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山東高密市:創新“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全程土地托管”模式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中共高密市委組織部

2024年08月09日17:4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抓好黨建是各級黨組織的第一責任,加快發展是第一要務。近年來,山東省高密市創新“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全程土地托管”模式,集體經濟不斷壯大,黨組織組織力進一步提升,蹚出了一條以組織振興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的新路子。

一、背景

山東省高密市地處濰坊市最東端,總面積1526平方公裡,現有耕地107萬畝,轄10個鎮街、866個行政村。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但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村庄老齡化、空心化問題日益突出,留守的六七十歲的“老把式”、“一家一戶幾畝田”的格局、“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無疑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道路上不容回避必須克服的難題。

為此,高密市立足“建良田、育良種、推良法、鑄良品”全鏈條糧食產業發展優勢,實施“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全程土地托管”工程,將黨組織的組織優勢與合作社的經濟優勢、群眾能動性深度融合,以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為抓手,實現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為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二、主要做法

(一)堅持黨建引領,健全組織體系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各方為農服務優勢有機結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縣級層面,將“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全程土地托管”作為市委書記抓基層黨建突破項目,市委書記親自部署,召開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建立組織、農業農村、供銷、金融等部門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推進各項工作開展。每季度組織開展一次“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全程土地托管”擂台比武活動,邀請“興村治社好導師”、“示范”村黨組織書記上台暢談工作心得體會、交流工作經驗方法,達到碰撞思想、提升本領、凝聚共識的目。在鎮級層面,實行“一把手”工程,納入鎮(街道)黨(工)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每周1次研究調度工作進展情況,打造創建示范鎮5個、示范村(社區)100 個、示范點 20 個,強化示范引領,有效帶動全市村集體和農民“雙增收”、供銷社和各類經營服務主體“雙發展”、農村基層黨組織和農村基層治理能力“雙提升”。在村級層面,積極推進農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工作,引導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聯合組建農民合作社,發揮好農民合作社在聯結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載體作用。探索實施鎮街、社區、村 “兩委”干部與基層供銷社管理人員雙向任職交流機制,建立聯合黨支部88個,黨建聯合體14個,交叉任職干部32名,以黨組織的聯建共建實現力量整合、工作融合。

(二)創新托管模式,拓寬增收渠道

堅持以典型示范為引領,全域推進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推廣村企聯建、多村聯合、結對聯幫等多種發展模式,推動合作社由單打獨斗向抱團發展轉變,建立起集體和群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一是村企聯建。找准企業和村利益聯結的結合點,把項目選准選好,建立企業、村集體、群眾利益均兼的有效機制,讓企業獲得更廣的發展空間,讓村集體經濟發展獲得更寬的增收渠道,讓農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高密闞家鎮望鄉食品有限公司聯合周邊尚義官庄等29個村,成立望鄉糧食綜合體聯合黨委,流轉土地3萬余畝,聚焦企業小麥主導產業,推動產業鏈融合發展,高標准建設農田示范區,打造小麥“育種—種植—加工—流通—服務”鏈條主線,2023年集體經濟平均增收10萬元。二是多村聯建。按照地域相鄰原則,組織周邊村組建聯合社,集中土地體量,在資源、組織、服務中抱團發展,提高了保底價格和集體的固定收益。姜庄鎮王干壩社區5個村流轉1700畝土地,成功引進濰柴雷沃成立易田農服公司,打造建設了可實現耕、種、管、收、烘、儲、運、銷“全鏈條”智能管控的高端智慧農場。通過合作社集中經營,土地對外發包價格普遍提高了200—300元,化肥、水、農藥等施用量分別減少8%、10%、15%,畝均成本降低180元左右。三是結對聯幫。發揮“興村治社好導師”帶動作用,帶動周邊村協同發展。大牟家鎮展家村充分發揮“示范”村引領作用,與李黨村開展聯建活動,通過座談交流、調研走訪等方式深入了解集體經濟發展、村庄治理等情況,聚焦李黨村在土地資源、糧食種植方面的優勢,堅持“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全程土地托管”模式,幫助李黨村集中流轉土地650畝,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9萬余元。

(三)強化資源保障,激發種糧熱情

依托供銷社基層網點、經營主體,多元拓展、跨界融合,構建“矩陣式”為農服務體系。一是加強橫向聯合。建設完善19處為農服務中心,推動農口部門、金融機構等單位服務網點進駐,聯合75家農業經營主體發起成立土地托管社會化服務產業聯盟,實現農業產前、產中、產后資源一站式整合,搭建“1+N”為農服務體系,整合農業機械達800多台套,建設烘干設備25台(套)、日烘干能力達5000噸,糧庫總庫容量達25萬噸。二是實施縱向聯動。與省供銷社、省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省農擔公司等上級有關部門單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跨層級整合農業社會化服務資源。去年,農商行等金融機構為103家合作社發放“強村貸”3200萬元,省農擔公司為全市44個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5002萬元。三是堅持科技賦能。在育種繁種環節,引導菲達等本土育種企業與中國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等聯合攻關,年繁育良種1億斤,主要糧食作物良種化率達100%,突破了種業“卡脖子”難題﹔在生產環節,拓展農業“智慧化”服務,引進世界一流農機制造商科樂收公司,成立142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將4.5萬台(套)農機納入規模化作業平台,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70萬千瓦,小麥、玉米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率達到100%﹔在加工銷售環節,高密市有望鄉食品、環豐食品等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斷增強,全產業推進、全鏈條發展的效果更加突出。推行全程“數字化”監測,依托“高密一號”衛星雲服務平台,上線“天空地一體全自動農業監測系統”,24小時動態監測氣象要素,實時傳輸農情數據信息,變“靠天吃飯”為“知天而作”。

三、工作成效

(一)糧食安全得到穩固保障。建成高標准農田89.5萬畝、年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200萬畝以上,年繁育小麥、玉米良種1億斤,採用數字化、農機化、集成化、防損失的科技賦能種糧良法,培育綠色化、附加值高、全球供應、市場競爭力高的以“望鄉面粉”為代表的“三品一表”農產品品牌52個。2023年全市糧食總產量突破18億斤、創歷史新高,糧食種植面積、總產實現三年“三連增”,連續17年獲得“全國產糧大縣”獎勵,多次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稱號,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

(二)黨組織組織力穩固提升。開展“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全程土地托管”工作后,通過村“兩委”干部帶頭入戶走訪、摸排村民土地入股意願,將黨組織和黨員群眾緊緊地扭在一起,以股連心、連責、連利,黨員群眾對集體有了依靠,黨支部開展工作有了抓手,組織力、凝聚力明顯提升。自2022年以來,先后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112個,評選44名興村治社好導師,涌現出張新喜等一批干事創業好書記。

(三)鄉村共富動能穩固增長。在“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全程土地托管”模式下,積極創新實施“保底收益+盈余分紅”的利益分配方式,2023年高密市全程土地托管面積達到39.93萬畝,佔全市糧食作物面積的 37.35%,實現集體經濟增收3420萬元,助農增收2.6億元,實施托管服務的村集體平均增收10萬元以上。同時通過土地經營“規模化”、耕種管收“機械化”、田間管理“智慧化”、農業生產“綠色化”全面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每畝可為農戶節本減損增收600-800元。相關經驗做法被全國供銷總社列為改革發展典型案例,2024年全國現場會在高密市召開。

四、經驗啟示

(一)必須堅持黨建引領,把牢政治方向。黨建引領始終是鄉村振興的核心。高密市在逐步推動“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全程土地托管”的工作進程中,始終聚焦黨建引領這一核心,堅持市、鎮(街道)、村“三級聯動”,針對糧食生產“種、收、產、用”全產業鏈進行精准把控,釋放產業活力,實現了支部有作為、產業得發展、集體增收入、群眾得實惠的良好成效。

(二)必須尊重群眾意願,共享發展成果。實踐証明,始終堅持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組織群眾,才能凝聚起強大力量,才能保持正確工作方向,成立合作社的主體是群眾,入不入社必須群眾自己說了算。具體工作中採取多種多樣的方式幫助群眾細算對比賬、長遠賬,但是要把握好一個原則,就是由民做主而不替民做主、強力推進而不強迫推進。要多做細致的思想工作,多帶群眾出去學習考察,給群眾以看得見的利益,讓群眾自願加入、自覺融入。

(三)必須建強村級班子,筑牢戰斗堡壘。辦好農村的事,要靠好的帶頭人,靠一個好的基層黨組織。“集約”還得依靠集體經濟,村“兩委”的作用不可或缺,更不可替代。未來的發展,必定是要依靠基層黨組織發揮“統”的作用,要發揮好村干部在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方面戰斗員作用,通過保留村集體的話語權和收益權,進而實現村庄的整體發展、可持續發展。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