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寧縣委組織部
2024年08月02日09:4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雲南省昌寧縣為有效破解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中的基層組織力弱、群眾“等靠要”、項目資金投向不精准等問題,以村為單位編制和實施“組織力施工圖”,強化“三問三轉”“六個精准”(即,做到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實現“要我干”為“一起干”、“政府投”為“共同投”、“規模拓展”為“內涵提升”的轉變﹔做到規劃定位、項目謀劃、資金使用、措施實施、人才支持、考核評估精准)制度的實際運用,開辟了一條提升基層組織力的新路徑。切實把黨建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把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將組織凝聚力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向心力,為鄉村振興涵養活力之源、賦能提質增效。
一、背景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昌寧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與全國一道邁入小康社會,但仍屬於后發展和欠發達地區,發展依舊不平衡不充分,全縣鄉村振興工作總體流於表面化、一般化,個別問題短板較為突出。一是干部存在歇腳鬆勁的思想。對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性艱巨性認識不到位,沒有及時適應政策的變化、要求的變化、環境的變化,存在“歇一歇、等一等”的想法。二是群眾主體作用不明顯。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群眾主體意識不強、主動參與度不高,一定程度還存在“要我干”的思想,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沒有激發出來。三是要素保障發生改變。面對財政資金投向逐步調整,資金使用要求更加聚焦精准,土地等要素趨緊實際,鄉村振興投入方式仍未從過去的以政府投入為主向多元化籌措資金轉變,存在過度依賴政府投入、“給多少錢辦多少事”的情況。為有效解決以上問題,昌寧縣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謀劃提出以“三問三轉”“六個精准”全力推進鄉村振興。
二、經驗做法
(一)堅持以“三問”踐行為民宗旨
鄉村振興能不能多點開花、整體推進,關鍵在於群眾支不支持、滿不滿意,我們隻有走好群眾路線,堅持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問效於民,才能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一是問需於民。圍繞鄉村振興總要求,重點推進什麼,由群眾自己說了算。通過“院壩會”“火塘會”“黨員聯系服務群眾”等方式,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一起討論鄉村振興干什麼,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得到落實解決。二是問計於民。始終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基層黨組織帶著群眾就如何推進鄉村振興找方法、找路徑、找帶頭人,解決誰來干、怎麼干的問題,做到目標一起定、辦法大家找、事情共同干,確保措施出台、推動接地氣、心氣足,杜絕理想化、機械化、簡單化的盲目做法,一批行之有效的辦法措施相繼出台實施。三是問效於民。鄉村振興工作成效如何,群眾說了算,堅持把群眾認不認可、贊不贊成、滿不滿意作為檢驗鄉村振興工作成效的標准,形成了一批以耈街鄉挖沙村、溫泉鎮裡睦村等為代表的人居環境整治,以更戛鄉西桂村、翁堵鎮翁興村為代表的社會治理,灣甸鄉帕旭自然村蔬菜種植、珠街鄉慶美村“煙后務工”等為代表的促農增收且群眾認可度較高的鄉村振興示范點。
(二)堅持以“三轉”破解堵點難題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既要繼承脫貧攻堅經驗做法,又要轉變脫貧攻堅慣性思維、工作方式和方法路徑,分清什麼事該政府干、什麼事該農民干,政府不搞“大包大攬”“代替包辦”,厘清政府、企業、農民的邊界和責任,著力解決群眾參與度不高、投入渠道單一、建設成效不顯等問題。一是把“要我干”轉變為“一起干”。針對推進鄉村振興“干部干、群眾看”的問題。制發了《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在鄉村振興中壓實責任和發揮作用七條措施》,充分發揮“兩個作用”,以黨員干部帶頭干、領著干,引導群眾跟著干、一起干。二是把“政府投”轉變為“共同投”。針對鄉村發展“有心干事、沒錢辦事”的困難,我們發揮政府投入引導作用,採取社會捐款籌一點、企業主體投一點、投工投勞解決一點、以獎代補給一點等“多個一點”方式多渠道籌措鄉村振興建設資金。三是把“規模拓展”轉變為“內涵提升”。針對鄉村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特色特點不顯的問題,我們堅持轉變粗放型發展模式,樹立經營鄉村、經營農業理念,集中力量、集聚資源、集成要素,形成鄉村振興單點突破、以點連線、以線擴面的引領效應。
(三)堅持以“六個精准”推動全面振興
不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我們隻有樹牢和運用好精准理念、系統思維,才能找到解決“三農”問題、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措施。一是精准規劃定位。圍繞低熱河谷地區為代表的果蔬、溫熱地區為代表的茶葉、溫涼地區為代表的經濟林木三大產業帶,立足各鄉村發展現狀和優勢,精准開展鄉村振興發展規劃,科學確定主導產業,打造“一村一品”,走差異化、個性化的發展路子。二是精准項目謀劃。立足各鄉鎮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基層社會治理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圍繞規劃精准謀劃項目,通過項目的精准實施補齊短板、放大優勢。三是精准資金使用。堅持效益第一原則,不“撒胡椒面”、推動資金向產業項目、民生項目聚集,真正把資金用到“刀刃上”。四是精准措施實施。以推動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為目標,把措施精准到村、到戶、到人,特別是監測對象幫扶上,做到精准因戶施策。五是精准人才支持。精准因村選派駐村干部,實施人才“歸園”計劃,大力培養儲備鄉村發展所需的村(社區)后備干部和鄉村振興人才。六是精准考核評估。量化考核“穩定增收、集體經濟、資金效益、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民生保障、鄉村治理、黨組織作用發揮”,以考促干、以考促效。
(四)堅持以“組織力施工圖”激活內生動力
始終以群眾期盼為導向,以制度創新突破組織力提升瓶頸。一是以開好群眾會為基礎,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堅持走群眾路線,開好群眾大會問需、問計於民,有效把群眾具體需求和政府項目投向相匹配、把群眾首創精神和建設措施相融合。工作開展以來,共召開群眾會議338次、開列群眾需求清單279項、征集發展意見1028條,對應編制項目160個,實現了需求、措施、保障的協調統一。二是以編制“組織力施工圖”為重點,明確責任、激勵作為。以村為單位,在政府項目投入的基礎上,重點就黨組織主動投入、黨組織帶領群眾主動參與、黨組織引領經營主體和個體主動融入、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主動共建4個方面,編制配套的抓黨建促鄉村振興1+4“組織力施工圖”,明確責任人、時限、具體措施等內容,通過項目化、清單化、責任化、實效化抓落實,倒逼各級主動謀劃作為,構建起人人事事時時處處抓黨建促振興的濃厚氛圍。三是以高質效落實為關鍵,精准用力、強化運用。在全面推開的基礎上,每年按“一鄉一年一示范”的方式,對13個重點村進行重點審核推進,做到各類示范創建、資金投向的集中統一,實現盲目規模拓展到內涵提升的有效轉變。堅持把群眾“口碑”作為檢驗組織力的重要考量,結果充分運用到評先評優、提拔晉升和項目資金扶持之中,激勵發揮“兩個作用”。
三、工作成效
(一)政府投入更加精准。推動資金向產業和民生項目、重點示范村聚集,與群眾需求匹配,把資金用到“刀刃上”。2023年,整合銜接、滬滇等項目35個1.1億元專項用於示范創建,抓實期間督查和年度效益評估,確保精准資金使用。比如,立足田園鎮四角田村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和野生食用菌產業優勢,圍繞打造“兩山”實踐基地的目標,將滬滇協作項目、銜接資金項目向村級傾斜,建設4條野生菌生產加工線,延長了產業鏈條,著力打造鄉村旅游示范點,把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和群眾增收,目前村級野生菌年產量達400噸,產值約1500萬元,帶動菌農戶均增收2.4萬元。又如,依托漭水鎮黃家寨古茶樹資源,先后投入滬滇協作資金4216萬元實施古茶公園、黃家寨游客服務中心及茶產品展銷中心等7個茶產業項目,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園,推動古茶樹保護利用和茶旅融合同步發展。漭水鎮古樹茶年產值達1.1億元,帶動4800余名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實現年人均務工增收1萬元以上。
(二)黨組織投入更加有力。黨組織運用集體經濟再生產和補短板、主動領辦專業合作社和向外對接市場謀發展、完善制度機制促治理保運轉,全縣主動謀劃、攻堅、問效的氛圍日益濃厚。比如,今年以來,50個村(社區)運用185.6萬元集體經濟資金發展產業34個,新領辦產業類專業合作社14個,形成了甜龍竹“721”、赤鬆茸“334”等一批利益分配機制。又如,柯街鎮依托橄欖河溫泉資源,12個村共同投資,在橄欖河畔“飛地”建起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溫泉頤養中心,實現年均純收益300余萬元,每年村均增收6萬多元。
(三)黨員群眾參與更加積極。村黨組織引導黨員群眾,至少在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環境整治等方面有一件以上的任務事項,樹立鄉村振興的主角意識。比如,耈街鄉挖沙村積極探索“支部聚合力、黨員激活力、群眾發內力”發展模式,組織動員全村黨員群眾自發捐贈花卉盆景、古物器具等價值3萬余元的物件,義務投工投勞600余人次,黨群同心共同打造“幸福示范路”,建設起了美麗、宜居、和諧、幸福新挖沙。又如,大田壩鎮灣崗村以“黨組織號召、黨員帶頭、群眾出力、鄉賢捐資”的黨群共建模式,組織群眾累計投工投勞4000余人次,干群合力推動村容村貌由“臟、亂、差”蛻變成“美、亮、新”。
(四)經營主體和個體融入更加廣泛。黨組織積極引進經營主體和有能力的個體,在產業帶動、服務促動上發揮積極作用。比如,翁堵鎮依托本土龍頭企業遐邇茶品有限公司,成立專業合作社吸納350戶農戶,建立“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按高於市場2.5元/公斤的溢價標准收購鮮葉,帶動茶農戶均年增收3800元以上,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0萬元,實現企業、農戶、村集體三方共贏。又如,勐統鎮引入2個經營主體發展“雲甜1號”甜龍竹產業,帶領6000余名群眾發展種苗400畝、產筍2500噸,實現增收2500余萬元。
(五)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共建更加緊密。積極發揮共建黨組織的優勢,在人、財、物、智方面予以支持。比如,縣機關事務管理局幫助龍泉村開展“兩污”治理、引進腌制品企業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又如,雞飛鎮邑等村借助西南大學挂鉤幫扶資源,結合邑等村產業種植優勢及西南大學科研人才優勢,建立柑橘專家工作站,流轉柑橘種植土地,開展柑橘示范園建設,實現示范基地產值翻番,營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氛圍。
四、經驗啟示
昌寧縣強化“三問三轉”“六個精准”在各級黨組織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中的實際運用,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強化了基層黨員的責任意識,提升了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進而激發群眾主動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實現以高質量黨建精准有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一)強化組織建設,夯實鄉村振興源動力。農村基層黨組織是農村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是鄉村振興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推動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重大工程,許多難啃的“硬骨頭”需要黨組織示范引領,匯聚合力大力推進,帶動轄區內各類組織、個體主動融入鄉村振興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形成齊抓共管、聚力攻堅的工作格局,切實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鄉村振興有效推進上,進一步提升黨員干部群眾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以組織振興推動全縣鄉村全面振興。
(二)堅持人民至上,增強鄉村振興內生力。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前進的動力。農村各項工作的開展、各項事業的發展,隻有落實到增進農民福祉上,落實到促進農村發展上,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發展成果,才能真正得到群眾擁護和支持。昌寧縣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引領廣大黨員群眾“把要我干”轉變為“一起干”、“政府投”轉變為“共同投”、“規模拓展”轉變為“內涵提升”,在發展過程中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激發群眾有效參與,調動干事創業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增強推進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三)突出精准高效,增強鄉村振興驅動力。謀劃項目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聚焦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存在的短板進行謀劃,特別是促農增收的項目要優先謀劃、優先保障、優先實施,要堅持效益第一原則,集成資源、集中力量打造示范點,把有限的資金用好用活、用在“刀刃”上,選好載體、找准項目,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夯實鄉村振興提供基礎保障。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