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江蘇常州市武進區:學習踐行“千萬工程” 打造強村富民的“武進樣板”

中共常州市武進區委組織部

2024年08月02日17:0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介紹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自古農耕發達,農業資源豐富,農村環境優美,農民相對富裕,素有“魚米之鄉”美譽。近年來,常州市武進區認真貫徹中央、省委決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堅持黨建引領強村富民,切實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積極學習踐行“千萬工程”先進經驗,扎實推進黨建引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雙百”攻堅行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集體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

二、主要做法

(一)強化黨建引領,點燃鄉村振興“紅引擎”

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切實把黨建優勢轉化為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勝勢。

一是建立高效運行組織領導機制。持續鞏固拓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成果,建立健全“第一議題”“四下基層”等制度,區黨政班子領導定期赴鄉村振興重點村進行專題調研,了解村集體經濟增收現況,協調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制定《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辦法》,建立區領導鄉村振興聯系點,開展全面指導,深入調查研究,推動鄉村振興各項重點工作任務落地落實。

二是創新比學趕超工作推進機制。大力實施黨建引領村級集體“雙百”攻堅行動,全面消除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低於100萬元的村,新增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500萬元的村。堅持“抓兩頭帶中間”,組織、農業農村部門逐村研判分析,制定年度“雙百”攻堅行動計劃,實施“一村一策”“一村一冊”,指導確定村級增收項目,確保經濟實力偏弱的村至少形成1個穩定的致富增收項目、經濟實力較強的村至少形成1個起引領作用的特色產業。用好用活黨建引領集體經濟的“增收八法”,制定設置“強村富民”指數,定期開展“項目調度會”“書記擂台賽”,深化與機關部門、國有公司、高校院所對接聯動,幫助帶動富民增收。

三是構建覆蓋全鏈服務保障機制。注重“賦能”和“減負”並舉,制定出台《關於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加快推動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打好強村公司、片區組團、飛地抱團“組合拳”,蠡民富公司、雪洲軌道交通產業園、虹溪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多個強村項目有序推進。研究出台《推進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扶持辦法》,每年拿出5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支持和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實施“紅武共進 雙爭雙強”三年行動計劃,研究制定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領導協調機制工作規則,健全基層權責清單,開展“牌子亂象”整治回頭看,著力破解基層“小馬拉大車”問題,為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等提供堅強保障和有力支撐。

(二)堅持精准發力,走出鄉村振興“致富路”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重中之重,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環境留得住人。

一是規劃為先,在優化產業布局中促融合。堅持把發揮資源資產經濟效益作為工作重點,做足做活“土”“特”“產”三篇文章。立足武進“一優兩特兩生態”產業發展格局,加速推動南部果品產業、中部漁業產業、西部花木產業融合發展。與江蘇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圍繞“設計賦能鄉村振興 同心共筑特色田園”進行聯建共建,助力鄉村振興﹔環太湖湖灣風光線入選交通運輸部“十大最美農村路”﹔鄉村“春賞油菜,夏聽麥浪,秋聞稻香,冬蓄麥苗”的農耕文化新畫卷被媒體報道。

二是項目為王,在推動經濟建設中挑大梁。實施村集體經濟發展“345”強鏈工程,儲備年收入300萬元、400萬元、500萬元的后備村,打造振興矩陣。以項目為抓手加速產業能級提升,大力實施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三年攻堅”行動,進一步加大項目招引、豐富項目儲備、提升項目質效,加速做大做強優勢主導產業,做優做精鄉村特色產業,今年確定省級以上重大項目15個,總投資達18億元。

三是改革為要,在拓寬發展路徑中勇探索。出台《武進區數字鄉村建設項目指南》等系列扶持政策,全面推進農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獲評江蘇省第二批數字鄉村試點地區。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成功申報2024年中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項目。積極探索強村公司、飛地抱團等發展模式,著力共同打造“漁光互補”項目,利用“光伏發電+漁業養殖”模式,形成“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科學發展、綜合利用”的漁光一體模式,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豐收。

(三)抓牢隊伍建設,打造鄉村振興“生力軍”

筑牢和穩固鄉村人才振興這個重要支撐點,全力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一是選優配強“頭雁”隊伍。制定出台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大力實施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振翅工程”,切實把政治素質好、帶富能力強、工作作風實的基層干部選出來、用起來。強化鄉村振興學院等平台載體作用發揮,用好全區首批14個頭雁書記工作室,集聚振興智慧。選派駐村“第一書記”“鄉村規劃師”“鄉村振興指導員”“博士助農團”到村工作,有序推進104個行政村的村庄規劃編制,推進花木電商富民合作聯社、沃方智慧農業等創富帶富項目。

二是培育鍛造堅強班子。完善基層干部專業化體系建設,統籌“公開招聘”“戎裝興村”“定制村干”等培養方式,吸引致富能手、返鄉大學生、退役軍人等優秀群體到村工作。著眼“后繼有人”,落實村(社區)干部隊伍“112”強鏈計劃要求,實施年輕干部“紅武共進 青藍同行”工程,動態培養100名年輕村(社區)干部,通過頭雁領學、理論促學、崗位跟學、項目踐學等“四位一體”的培養,不斷提升綜合能力本領。

三是用好用活鄉土人才。積極落實江蘇省《關於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實施意見》,重點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及新型職業農民制度改革工作,深化與南京大學未來學院、南京農業大學和省級田間實訓基地協作,建強用好“武農大學堂”“‘新農人’田間孵化學校”等平台,打造鄉土人才振興智庫,培育一批有情懷、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隊伍。每年拿出5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和培養鄉土人才,對引進的鄉土人才和獲評農業鄉土人才引育基地建設類的企業給予獎勵。

三、主要成效

(一)集體經濟穩步發展。武進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自實施黨建引領“雙百”攻堅行動以來,新增12個經營性收入超500萬元的村,全面消除經營性收入100萬元以下的村。2023年,全區村集體總收入7.2億元,同比增長4.3%﹔經營性收入6.2億元,同比增加4.5%。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46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3萬元,增幅6.8%,集體經濟運行總體態勢良好。

(二)特色產業優化提質。充分利用地域資源、閑置資源,沖破自身發展瓶頸,成功探索出多條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特色路徑。部分村依托土地資源發展生態旅游農業,通過集中流轉土地,推進“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發展方式,打造生態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已累計創成省特色田園鄉村6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21個。部分村依托技術創新發展綜合產業,通過組建電商富民合作聯社、電商創客平台,“陽湖果品”“夏溪花木”等特色農產品品牌持續增值。“陽湖水蜜桃”被評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躋身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百強榜。部分村依托黨組織領辦發展工業園區,依托村屬企業,整改建設集體工業園區,累計引進企業數百家,全年增加收入超2000萬元。

(三)深化改革成效顯著。武進區成為全省3個省級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項目之一,“三定一動”宅基地資格權長效管理制度成果在全國形成引領示范效應,水稻穩產保供生態補償機制集成改革案例在《農業經濟》刊發。拓寬集體經濟發展路徑,頒發全省首本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動產權証書,啟動以強村公司、飛地抱團為重點的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點,成立強村公司6家,培育增收發展項目12個,總投資超1.7億元,其中強村公司項目10個,項目建成后可增加年收益超1000萬元。

四、工作啟示

(一)堅持黨建引領、凝聚合力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根本保証。黨的領導是一切事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証,隻有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始終,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才會有把航向定大局的“舵手”。實踐証明,通過全面推進“紅武共進 雙爭雙強”三年計劃,扎實推進基層黨建“書記項目”,武進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同農村的特色產業優勢、市場優勢有機結合,堅持產業發展到哪裡,村黨支部就跟進到哪裡,同步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爭當服務先鋒、發展先鋒,最大限度凝聚起組織優勢、人才優勢、資源優勢,真正將基層黨組織鍛造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

(二)堅持因地制宜、挖潛賦能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支撐。加強村庄發展規劃,有利於幫助農村找准發展定位、厘清工作思路,加快補齊農村發展短板,因地制宜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踐証明,一方面要盤點家底、整合資源,搶抓發展風口和政策機遇,把“沉睡的資源”進行再梳理再盤活,努力實現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另一方面,要同步做好項目賦能和平台賦能,進一步加大項目規劃招引和建設運營力度,建好“強村公司”,做好資源整合,真正激發村級“造血”“活血”功能,讓經濟發展紅利釋放到每一個村集體、惠及到每一位村民。

(三)堅持強化保障、久久為功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長效方法。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光拼速度,還要提升持久力,才能讓村集體經濟實現“突擊戰”和“持久戰”的雙勝。實踐証明,要想讓村集體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強化機制保障和工作支撐必不可少。既要將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成效作為鄉鎮書記基層黨建述職評議、村“兩委”班子成員績效評價的重要內容,確保工作有人抓、抓落實﹔也要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領頭雁”,切實增強村“兩委”的政治領導力、發展推動力和群眾凝聚力,持續建設新型職業農民、專業人才、鄉土人才三支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為村級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