二)完善院落治理運行體系,不斷激發鄉村自治活力
建立“微事院落群眾自辦、小事村社協調商辦、大事鎮街牽頭督辦”的“三事分流”機制,整合資源力量,推動鄉村治理由“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與民共治”轉變。一是統籌力量開展黨群“聚力型”共治。創新建立“一把脈、二會診、三開方、四辦理、五反饋”的“五步工作法”閉環工作機制,推進院落事務有序開展。通過“黨群連心議事站”“橘鄉龍門陣”等固定院落日,每月至少收集一次民情民意,院落黨小組對收集的情況進行“把脈”,能自辦的組織村民開展自辦,不能自辦的通過“村—網—組—院落”聯動+N個相關屬事部門開展“會診”並對事項“開方”,事項辦理列入清單管理,推進情況及時向群眾反饋。自實施以來,通過“五步工作法”累計完成自辦事項2300余件,會診事項200余次,大幅度提升了黨群服務質效和群眾滿意度。二是建好隊伍開展難題“協商型”共治。各院落黨小組結合院落的突出問題和群眾需求,因地制宜設立政策宣傳、應急管理、志願服務、“村、組、院”三級調解等隊伍,建立時間銀行、關愛禮遇、院落積分超市等長效激勵機制,依托“紅色義工行動、共度傳統佳節、和事佬積攢”等活動載體,各治理隊伍互相配合形成合力,通過“組織引領、村民參與、協商共治”的工作模式,將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群眾關心的難點問題變議題,黨群共議院落發展治理,通過協商自辦,真正讓小事不出灣,大事不出村。三是整合資源開展多元“參與型”共治。鼓勵動員區級文化館、鎮街商會、志願者協會等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組織到院落列席議事,以社會組織為紐帶把人凝聚起來、把生活聯系起來。探索“院落治理+社會實踐”聯動模式,主動對接市內外高校農業農村領域科研團隊、專業學生約300余人次到農村、到院落開展“返家鄉”“三下鄉”社會實踐研學,進行法治宣講、志願服務以及農業產業技術指導,有效整合基層治理多元主體資源力量,幫助農村院落理順發展思路,開展院落自治,持續激發內生動力,實現從“坐等靠要”到“共建共治共享”。
(三)健全院落治理長效機制,持續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堅持系統觀念,強化要素保障,推動黨建引領“院落微治理”機制化常態化長效化。一是建立評價體系提升服務質效。堅持以環境舒適、鄰裡和睦、鄉風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為“壽和小院”建設目標。建立院落服務事項評價體系,針對進駐院落的六類服務分別制定評價量化指標,以服務事項的開展內容、實際效果、群眾滿意度等三項綜合指標進行“1—10”級成熟度評價。通過將各項服務事項成熟度串聯成面,建立“六邊形服務”成熟度評價圖譜,通過提升院落事項服務質效推動每個單項成熟度逐步提高,不斷擴大圖譜面積,提升院落服務“飽滿度”。二是強化系統保障實現長效運行。建立院落治理結對共建機制,統籌組織、宣傳、政法、民政、司法、農業農村、鄉村振興、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資源,為院落建設提供政策、資金、項目、人才支持,放大資源疊加效應。將推進“壽和小院”建設開展院落微治理的工作質量和成效作為區級分配銜接資金、推選市級及以上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和全國文明村鎮的重要條件和參考。區級層面每季度開展一次現場觀摩或交流座談活動,組織開展“最美小院”“優秀院落長”等培育選樹,通過政策激勵、以獎代補等方式加強鼓勵支持,持續釋放院落自治活力。三是構建治理矩陣推動整體躍升。深化拓展黨建統領“141”基層智治體系,在“網格化”治理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治理重心向農村院落延伸,創新“網-組-院”聯動治理模式,構建起“農村網格—村民小組—壽和小院”三級“微治理矩陣”。按照“抓點示范、串點成線、連線成片”的工作思路,通過“一院一灣”的治理成效,引領示范、輻射周邊,帶動全域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意識提升,逐步實現鄉村基層治理由“化整為零、逐級突破”到“化零為整、一體躍升”蛻變。
三、成效
長壽區聚力構建“壽和小院”院落黨建體系,深入推動鄉村精細化治理,自啟動實施以來,開展院落黨建活動600余場次,助推院落村民自主協商議事3000余件,調解重大矛盾糾紛140余件次,解決了一大批長期未解決的村級遺留問題和風險隱患,得到基層干部群眾的一致認可。“灣長制”、“黨群連心議事站”、“橘鄉龍門陣”等有效做法先后被多家主流媒體和黨報黨刊專題報道,鄉村微治理成效顯著。
(一)從“軟弱渙散”到“引領示范”,基層黨建基礎逐步夯實。深化構建院落黨建體系,通過黨建引領院落自治,推動服務進院,不斷打通鄉村基層治理末梢“中梗阻”,提升群眾滿意度。通過將黨的建設延伸至院落,黨的組織和工作實現全面覆蓋、推動基層黨建“末梢”開花,逐步實現從“軟弱渙散”到“引領示范”的整體轉變。自構建院落黨建體系推動基層治理啟動實施以來,全區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67個,其中葛蘭鎮率先在全域完成“灣長制”推廣運用,設置灣長640名,鹽井村更是借此化解了積聚多年的信訪矛盾、佔地糾紛等歷史問題20余件,帶動全村集體經濟增收140余萬元,一舉實現從“軟弱渙散”到“引領示范”的華麗蛻變,先后獲評重慶市先進基層黨組織、重慶民主法制示范村、重慶市最美宜居鄉村、全國鄉村治理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二)從“陳舊臟亂”到“正氣新顏”,村容鄉風面貌持續改善。通過黨建引領院落微治理,村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勁頭更足,院落村民“主人翁”意識不斷提升,全區各鎮村因地制宜建立村規民約,制定人居環境提升、環境衛生管護等制度,村組院落成立衛生清潔志願隊,對村組、院落衛生實行分段分片包干,定期組織清潔衛生評比,創設“長鄉伴”積分管理申報,積極踐行實施積分制﹔通過一系列的“最美庭院”“文明家庭”評選、“家風論壇”、傳統佳節等活動,引導院落群眾移風易俗、涵養文明鄉風民風,自下而上積極涵養“長於文、壽於和,人人利他,人人成長”的新時代長壽人文精神。近年來,全區通過深化院落自治推動鄉村基層治理效能“聚沙成塔、整體躍升”,成功創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4個、市級美麗宜居鄉村62個、巴渝和美鄉村3個,逐步實現了過去“各掃門前雪”到如今“齊力換新顏”的轉變。
(三)從“粗放外延”到“步調一致”,基層治理效能大幅提升。“壽和小院”的“院落微治理模式”以院落作為服務群眾的直接抓手,創設“六邊形服務”,由生硬的“管”到溫情的“導”,通過構建“黨群連心議事站”“橘鄉龍門陣”“灣長制”“板凳講堂”等治理載體,整合資源力量,創新治理思路,大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把鄉村服務搬進院落,“五步工作法”“議十事”等說事議事機制有效推動群眾事在家門口辦理、矛盾糾紛在院壩內化解,“干部干、群眾看”的陳舊局面有力扭轉,群眾參與鄉村發展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持續被激發,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意識不斷增強,“民事民議、民事民管”效果逐漸顯現,成功創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2個,美麗巴蜀鄉村治理示范鎮1個、示范村6個,鄉村基層治理效能逐步提升。
四、探討
長壽區探索實施“壽和小院”院落黨建體系,有力提升了鄉村治理質效,也清醒地認識到抓好黨建引領院落微治理必須持續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是根本。街道黨(工)委要扛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主體責任,“院落長”“灣長”“議事長”要在村黨支部領導下開展工作,院落黨員要主動亮身份,作表率,全員“嵌入”院落治理方方面面,切實將黨的領導融入鄉村治理“最末梢”、將黨的優勢融入“壽和小院”建設,抓住院落“主心骨、主事人、帶路人”的政治能力提升,院落自治的方向才不會偏,效果才能不走樣。
二是充分發動群眾是基礎。院落自治的基礎是院落內群眾的自治,要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主人翁”作用,不斷強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意識,依靠群眾做群眾工作,請群眾參與、受群眾監督、讓群眾滿意。
三是找准問題需求是關鍵。推動實施“院落微治理”的主要目的是實現鄉村基層治理有效,而解決問題、滿足需求是實現治理有效的主要任務。開展院落自治,要找准症結所在,立足治理目標,堅持問題導向,從解決問題理順群眾心氣、提供服務滿足村民需求著手,因地制宜提供院落服務、開展院落活動。
四是抓好精細治理是保障。要善於發現院落治理中的細枝末節,堅持變自上而下的垂直管控為自治為主的協同治理,推動治理重心下移、工作力量下沉、資源保障下傾,通過黨建單元劃分精細化、鄉村治理格局精准化,院落事項服務精益化,不斷提升院落村民的參與感、獲得感,引導村民從“被動執行”到“主動參與”,逐步形成院落自治“良性循環”。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