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沛
2024年08月06日07: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大家團結起來,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讓我們的生產工藝走向世界前沿。”
一條生產線,如何實現自動換型,快速生產出更多不同型號的柴油發動機?最近,山東濰柴集團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師王樹軍正為這個問題忙前忙后。原來,濰柴集團正推進智能化改造,14個項目中,他的團隊一口氣承接了7個。“黨員就是要打頭陣、挑重擔。”王樹軍說,“改造完成后,不僅能提高生產線的柔性化生產力,還能充分保証加工質量和產品一致性。為此多花些心血,值!”
王樹軍從小生活在廠區,耳濡目染,對機械維修產生了濃厚興趣。1993年,他從濰柴技校畢業進廠,開始維修老式機床。興趣與工作“同頻”,王樹軍投入更多精力研究機械,技術越來越好。大家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都知道“找王師傅試試”。
前些年,廠裡一台進口的柔性數控加工台出現故障。如果交給廠家維修,就得把2噸多重的設備部件運到生產國,來回至少3個月,會造成很大損失。
時間不等人,王樹軍主動請纓:“我來!”
沒有先例可循,沒有說明書指導,他隻能通過拆卸零件,一邊研究機器構造和運行原理,一邊制定維修方案。每拆一個零件,王樹軍都做好標記並拍照,研究明白了再繼續拆。“這些內部零部件沒有任何備件,拆壞了,機器就廢了。”熬了7天7夜,故障被成功排除。
維修的機器多了,王樹軍開始思考:能不能變被動為主動,做到“治未病”?他開始鑽研設備管理的預防性維修,閑下來就琢磨高端設備,逐台制定預防性方案。隨著制造業數智融合不斷深入,他還持續開展裝備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工作,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機械傳動微調感觸法”“垂直投影逆向復原法”“多機型挺柱自動裝配單元”……王樹軍主動接下一個個“燙手山芋”,發明了一項項絕活妙招。成績亮眼的王樹軍本有機會走上管理崗,但他拒絕了:“咱就靠手藝吃飯,一輩子干好一件事,足矣。”
每次大修,王樹軍都會認真總結、詳細記錄。一次,他花了21天維修龍門五軸加工中心,寫下30多頁的案例總結,每個維修步驟都有詳實的說明。為啥要做好總結?王樹軍說,既為研究,也為傳承,“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大家團結起來,共同努力,就一定能讓我們的生產工藝走向世界前沿。”
一身絕活兒,十幾萬字筆記,王樹軍全傳給了徒弟們。徒弟管培偉說:“王師傅總是心無旁騖研究設備,這股鑽勁兒讓我們非常佩服,也激勵著我們年輕人腳踏實地、更加努力。”
多年來,王樹軍帶領團隊先后實施重大工人革新項目260多項,累計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6800多萬元。
眼下,柔性生產線改造正緊鑼密鼓進行,工期壓縮了兩個月,改造壓力倍增,僅7個項目所需的外購件和自制件種類就有近1000種,且項目推進不能影響生產線正常生產。難度不小,可王樹軍心裡有底:“現在,改造設備對我們來說已經不是難事,大部分維修人員都具備了自己設計、制造、調試的能力。”
當前,在濰柴一號工廠總裝車間,每90秒就有一台柴油發動機下線。王樹軍說:“我國生產制造柴油發動機的能力水平已經全球領先。我們必須精益求精,為中國制造貢獻自己的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6日 1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