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江蘇無錫市惠山區前洲街道:支部“鄰”距離 多維“新”發力 探索小區黨建引領城市治理新模式

無錫市惠山區前洲街道黨工委

2024年08月05日15:3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前洲街道黨工委立足轄區小區老舊、居民凝聚力不強、基礎設施配套落后的實際,堅持黨建引領深耕治理最小單元,在轄區內城市小區全面建立小區功能型黨支部,著重從制度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上發力,調動各方力量有序參與小區治理,全面構建“支部‘鄰’距離,服務有溫度”城市社區治理新格局,推動“陌鄰”變“睦鄰”。

一、背景起因

前洲街道新洲家園為前洲街道首個安置房小區,小區分五期建設,建筑面積36.6萬平方米,東至暮塘橋村、南至新洲路、西至塘黃路、北至滬蓉高速,小區有樓棟179幢,現有安置房入住居民2846套,常住人口8千左右。近年來,轄區居民對生活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原有一些單位退休黨員、職工關系向社區移交,流動人口頻繁變化,各種力量共同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不高,小區治理和服務的任務日趨繁忙復雜,原有的管理服務機制已不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的變化。為進一步改進新洲家園小區運行方式方法,加強黨組織統領物業公司、小區業主等共同參與小區治理,推動小區資源共建共享,切實提升小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前洲街道黨工委對照《關於實踐“雙百”計劃推進惠山區城鄉小區黨建工作的行動方案》標准要求,緊緊圍繞小區功能型黨支部為抓手,持續深化“一體化”整合服務力量,強化“紅色引領、民生服務、頑症難點”三大主線等,不斷加大對新洲社區新洲家園小區的提質改造,全力打造安全小區、文明家園。

二、主要做法

(一)以“大黨委”為方向引領,筑牢小區治理基礎

一是織密組織體系夯“堡壘”。構建“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總支—小區黨支部—黨員中心戶”一貫到底的四級組織架構,成立新洲家園功能型黨支部,將社區48名黨員代表按照小區區域進行合理劃分,推動黨組織向小區、樓棟前移,利用“三位一體”閉環處理方式,廣泛凝聚小區物業、物管委等多方力量參與小區治理,變三方“單打獨斗”為“握指成拳”,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二是配強骨干力量強“根基”。將政治素質好、組織能力強、熱心公益事業、願為居民服務作為選用標准,選優配強小區功能型黨支部班子成員﹔以社區“兩委”干部為主,街道企事業單位干部、離退休黨員、網格員等其他類型黨員為輔,擇優推選小區黨組織書記,積極從樓棟長、黨員社工中培育發掘人才,建立后備隊伍數據庫,注重小區黨支部書記后備隊伍建設﹔吸納小區教師、醫生、律師等專業人才成立志願隊伍,共同參與小區治理服務。三是壓實工作責任固“支撐”。針對新洲家園居民成分復雜、居民矛盾多的問題,小區黨支部緊緊圍繞“紅色引領、民生服務、頑症難點”三大主線,健全完善“1+6+X”聯席會議制度,以黨支部引領居委會、物管會、物業、公安、城管、駐村律師6方參與,整合青城快樂志願團和新洲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家社會組織,對居民“急難愁盼”問題進行協商和回應處置,形成工作閉環。

(二)以“聯共享”為系統思維,形成聚集釋放效應

一是深化聯盟內涵。整合社區黨建資源,進一步加強小區黨支部與駐區單位橫向聯系,成立“紅鏈議事”黨建聯盟,向新洲家園小區功能型黨支部融入師政資源、服務資源、拆遷村資源及社會組織四方資源,推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為居民提供精准化、靶向式服務,構建起跨區域小區黨建聯動新格局。二是搭建服務平台。加強活動陣地,高標准建設1500余平方米新洲家園黨群服務驛站,為社區開展黨建活動、業務培訓、服務民生提供保障﹔設置“紅心向黨”心願牆、“我想跟黨講”信箱,成立“有事好商量”議事工作室、紅色加油站、民情預診室等,進一步暢通溝通渠道。扎實開展“三報到三服務”工作,優化教育、醫療、出行、養老等公共服務供給,推動街道機關在職黨員到小區亮身份、領崗位,亮明黨員身份,喚醒黨員先鋒意識、服務意識。三是推動文明共建。挂鉤結對惠山區文體局,助推社區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進一步結合黨建、體育、藝術、文化等,組建愛心商圈、開辦四點半課堂、興辦文體活動等,引進青城快樂志願團、惠山區五彩公益等社會組織,定期開展群眾喜聞樂見、便於參與的文體聯誼活動,鼓勵和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到體育健身運動中,營造崇尚健康、追求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良好氛圍。

(三)以“微自治”為實踐載體,形成社會共治合力

一是構建“微機制”。堅持以維護居民利益為導向,積極推行“四位一體”管理模式,制定“一核多元”居民微自治機制。建立議事人才庫,擴大微自治智囊團的規模和能力。二是設立“微主體”。推動老年活動室改造,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就近方便群眾活動、解決鄰裡糾紛﹔組建“舒心調解”、“鄰裡互助”、“安心守護”3支居民自治團隊,不斷破解社區治理難題。三是組建“微單元”。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織密“精網微格”,社區黨員、在職黨員、志願者全部納入網格,發揮“前哨”和“探頭”作用,緊盯重點問題、關注重點對象,經常性開展巡查走訪,全面消除管理盲區,提高社區治理精度,夯實社會治理根基。依靠駐區單位的職能優勢,重點開展“三合一、多合一”場所和群租房專項整治、“零酒駕百日行動”,破解治理難題。

(四)以“強保障”為抓手,形成社會治理力量

一是共駐共建機制。簽訂共駐共建協議書,構建條塊聯動、組織聯建、黨員聯管、活動聯搞、資源聯用、服務聯做的社區“大黨建”工作新機制。二是民主議事制度。每季度專題研究和部署城市安全、環境整治、志願服務、物業管理、老小區治理等工作,推動社區重點工作的開展。三是民情議員制度。組建社區民情議員隊伍,收集居民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並及時上報社區黨總支。四是民情處置機制。社區黨總支根據民情議員上報的小微事務,根據所屬事項的類型、內容,分別召開居民自治理事會、黨總支專題會議,研究制訂小微事務實施方案,並聽取居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后實施。五是工作考評機制。制訂個性化目標考核,年終組織黨員代表、居民代表、網格員進行年度綜合考評,作為年度評優評先、兌現獎懲的主要依據。

三、工作成效

(一)共駐共建共治理,凝心聚力促合力。依托“大黨建”組織架構,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黨建連接資源、以資源匯聚服務、以服務激發活動力,實現區域黨建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強化“紅鏈議事”黨建聯盟,建成了1個紅鏈議事室、1個睦鄰會客廳、1個居民說事點、1個居民議事連廊以及13個紅鏈議事點,實現“紅鏈議事”從社區到網格再到小區的全覆蓋,基本實現了把黨的服務觸延伸到小區、延伸到每家每戶。推動街道在職黨員進社區,組建了10支志願者隊伍,以“居民點單、社區定單、黨員領單”的模式開展菜單式服務,累計為居民群眾服務2000人次。加強與機關支部的聯動,加強和派出所、城管中隊等溝通合作,全面推進違章搭建、城市管理、群租房等專項整治,累計拆除防盜窗1400平米、違章搭建680平米,清理垃圾90車,群租房整治全部變綠。

(二)“三微一體”賦活力,凝心聚力增幸福。以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堅持“議題來源居民化、居民議題公共化、公共議題項目化”的工作原則,由小區功能型黨支部牽頭,擔任設計師﹔以居民骨干為核心,擔當繪畫師﹔以社區居民為主力,擔當雕刻師,形成黨建引領、多方參與、居民自治的新模式,居民群眾的參與度明顯提升。通過微自治模式,解決了一批居民群眾急難愁盼的事項,完成多個老舊小區“瓶改氣”,老農貿市場安裝60隻路燈溫暖回家路,新洲家園四期新增150個地面停車位,新洲家園一期換新顏升級改造暖民心,社區老年活動室出新改造完工。

(三)五項機制強保障,凝心聚力促和諧。依托“紅鏈議事”,建立起“居民的事居民辦”的社區治理新模式,定期召開居民議事會收集居民意見訴求、統籌小區日常事務,督導物業公司履行服務職責等,打破組織區域壁壘,開展各類議事活動56次,解決各類問題124件,重點解決了新洲家園58幢電梯加裝協商、新洲家園二期樓道出新改造以及街區老舊小區改造中遇到各類矛盾糾紛,讓越來越多的居民從冷眼旁觀變為主動參與社區治理,從冷漠“陌鄰”變溫暖“睦鄰”,實現小區自治新高度。建立以退休黨員為主體的系列“睦鄰幫幫團”,主動參與社區居民矛盾調解、思想教育、結對幫困等工作,真正做到老黨員不忘初心,在社區治理中發揮骨干作用﹔依托紅歌隊、錫劇隊、廣場舞隊、太極拳隊、老年氣排球等文體隊伍,拉近居民間的距離,豐富社區文娛活動﹔加強和第三方社會組織合作,舉辦“德藝雙馨澤新洲”和校外輔導站活動,深受居民群眾歡迎。

四、經驗啟示

1、強化組織賦能,聚焦“治理單元”促延伸。社會治理是基層黨組織的重要職能,基層社會治理是社會治理工作的重心所在,必須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和主導作用,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就是要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等轉化為社會治理的優勢﹔結合小區黨建工作,做好服務重心下沉的“紐帶”,有機聯結各單位、各行業及各領域黨組織,引導區域各類黨組織突破“條塊壁壘”,推動“單兵作戰”向“協同善治”轉變,破解單位各行其是、社會組織鬆散無力、服務資源相互閉塞難題。

2、優化干部素質,聚焦“力量下沉”促融合。實現高效治理能力,關鍵在人。社區作為城市最基礎的單元和細胞,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隻有建立和健全一支高素質隊伍才能更好適應發展需要。基層黨組織要劃好選拔“硬杠杠”,堅持好中選優,積極優化小區黨支部服務隊伍,吸納發展優秀黨員、重點培養后備干部、發揮大學生志願者、社區工作者作用,構建精准化服務隊伍,為近鄰黨建工作推進添動力、添活力。

3、引領居民自治,聚焦“關鍵小事”促服務。人民群眾是社會治理的力量源泉,要持續推動居民由被治理者向治理者轉變,積極動員群眾參與是推動城市基層治理的基礎,真正發揮自治的“主人翁”作用。社區治理任務繁重、矛盾復雜,要善於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增強黨組織“磁性”,帶動共駐共建單位、物管會、物業、居民自治組織,和“三報到”黨員、志願者、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等社會力量加入到基層治理當中,通過深入協作,雙向服務,使社區管理由“獨角戲”變為“大合唱”,進一步增強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向心力。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