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江蘇無錫市惠山區:“小單元”有“大文章”,“雙百”計劃推動“把支部建進小區”

中共無錫市惠山區委組織部

2024年08月09日17:2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非農就業人口比重快速提升,城鄉人口在空間分布上的集聚現象愈發明顯,以地緣、血緣、業緣為核心的“熟人社會”逐步成為歷史,傳統的基層治理面臨著治理半徑過大、服務人口過多、工作力量不足等困境,“人的一生、人的一天”越來越圍繞城鄉小區展開。惠山區地處江蘇省無錫市北部,伴隨著近年來工業化的迅猛推進,全區城市化率快速提升,下轄5個街道、70個社區,全域分布著商品房、安置房、老新村等各類小區360個,居住人口超57.6萬人,佔全區人口比重達70%。現實情況表明,探索以小區為治理單元的基層黨建新模式,推動組織體系、工作機制、治理理念適應新形勢,是推動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年以來,惠山區,扭住“小區”這一基層治理“最小單元”,系統實施“百個小區建支部、百個支部進小區”計劃,推動“把支部建進小區”,實現組織在小區建立、資源在小區集聚、作用在小區發揮、問題在小區化解,逐步形成社區黨組織引領、小區黨支部統領的基層善治新格局,進一步推動黨的組織和工作向基層延伸、縱深發展。

二、主要做法

(一)以小區為底座建支部,讓組織觸手可及

堅持將黨的組織建到群眾身邊,把黨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以小區為單位重構黨的基層組織體系,圍繞支部、隊伍、陣地三個領域系統實施“三個標准化”舉措,推動黨的基層組織“如臂使指、有形有力”,有效破解群眾“找不到”組織的問題。

一是“三步走”推動支部建設標准化。第一步“明底數”,全面梳理小區內黨員基本信息並登記造冊,根據組織關系隸屬,分類建立“在冊黨員、在職黨員、在地黨員”三張清單,做好在冊黨員日常管理、在職黨員常態溝通、在地黨員定期聯系。第二步“建組織”,綜合小區面積、人口規模等實際設置小區黨支部,並在有條件的小區樓棟設立黨小組,持續推廣黨員聯戶“1+10+N”制度,深化“五站式”黨員中心戶建設,在小區內部構建起“小區黨支部—先鋒樓棟長—黨員中心戶”三級組織體系。第三步“強管理”,創設“堡壘指數”建設體系,從組織建設、陣地建設、隊伍建設等多個維度設立小區黨支部建設標准並以“指數”形式量化,每年由區鎮兩級組織部門綜合指數情況分為“先鋒型、標准型、成長型”三類,通過標准化、分類化管理避免“建而不管”情況。

二是“三個優”推動隊伍建設標准化。突出“選優”,以“三張清單”為基礎配強小區黨支部委員會,貫徹“一兼五入”原則,黨支部書記原則上由“兩委”除主要負責人以外人員兼任,鼓勵業委會、物業公司、執法部門、社會組織以及基層黨建指導站等領域優秀黨員擔任黨支部委員,確保“來源廣、能力強、宗旨牢”。突出“管優”,嚴格選任程序和后續管理,由鎮(街道)黨(工)委對照“5+6”負面清單對小區支委候選人開展聯審聯查,並在當選后指導其集體簽訂公開履職承諾書,遇有違反履職承諾的情形,即按照程序辭退調整。突出“育優”,探索開展小區黨支部書記專業化建設,將小區黨支部書記作為村(社區)書記的重要來源,圍繞支部建設、為民服務等梳理形成小區黨支部書記職責清單,在激發其干事創業熱情的同時實現基層工作力量“后繼有人”。

三是“五個一”推動陣地建設標准化。堅持把黨群陣地建到群眾家門口,推動“服務上門”代替“群眾上門”,充分利用閑置資源,統籌現有陣地資源,合理布局小區黨群服務驛站。聚焦“五常兩聚”目標(即“大門常開、場所常用、活動常辦、服務常抓、群眾常來,聚人氣、聚人心”),加強陣地規范化建設,做到“五個一”,即“一個標識”,陣地統一懸挂“紅梅花香”標識﹔“一塊牌子”,陣地外統一懸挂“XX小區黨群服務驛站”牌子﹔“一個場所”,陣地內統一設置小區黨支部辦公場所,配備“有事情找書記”公示牌、滿意度評價二維碼等﹔“一套制度”,結合小區實際形成相關工作制度和陣地管理制度﹔“一片服務區”,結合群眾需求合理設置功能區、服務區,打造黨員群眾家門口的治理服務陣地。

(二)以支部為中心領議事,讓問題不出小區

聚焦力量整合、矛盾化解,抓住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這三個黨員群眾“最熟悉、最了解、接觸最多”的主體,創設“三環共治”工作機制,通過機制建設突出黨組織引領地位,實現小區內各方力量的良性互動。

一是以“兩個強化”鑄牢“黨建環”。一方面強化黨對業委會的指導,發揮好小區三級組織體系下,小區黨員人熟地熟優勢,鼓勵符合條件的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黨員樓棟長、黨員中心戶通過法定程序進入業主委員會,全面提升業主委員會中黨員佔比,增強村(社區)、小區黨組織對業委會各類決策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強化黨對物業公司的監管,持續推進“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推動符合條件的物業服務企業及時建立黨組織,區鎮村三級聯動,按季度開展考核評價,小區黨支部評價在考核中佔一定權重,並將對物業公司的監管評價意見,作為物業企業管理能力評估等工作的依據,實施紅黑榜末位淘汰。

二是以“一張清單”鑄牢“服務環”。建立三級訴求收集機制,鎮(街道)層面依托“吹哨報到”系統、村(社區)層面依托聯合執法隊伍、小區層面依托“書記面對面”載體,常態化做好對小區居民訴求的收集辦理、分析研判工作,由區城運中心牽頭,借助大數據分析,找出不同類型小區、不同結構居民關注熱點、訴求痛點。設立“微幸福”項目清單,每年年初由小區黨支部牽頭,召集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召開聯系會,緊扣小區高頻訴求、民生事項,結合上級重點工作部署,梳理10個最迫切、最關注的實事項目,進一步提升小區居民獲得感和歸屬感。

三是以“三會制度”鑄牢“治理環”。探索建立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三方之間的長效協調機制,創設小區聯席會、小區例會、小區評議會。“三會”由小區黨支部召集召開,其中,小區聯席會不定期召開,視情況邀請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相關職能部門等參加,主要對小區內重要事項、重大問題等共同商議決策。小區例會每月至少召開1次,主要交流溝通小區治理情況,共同推動小區“微幸福”項目。小區評議會每年年底召開,主要評估“微幸福”項目完成情況、小區黨支部黨員綜合表現情況,對業委會工作和物業服務情況提出意見建議,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參加會議並聽取全年工作匯報。

(三)以聯建為紐帶聚資源,讓服務精准務實

注重發揮黨組織聯建共建優勢,通過“三個一線”實現組織下沉、服務前移,推動各類政策資源向小區集中,不斷改善和提升小區治理服務水平,真正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

一是支部下沉一線。聚焦聯建靶向性,探索“雙向選擇結對”模式,推動區鎮兩級黨組織黨員下沉小區參與治理服務,聚焦目標小區現實情況及需求,結合區級部門職能職責,在供需一致的基礎上開展定向聯建。聚焦聯建操作性,創設“三帶三進”舉措,即帶政策進基層、帶項目進小區、帶隊伍進樓棟,聯建機關支部每年結合小區需求設立1個“惠心”實事項目,支部內黨員每年到所聯系小區至少服務2次。聚焦聯建實效性,建立“百分雙評價”制度,由區級機關工委與小區黨支部按照7:3的比例進行綜合打分,評價結果作為黨建考核及評先評優重要參考,實現對聯建工作的閉環管理。

二是黨員沖在一線。錨定“黨員意識”提升,拓展“三報到三服務”工作經驗,盤活小區在職黨員、在地黨員力量,每年至少參與2次小區黨支部組織的活動,小區黨支部做好黨員登記管理工作。錨定“服務意識”提升,深入開展“雙亮雙領”活動,即“亮身份、亮服務,領任務、領項目”,聯合開展志願活動、便民服務、矛盾調解等工作,幫助解決小區治理痛點、難點和堵點問題。錨定“先鋒意識”提升,探索建立“感謝信”制度,每年底依托小區評議會,組織群眾代表就在職黨員、在地黨員服務成效進行現場打分,對服務成效好、群眾滿意度高的,以小區黨支部名義寄出感謝信,在職黨員寄給所在單位主要領導,在地黨員寄給所在黨組織書記。

三是平安守在一線。建設“平安小區”,推動聯合執法進小區,以小區黨支部為核心,通過區域聯合黨委、區域黨建聯盟等組織形式,整合住建、城管、應急、市監、公安、消防等單位以及鎮(街道)、村(社區)工作力量,依托現有“15分鐘黨群服務圈”陣地、小區黨群服務驛站等設立“聯合執法進小區”工作站,組建聯勤隊伍,每月對所轄小區開展聯合巡查、安全巡查行動。打造“智慧小區”,建設基層治理數據庫,由小區黨支部牽頭,借助下沉力量、進駐力量收集小區市政設施、房屋、單位、人口、地下空間等基礎信息,並定期更新,提升應急能力,提高安全水平。

三、取得成效

(一)組織力有效強化,黨的執政根基進一步鞏固。通過“百個小區建支部”,黨的組織和工作實現向基層延伸、縱深發展,平急轉換、組織動員能力顯著提升,“城市細胞”變成了“紅色細胞”。一是厘清了工作底數,梳理建立起完整的小區黨員信息庫,包括13714名在冊黨員、8318名在職黨員和188名在地黨員,並根據年齡、職業、特長等信息研判其可利用時間段、可承擔志願服務等。二是織密了組織體系,全區累計組建小區黨支部230個,設立黨員樓棟長1231個、黨員中心戶6534個,讓“有困難找黨員”切實可行。三是增強了支部力量,全區小區黨支部“一兼”比例超83%、“五入”比例達90%,使得小區黨支部真正成為代表小區各方的黨組織,同步對照“堡壘指數”落實黨支部分類管理,累計打造先鋒型10個、標准型92個、成長型130個。

(二)治理能力有效改善,基層治理機制進一步健全。通過創設“三環共治”機制,進一步深化了基層民主實踐,黨員群眾參政議政的“主人翁”意識顯著提升,“治理對象”變成了“治理伙伴”。在“兩個強化”的指導下,全區業委會主任為黨員數量同比提升20%,2家物業公司因服務質量不到位被清退,有效保障了黨組織和群眾的話語權。由於“三會制度”保障了居民的參與權、知情權,一些矛盾訴求有了統一的收集表達渠道,各小區居民代表參會率均達100%,小區居民與業委會、物業公司之間的矛盾數量減少超76%。“微幸福”項目清單的推行使得“急難愁盼”事項有了“時間表、路線圖”,全區涌現出小區居民“湖畔夜校”“零樂e巷”就業創業指導等一批特色實事項目。

(三)服務力有效優化,黨群服務質效進一步提升。通過“百個支部進小區”,進一步實現了人力、物力、財力的跨維度流動,推動各方資源力量向小區傾斜,“多元下沉”變成了“多彩服務”。今年以來,全區區鎮兩級188個機關支部,實現了對230個小區黨支部的全覆蓋結對共建,累計開展政策宣講210余次,支部內黨員到所聯系小區服務超1900余人次,設立電動車棚安全改造、老樓加裝電梯等實事項目241個,開展“律政直通車”“小區坐診日”等各類便民服務活動317次。全區組建聯合執法隊伍121支,73名執法隊員兼任小區黨支部委員,累計開展聯合執法500余次,並通過部門現場執法處置、會商組織攻堅等形式,解決私拉違建、破壞綠化、消防安全等問題230余個,12345工單數量同比下降37.7%,滿意率提高至99.7%。

四、經驗探討

(一)要策應新形勢,以新組織形式破解治理“兩張皮”問題。能否適應新的社會組織形式,推動把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優勢,是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核心與關鍵。新形勢下,一個小區就是一個自成一體的社會單元,“把支部建進小區”可以視作新時代的“把支部建在連上”,通過小區內的黨組織和黨員,輻射影響每一名小區居民,把工作做到個人,確保在任何時刻都能組織動員起單元內一起可以動用的力量。

(二)要順應新局面,以新民主實踐破解群眾“邊緣化”問題。群眾參與一直是基層治理的難點,參政門檻、議政成本使得“主體”反而變成了“客體”。當下,在新技術、新載體的加持下,廣泛的群眾參與在客觀上成為可能。開展“把支部建進小區”工作,就是要“反客為主”,通過黨建引領統籌各方力量,因地制宜打造各類群治共治平台機制,形成“有事一起商、商定一起干、干完一起評”的自治局面,凝聚好基層治理最廣大的力量。

(三)要響應新要求,以新工作機制破解黨建“空對空”問題。城鄉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導致社會異質性不斷增強,人群多元化、需求多樣化、社會多維化促使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日益多樣,基層治理效能的提升不僅需要資源,更需要一支“有信念、有組織”的黨員先鋒力量來實現資源的精准投送。“把支部建進小區”就是要建立跨維度聯動的新機制,推動“條條圍著塊塊轉、上級圍著基層轉、干部圍著群眾轉”,在黨建“調度”下為居民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務。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