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青島市嶗山區委組織部
2024年08月12日14:2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嶗山區把構建黨建引領小區治理共同體作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破題之舉、治本之策,鏈式推進小區組織、隊伍、治理、服務、保障“五大體系”建設,通過把支部建在小區、服務送到家門,將黨組織觸角延伸到千家萬戶。
一、背景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現有城市社區45個,下轄居民小區318個,涉及城市人口26.8萬,佔全區常住人口的51.8%。小區種類多樣、形態復雜,既有建成40年以上的老舊小區,也有單價超過6萬的高檔小區﹔既有普通商品房小區,也有村改回遷小區、公房小區、公務員小區﹔既有“大物管”模式管理的小區,也有業主自治小區。以沙子口街道鬆山社區為例,下轄3個小區,分別為2006年建成的老舊商品房小區,2017年建成的回遷安置小區和即將建成的高檔洋房疊墅小區。不同小區之間差異化嚴重,治理難度較大。
一是基層運行不系統、不順暢。“就條抓條、就塊抓塊”的慣性思維普遍存在,前期,依托社區工作者和網格員培訓對527名街道、社區工作人員進行了調研,其中83.2%的受訪者反映“工作壓力過大,基層疲於應付”﹔68.5%的受訪者認為小區內物業、業委會、社會組織等“各管一攤”現象嚴重,難以形成有效合力﹔42.7%的人認為“網格劃分跨社區、小區,容易職責不清晰”。這些問題表現在基層,但根源出在體制機制上,必須推動組織、隊伍等各類資源下沉,保障資源與事權精准匹配。
二是治理單元不精細、不精准。建區30年以來,由於治理的重心大多停在社區一級,社區黨組織“力量下不去、服務落不細”的現實矛盾愈發凸顯。一方面,社區輻射小區多,下轄小區超過10個的社區有11個,最多下轄23個居民小區﹔有16個社區居民超過3000戶,3個社區居民超過6000戶,5個社區常住人口超過1萬人,社區對小區治理的覆蓋存在“真空地帶”﹔另一方面,社區輻射半徑大,以龍澤書院小區為例,小區與所屬社區辦公地點相距8公裡,容易出現管理“缺位”和服務“錯位”。因此,需要以小區為單位縮小服務半徑、細化治理單元,推動服務治理精細精准。
三是管理服務不規范、不到位。城市區別於農村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陌生人社會”,自治機制不健全,往往是大家“自掃門前雪”﹔同時,城市居民對高質量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據統計,2023年“12345熱線”公眾訴求類別前十名中,市容環境17942件列第1名、物業管理10723件列第3名、居民生活9616件列第4名、住房與小區改造6107件列第7名,以上4類直接關系到居民生活的訴求,佔總量的48.9%。因此,迫切需要推動重心下移,發揮小區黨組織整合功能,“穿針引線”、協調各方力量“組團服務”,實現群眾訴求“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區、矛盾就地解決”。
四是思想觀念跟不上、難契合。近年來,嶗山區加速推進城市更新與城市建設,涌現出一批村改轉型社區,2023年已完成16個社區轉型、2024年計劃完成15個社區轉型,張村河城市更新回遷社區建成后,還將有9個社區實現轉型。舊房換新居、村民變市民,居住地點重建、社會關系重塑、生活方式重構,但居民生活理念、行為習慣和交際方式仍保留著傳統村庄的深層烙印。如何發揮黨組織的統籌作用,推動村改回遷居民身心“上樓”,需要做好“老村民”與“新環境”“新居民”的“融合文章”。
二、主要做法
(一)建強紅色堡壘,讓小區治理格局由“鬆散”變“緊密”。提升精細化治理、精准化服務水平,必須讓黨的領導在小區治理中站在高處、挺在前面、貫穿其中。多網合一織密體系。摸排起底全區497個城市社區綜治網格,對44個因綜治網格與小區邊界交叉無法單獨組建黨組織的小區進行調整優化,全面厘清治理邊界。在此基礎上,實施“一小區一支部”黨組織集中覆蓋行動,構建“社區黨委—小區黨組織—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架構,推動全區318個居民小區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選優配強班子力量。從符合條件的“五老”、社區“兩委”成員、社工及網格員中,優選783名黨員配強小區黨組織班子﹔選拔138名社區“后備力量”,作為50后、60后小區“老支書”的“書記助理”,協助開展黨務、入戶等基礎工作,減輕“老支書”的顧慮和壓力,充分發揮其在治理中的影響力、組織力和號召力。常態化發揮黨員作用。優選3112名黨員中心戶開展“挂牌亮戶”活動,在小區亮身份、作表率。吸納267名物業公司、業委會中的優秀黨員擔任小區兼職委員,引導1900余名黨員參選業委會,深度參與小區事務。建立健全小區黨組織成員、業委會黨員“亮諾踐諾述諾”機制,引導5300余名“銀齡先鋒”和2692名在職黨員參與志願服務,認領解決居民“微心願”1240余項。
(二)推動力量下沉,讓工作隊伍由“單一”變“系統”。小區聚集的人員多、黨員多,居民的訴求多、矛盾多,必須有效整合治理力量,匯聚小區治理的“螢火微光”。組建專職服務隊伍。建立專職網格員定崗小區制度,推動225名網格員在小區定崗定責,推行“五提五知”工作法,按照“提樓知戶、提戶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提情知策”的要求,開展入戶走訪、政策宣講、幫辦代辦等服務。選派“小區管家”隊伍。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選派75名街道干部及社區“兩委”成員擔任“小區管家”,按照“十管十到位”的要求,協助履行“組織建設”“衛生秩序”“民生保障”等10項職責,關注小區大事小情、協調解決各類問題740余項。培育樓長志願者隊伍。從小區黨員、居民代表中選配1375名樓長志願者,出台樓長志願者管理辦法,建立樓長志願者檔案,設立樓長志願者專項補助經費,保障和鼓勵樓長志願者積極參與議事協商、信息摸排、矛盾調處等活動。
(三)健全共治機制,讓居民小區治理由“有形”變“有效”。小區治理千頭萬緒,要想解決治理難題,必須從體制機制破題。構建黨組織領導下的業委會、物業協同聯動機制。推行小區黨組織與業委會成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引導小區業主黨員參選業委會,推動82.2%的業委會實現組織覆蓋。賦予小區黨組織“一票否決權”,在年度評價中被小區黨組織評價低於6分的物業項目,由物業主管部門納入行業“黑名單”。建立公共收益管理“清、收、管、用、審”制度,新建14個小區公共資金共管賬戶,30個小區實現了物業服務品質與物業費收繳率“雙提升”。健全議事協商、美德信用管理機制。出台議事協商五步工作法,明確“六議六不議”事項,搭建“周六說事”“馬扎議事會”等279個小區議事平台,協商化解各類矛盾問題2100余件。指導216個小區制定居民公約和樓道公約,105個小區建立德信積分兌換機制,廣泛開展“最美物業人”“志願服務達人”“人氣網格員”等評選活動,鼓勵小區能人、達人貢獻力量、奉獻愛心。推行“組團式”常態化服務機制。建立“供需匹配、動態調整”的資源供給模式,整合23類2400余項“公益惠民”“助老愛幼”類課程下沉小區,著力破解服務群眾資源零散、內容單一等問題。組織74個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1690名在職黨員到小區報到。用好社區黨組織服務群眾專項經費,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公益創投等方式,培育小區公益慈善、文體活動、鄰裡互助等“紅色合伙人”675個。
(四)注重分類施策,讓居民小區管理由“粗放”變“精准”。針對不同類型小區居民的年齡結構、生活狀態、日常需求,找准“需求點”“結合點”精准施策。在新建(高檔)小區,打造富有溫情的“睦鄰家園”。交房之初,同步物色小區書記人選和黨群活動場地,引導小區黨組織統籌物業力量,為新入住居民提供家政保潔、驗房指導、暖新搬運等“管家式”服務,依托黨群陣地開展“全職媽媽公開課”“紅管家”幫幫團等活動,讓居民搬入“新家”即融入“大家”。在老舊(家屬院)小區,創建優美有序的“宜居家園”。針對房屋設施老舊、加裝電梯等難題,組織居民協商議事,參與確定改造提升方案、監管工程質量。面對小區改造后暫時無物業管理的現狀,探索推行業主自治或“大物管”等不同模式,蒙地卡羅等5個業主自治小區、三工區等6個“大物管”模式小區均實現了管理模式變革與居住品質提升的雙贏。在村改回遷小區,培育融合文明的“和美家園”。建立社區黨委領導下的“小區黨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集體經濟組織”四方共治模式,鼓勵集體經濟組織理事會黨員進入小區黨組織班子、參選業委會。指導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協商決策,將運營收益反哺小區,開展扶老助殘、陣地更新等公益項目。發揮原村民“熟人領袖”作用牽頭議事解事,運行“美德信用積分銀行”激發參與志願服務熱情,推動共商共治。在人才住房小區,塑造引才聚才的“品質家園”。在小區打造悅才花園、強才球場、育才園地、惠才驛站、聚才庭院、引才長廊、人才會客廳等多個功能區,為人才提供休閑健身、服務咨詢、業務代辦、技能培訓等多服務場景。通過功能整合、資源共享,植入社區黨群活動和黨建資源,搭建起社區、小區與人才的溝通服務橋梁。
(五)強化保障支撐,讓小區各方資源由“分散”變“集中”。整合黨委政府、社會領域、小區內部等各類資源力量下沉小區,實現資源的優化組合、高效利用。政策傾斜到小區。實施構建黨建引領居民小區治理共同體、建設“幸福家園”工程,出台《“有事多商量、遇事好商量”小區議事協商工作制度》《嶗山區物業行業服務質量考核評價辦法》《嶗山區住宅小區業主共有資金管理使用辦法(試行)》等文件,形成“1+10”政策工具箱,為人員、制度、服務、保障等要素下沉小區提供制度支撐。陣地建設到小區。實施小區黨群服務陣地“迭代升級”行動,採取財政投入和黨費補助主導,物業聯建、社會捐助等多種方式,實現小區陣地從無到有、由有向優的轉變。截至目前,共建設集黨員活動、協商議事、居民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小而美”小區黨群服務站138個。經費保障到小區。2023年以來,區級財政共投入7800余萬元支持小區黨組織建設,統籌1400余萬元用於辦公經費、開展黨群服務等,並通過財政支持、黨費補助、社區基金、公益創投、社會捐助等多種方式籌措資金,確保小區各項工作高效規范運行。
三、取得成效
(一)黨的組織體系織密織牢——機制健全了、黨員活躍了。嶗山區聚焦城市治理的“細胞單元”,構建四級貫通、執行有力的基層組織體系,有效激活了基層黨組織的生命力。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小區建設和管理的全過程有效發揮作用,織就一張覆蓋小區每家每戶的黨建網絡,廣大居民“有困難就找小區黨組織”已經蔚然成風。
(二)治理的精細度顯著提升——權責明確了、運行順暢了。通過完善議事協商機制、物管服務機制、居民自治機制,構建了小區黨組織領導下,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四位一體”的治理模式,搭建“有事多商量、遇事好商量”協商平台,通過制度化設計,把更好的服務、更多的資源帶進小區,切實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有效破解小區治理各自為政、效率低下的難題。
(三)居民的幸福感不斷提高——訴求解決了、群眾滿意了。堅持需求導向、效果導向,通過把黨群服務陣地建在小區樓棟街巷裡,集黨員活動、議事協商、居民服務為一體,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近享受到高效便民服務。依托“嶗先辦”訴求解決平台,居民可以隨時上報訴求,街道和社區實行接訴即辦、部門幫辦、專人跟辦,解決居民反映的各類問題,居民投訴少了,不滿的聲音也少了,“幸福家園”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了。
四、啟示和思考
(一)必須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實現“領導有方”。小區黨組織是引領城市治理最直接、最根本、最有效的力量。嶗山區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統籌領導作用,深入推進小區黨組織全覆蓋,有效破解以前小區治理組織架構不健全、管理機制不完善的問題,消除小區黨組織覆蓋“空白點”,讓小區治理有了“主心骨”。實踐証明,做好小區黨建工作,必須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擴大黨的組織和工作有形有效覆蓋,讓居民隨時隨地看到黨的身影、享受到黨的服務、體會到黨的溫暖。
(二)必須推動人財物有效下沉,實現“隊伍有為”。資源的集聚是小區和諧穩定的基礎,嶗山區堅持以黨建鏈拉動社會資源鏈,針對小區規模、特點的不同因地施策,將人、財、物等各類資源以“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直達小區,匯聚形成小區治理強大合力,有效破解小區治理各自為政、效率低下的難題。實踐証明,真下沉才有真效果、真融入才有真成效,推動“人往小區走、錢往小區投、事在小區辦”,確保各方面人員發揮作用。
(三)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實現“服務有感”。小區內有千頭萬緒的事,但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嶗山區堅持把居民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通過搭建各類議事協商載體、開展一系列惠民利民行動,把黨的根本宗旨變為群眾可及可感的真實體驗。實踐証明,小區黨建說到底做的是人心的工作,隻有平時對老百姓有求必應,關鍵的時候才能一呼百應。
(四)必須多方聯動推動共建共治共享,實現“治理有效”。居民小區黨建工作涉及的部門多、方面多,攻堅的領域復雜,需要條條塊塊、方方面面的共同參與。嶗山區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小區黨組織、物業服務企業、業委會等多方協同聯動,居民在協商中凝聚共識、化解糾紛。實踐証明,隻有各部門、各領域從相互分離走向相融共生,在融合中共贏、在共贏中發展,從“一家獨唱”走向“眾人合唱”,才能真正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共同體”。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