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淄川區西河鎮黨委
2024年08月06日10:4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西河鎮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東南部,總面積130.6平方公裡,轄62個村、1個社區,人口4.98萬人。近年來,該鎮聚焦破解人口少、增收難、班子弱等現實問題,以優化資源配置、抱團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為目標,通過黨建引領,推動聯村共建、抱團發展,探索實踐了“黨建一體化、產業規模化、治理多元化”的鄉村振興路徑,構建形成了以組織振興引領產業發展,以產業振興促進村庄連片共建,以連片共建促進融合治理的良好格局。
一、背景動因
隨著經濟社會特別是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傳統山區鎮面臨諸多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村小村散村弱。越來越多的資金、資源、勞動力向城區集中,企業搬遷、人員流失等情形愈發嚴重,存在著大量的村庄規模小、人口數量少、分布散漫、集體經濟增收困難的問題。二是農村人才匱乏。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大量的年輕人進城務工、經商創業,而農村大學生畢業后往往選擇留在大城市,返鄉意願不強,導致全鎮黨員干部的年齡老化、思想僵化傾向明顯。三是黨組織建設不足。受位置偏遠、人才不足、經濟薄弱等多方面因素影響,部分基層黨組織暴露出組織建設不足、服務能力弱化、黨員管理不嚴等問題。圍繞統籌解決上述問題,西河鎮科學謀劃、因村制宜、分類施策,科學組建17個聯合黨委,聚力將農村布局聯優、規模聯大、實力聯強、班子聯好。通過聯合多個村庄形成區域性的黨組織,整合資源、凝聚力量,既強化了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也推動了農村地區的整體發展,同時加強了對基層黨員的管理和教育,基層黨建工作水平取得全面提升。
二、做法成效
(一)黨建“一體化”,凝聚組織合力
自上而下加強黨的領導,充分挖掘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優勢、組織功能和組織力量,推動基層黨建由“分散運行”向“融合共進”轉變,釋放強勁的發展動能。
一是明確聯建類型。西河鎮以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產業相連、資源相融為基礎,因村制宜、分類施策,大致可分為3種聯建類型,包括自然融合型9個、幫促帶動型3個、產業帶動型5個。自然融合型,以槐峪聯合黨委為例,3個村彼此相連,歷史淵源悠久,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相近,通過成立聯合黨委促進3個村相互融合,實現資源整合,著力解決發展資源要素整合配置利用不到位、集體經濟薄弱且缺乏穩定性等問題。幫促帶動型,以坡地聯合黨委為例,其中西坡地村基礎較為雄厚,人口多、面積大、收入高、村兩委團結,在3個村中有較大影響力,通過組成聯合黨委,可以發揮西坡地村“龍頭村”的幫促帶動作用,破解其余2個村發展后勁小、班子軟弱渙散、“頭雁”能力弱、村干部后繼乏人、信訪穩定矛盾突出等問題。產業帶動型,以鳳凰山聯合黨委為例,依托鳳凰山田園綜合體項目,將涉及的7個村和1個合作社組成聯合黨委,避免了村上“單打獨斗”的局面,為項目推進搭建了一個高效的商事、議事平台,著力破解相關村“單打一”形不成規模、發展同質化存在相互競爭、政策資源資本難以集中、項目建設或產業發展做大做強受限等問題。
二是健全組織體系。建立片區及聯合黨委分工挂包制度。根據現實和長遠發展需要,將西河鎮63個村居由9個片調整為6個片,設立包片領導,配齊配強專兼職工作力量和包村干部,在鎮黨委領導指導下大事共議、實事共辦、要事共決、急事共商、難事共解。同時,按照地域相鄰、人文相近、優勢互補、共謀發展原則,17個聯合黨委分別設書記、副書記以及委員若干,明確責任分工,發揮各自作用,集中推進支部聯建、環境聯治、產業聯興,實現聯建村抱團發展、資源效益最大化。
三是完善體制機制。明確聯合黨委屬於服務型、功能型黨組織,不是一個管理層級,應在保持村級現有運行體制機制不變的前提下,強化作用發揮,推動實現“聯村又聯心”。堅持“三不變、三獨立、三集中”,即聯建村行政區域不變、村民自治主體不變、集體資產產權不變,財務管理獨立建賬、獨立核算、獨立收支,工作集中謀劃、集中決策、集中落實。聯村黨組織採取“龍頭村”集中辦公與聯建村駐點辦公相結合,實現陣地聯用、辦公聯署。
四是激發組織活力。堅持以組織振興推動抱團發展,聯合黨組織的黨內組織生活統籌謀劃、共同開展,並建立“兩委”班子聯培、后備干部聯育、農村黨員聯管機制,著力破解“等靠拖要”、“育苗丟位”、宗族干擾等問題。結合基層黨支部“評星定級、晉位升級”活動,通過“黨員大會聯開”“主題黨日聯過”等方式,推動聯建村黨支部優勢互補、強弱搭配,共同提升聯建村黨支部建設水平。常態化開展“擂台比武”活動,組織各村輪流晒成績、展風採、樹標杆,增強黨員干部比學趕超、干事創業的激情與動力。涉及跨聯建村庄的產業項目布局建設、園區規劃發展、土地流轉或征用、農業綜合開發、鄉村旅游開發等重大事項,充分發揮聯村黨組織的領導統籌和指導把關功能,通過共同實施“四議兩公開”確保順利推進落實。
(二)產業“規模化”,凝聚發展合力
注重把推動產業發展作為實施“聯村黨建”的重要支撐,立足各村在產業發展中的技術、人才、土地、項目、資金等不同優勢,一體謀劃、聯動布局,策劃生成一批優質產業項目,推動鄉村振興多點開花、齊頭並進,努力打造“產業興”帶動“百業旺”、“萬眾富”良好局面。
一是品牌興農夯實產業基礎。深入挖掘區域優勢特色農副產品資源,推動實施輪耕間作、良種選育、規模化種植,積極組織種植園區、農業大戶申報“三品一標”、“綠色認証”,聯合淄博商廈開展硅肥播撒實驗,與省農科院強化鮮食玉米良種選育合作,以土地整理、高標農田等工程不斷培植富硒地力,常態化落實農殘檢測、病害防治,探索“間作輪種”地力保護,不斷提升農產品品質,讓好上加好,優中更優,形成了20余種農產品“接續面市、有序迭代”的發展矩陣,夯實了特色農副產業發展基礎。10余個農產品獲評“三品一標”,7個產品被評為綠色食品,與省農科院聯合試種的70畝鮮食玉米首發成功,創造產值35萬余元。品牌農產品帶動培育農業主體26家,2個村獲評省級鄉土名品村。
二是龍頭引領加力產業攻堅。一方面,發揮“能人效應”,人才振興力量源源不斷匯聚於此。另一方面,全面強化龍頭培育,撬動社會資本,攻堅產業配套。
三是聯農富農反哺產業騰飛。深化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馬家庄村以200畝新整理土地、凱豐實業出資1200萬元、馬家庄及周邊村637戶農戶以800余畝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抱團發展特色農業,破解了產業發展土地、人力、資金瓶頸,同時村集體實現年分紅16萬元,農戶實現年均土地分紅1000余元,帶動村民就業260人,人均勞務收入3000元,構建了多方利益聯結機制,找到了產業發展與群眾增收的“雙贏平衡點”。
四是黨建賦能激發振興活力。以鳳凰山聯合黨委為例,明確以全力推動鳳凰山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建設、提高村民和集體收入為聯村中心工作任務,制定3年工作計劃和年度工作目標,區、鎮分別成立工作專班,現場辦公30余次,有力保障鳳凰山田園綜合體等重點項目落實投產,爭取到農業綜合開發等政策3項、水土保持等項目3個,協調解決鄉村振興用地126畝,爭取到上級支持資金3000余萬。“跨村共商、協同推進”,共同打造優勢互補、融合發展,資源向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傾斜的振興機制。
(三)治理“多元化”,凝聚服務合力
按照“黨建引領、網格協同、村民參與”的總體思路,以系統化、全域化思維,突出實效改進鄉村治理,有效破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將“善治理”作為發展的重要保障,全力強化基層黨建,推動融合發展,努力實現民主決策更科學、鄉風文明更進步、活力能級再提升。
一是精准提升基礎設施水平。盯緊影響民生、制約發展的基礎設施短板,多措並舉推進提升,籌集混凝土進行1.8萬平米村內道路提升,打通斷頭路,提升背街小巷通行能力,高質量推進高速路沿線“三改”工程實施,對幸博路、太西路路面進行修補罩面,區域路網更加通達﹔全力保障群眾飲水安全,投資實施村飲水聯網改造﹔建成運行1處中心衛生院,方便10余村3000余戶群眾就醫。
二是常態長效抓實人居環境整治。以示范街區創建工作為抓手,推動實施人居環境問題“一月一整改”,以繡花功夫,逐一消除三大堆“死角盲區”,實施裸露土地“綠化”、背街小巷“硬化”、主干道“硬化”、牆體“美化”等“五化工程”,累計綠化裸露土地4000平米,硬化裸露土地1800平米,整理閑置柴園4000平方,整理殘垣斷壁600平方,壘堰30平米,改造黑臭水體1處。組織聯建村到省內的沂源、臨沂、濟寧等地觀摩學習,吸收借鑒好經驗、好做法,對標看齊、因地制宜,努力打造與自身實際相符的鄉村振興樣板。
三是打造共治共建共享的村民自治模式。以鄉風文明為“魂”,以村規民約為“骨”,大力倡導新時代美德新風,抓實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常態化開展“上門問事、下沉議事、一線辦事”,深化“一網三聯”,廣泛發動黨員群眾,全力做大共謀發展“公約數”。近年來大力推動開展志願活動,化解積案矛盾,辦理群眾訴求,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南坪村被評為山東省理論宣教基地,被山東省委宣傳部納入“大愛山川·淄水流韻”齊長城文明實踐展示帶。
四是特色活動激發鄉村活力能級再提升。以“游學西河、康養聖地”農文旅品牌建設為契機,組織中國齊艾文化節、農民豐收節、西河美食節、漢服旗袍攝影文化節、鄉村馬拉鬆等特色活動50余場,推出《寶泉蜜薯》等60余個原創視頻,開展直播助農活動5場,被中央電視台等媒體報道,獲全網千萬人次關注,吸引5萬余人前來參觀研學,帶動周邊村民俗活動、直播經濟、小雜糧產銷、個體經濟等發展。
三、經驗探討
1.實施聯村黨建抱團發展,就要在整合資源、加強統籌上聚焦聚力。實踐証明,隻有整合資源、集中力量,才能實現產業快速發展。作為山區鎮,實現各類資源合理利用、發揮最大價值,則必須強化對各類資源的整合能力,從全局角度考慮各類資源優勢短板,盡最大能力發揮長處規避短板,實現各類資源的有機協同利用。比如,聯動各村成立志願服務隊、規模化流轉轄村土地、完善產業上下游產業鏈、組織區域村庄和企業結對共建等,都需要聯合黨委牽頭抓總、協調各方,隻有這樣,才能使聯建各方“握指成拳”,形成合力,推動聯建工作走深走實。
2.實施聯村黨建抱團發展,就要在因勢利導、夯實基礎上聚焦聚力。通過聯村黨建工作打破村的界限,推動“新村人共辦新村事”,進一步開闊村民的視野,將群眾關注點從本村本土“陳芝麻爛谷子”的“愛恨情仇”轉移到項目建設、產業發展上面,將共富奔康變為群眾“茶余飯后”談論關注的焦點,從而有效凝聚發展合力,釋放發展活力,也逐步將村風民風向更為健康更為積極的方向開始引導,進一步增強鄉村振興的文明建設基礎。
3.實施聯村黨建抱團發展,就要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上聚焦聚力。按照“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模式,採取以會代訓、集中輔導、經驗交流、外出考察等形式,重點在村黨組織書記思想解放、觀念轉變等方面下功夫,不斷加強對村干部及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分批次帶領村黨組織書記到外地參觀學習特色種植、黨支部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制合作社、開辦門店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借他山之石,達到思想解放、明確思路、更新觀念的借鑒效果。
4.實施聯村黨建抱團發展,就要在完善體系、優化供給上聚焦聚力。結合開展聯村黨建工作,不斷發展壯大村合作經濟組織,積極搭建為農服務平台,創新經營服務方式,加快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化“黨建+合作社”發展模式,整合土地資源,推行托管服務,把加強產前、產中、產后等細節管理,作為合作社收益保障的基礎性工作,對生產過程中的灌溉、防治、收割等環節實行“統管”和農產品“統銷”,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業生產現代化提質增速,帶動村集體及農民群眾增收致富。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