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蘇州工業園區行政審批局:同心圓紅色矩陣 助力政務服務跑出增值加速度

中共蘇州工業園區行政審批局黨總支

2024年08月02日09:0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蘇州工業園區行政審批局堅持黨建引領,構筑“政務同心圓”黨建共同體,推動事項向一線下沉、資源向一線傾斜、服務向一線集聚,加快打造具有園區特色的“15分鐘政務服務圈”,為企業鬆綁、為群眾解絆、為發展助力。

一、背景

在政務服務領域,蘇州工業園區始終立足區域發展需求,以敢為人先、先行先試為理念,早在2002年就成立了國內首家實行“受審合一”制度的一站式服務中心﹔2015年成立蘇州工業園區行政審批局,率先在國內試點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不斷探索“為民服務”新路徑。近年來,隨著園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基層政務服務供給和企業群眾需求還存在一定落差,特別是針對經營主體的政務服務主要向區級大廳集中,給企業群眾辦事便利度的提升帶來了一些問題,企業群眾辦事“排隊久”“距離遠”,企業群眾遇事“咨詢難”,訴求反饋“途徑少”等問題日益突出。

為著力解決好企業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有效緩解就近服務不充分、不均衡等問題,中共蘇州工業園區行政審批局黨總支牽頭,多次深入基層調研,為有效縮短為企(民)服務半徑,將政務服務觸角向基層末梢延伸,牽頭打造“15分鐘政務服務圈”,健全基層政務服務體系,提高基層政務服務水平,持續推動資源向一線傾斜、事項向一線下沉、服務向一線集聚,實現高頻涉企政務服務事項“廠門口”“樓裡面”快辦事、好辦事,健全基層政務服務體系,提高基層政務服務水平,打造“線下四通八達、線上隨時可辦”的服務格局。

二、主要做法

(一)將最堅強的組織力量建設在審批工作第一線

1.組建共同體拓展紅色朋友圈。匯聚區級政務服務單位及四大功能區、五個街道的基層政務服務力量,積極調動樓宇商圈、產業載體、金融機構等多元化社會力量,牽頭組織成立了凝聚區級—基層—多元化社會化力量的“政務同心圓”黨建共同體。完善共同體議事規則,建立“周總結、月報告、季例會、年巡查”機制,在政府、載體、企業間搭建信息交流、政策互通、共享共建平台,結合各功能區產業布局和需求,分析企業政務服務供給缺口,謀劃推動各政務站點服務體系、綜合窗口建設,針對各站點建設運行過程中的重難點、疑難問題進行協商研討,推動審批事項、資源、服務逐步下沉先鋒站點,組織開展交流互動、志願服務、培訓講座等黨建活動,促進黨員互動交流融合,讓企業群眾享受到黨建共同體帶來的實惠。

2.行動支部下沉審批一線。堅持“企業和群眾需求在哪裡,黨旗就插在哪裡”,聚焦主責主業,以黨建引領惠企紓困,推行“融合推進、項目實戰、信息支撐、示范引領”工作法,結合審批業務實際,將“改革領航”“項目提速”“登記尖兵”“親商助企”等一批行動支部建在審批鏈上,為審批服務流程優化提供制度化依據,組織開展服務企業先鋒行、融易生活圈、企業推介會、政務服務小百科等一批常態化、有實效的專項行動,持續做優做強“審批+政務”服務,全力打造高效能、高品質、高標准的營商環境。

(二)將最優秀的黨群資源放在企業需求最前端

1.培育融易幫幫團及先鋒專員。將“店小二”精神落實到政務服務全過程最前沿,以滿足客戶需求為導向,發揮社會、市場力量,整合政府機關黨組織、國有企業黨組織與“兩新”黨組織黨群資源,抽調業務骨干組建“融易幫幫團”,安排“先鋒專員”常態化開展溝通協調、幫辦代辦、引導教辦等服務,以“幫代辦”疊加“就近辦”優勢,全面提升園區“15分鐘政務服務圈”建設“軟實力”。

2.成立“全科一窗”政務突擊隊。以更加規范高效的政務服務體驗為出發點,以審批局下沉人員為主體、產業載體服務人員為輔助,培養一支跨條線、全領域的基層“政務突擊隊”,常態化加強黨建知識、法律法規、審批實務、信息化等培訓,利用非工作時間組織干部員工積極開展讀書沙龍、學習分享會等活動,引入綜合能力和專項能力測評,幫助干部更新知識結構、提升綜合履職能力。以評先爭優、績效獎勵等形式鼓勵優秀黨員骨干入駐基層政務站點,打造一支穩定、專業的職業化基層窗口辦事員隊伍,實現基層窗口人員從“一專多能”到“全科全能”轉變,進一步拓展工作思路及綜合協調能力,進一步增強服務企業、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發展的水平。

(三)將最優質的政務服務延伸至基層治理最前哨

1.整合先鋒站點黨務政務功能。作為“大廳之外無審批”的基層延伸,按照同陣地、同隊伍、同窗口、同服務原則,積極推動基層先鋒站點“黨建+政務+N”一體化建設。科學規范大廳分區及窗口建設,合理布局場景式綜合服務窗口和智能服務區域,統籌各類黨務、政務及民生服務事項,實現一窗受理、綜合服務。發揮黨員業務骨干能動性,整合黨務和政務資源,持續梳理更新涉及社保、養老、醫療衛生、企業服務方面的資源清單和需求清單,推動黨務、政務、民生服務規范化、便利化、智能化,使政務站點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堅強陣地和服務黨員群眾的溫馨家園。

2.梳理高頻全鏈特色服務清單。通過需求調研,推動企業登記、規劃許可、施工許可、污水管網許可等高頻服務事項下沉站點,實行動態管理、按需更新。同時,根據各功能區產業特色,聯動相關部委辦局,推動重點服務、特色服務關口前移,個性化定制“坐診型、流動式”服務,如在部分點位下沉樓宇裝修一件事等特色事項,形成統一標准、各具特色的服務局面,形成受理、審批、出件、送達等服務全鏈條。

三、實際成效

一是聚焦“就近辦”,構建覆蓋區內全域的布點體系。以“園區—街道/功能區—社區/載體”三級體系織密政務服務“融易辦”網絡,持續完善園區“15分鐘政務服務圈”供給體系,形成了1個區級一站式服務中心、5個區級政務服務分中心、5個街道便民服務中心、35個便民服務站、23個融驛站和5個基層政務服務先鋒站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全區”的政務服務矩陣,共75個服務站點,覆蓋全區超七成企業與近六成居民的體系格局。截至2024年6月底,6個先鋒站和23個融驛站累計開展各類服務超13.6萬余次,更好地滿足企業群眾“觸手可及、移步可至”的政務服務需求。

二是聚焦“融合辦”,打造特色化政務服務供給模式。園區始終堅持親商親民的服務理念,結合服務場所周邊輻射客群的需求差異,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特色化政務服務,各類站點分工明確、服務內容互補。聚焦企業服務頻次高、需求多、覆蓋廣、跑腿多的業務,形成標准化事項清單﹔針對強關聯、重集成、分區域的業務,形成特色化事項清單。聚焦居民服務覆蓋廣、跑腿多的事項,形成基層政務服務標准化清單﹔針對輻射區域居民特點,形成特色化服務清單。截至目前,先鋒站可提供最多60余個政務服務事項,涉及注冊登記、項目建設、技術與知識產權貿易集成服務等多個領域,成為推進企業服務便利化發展的重要“前沿陣地”。

三是聚焦“全鏈辦”,持續推進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以業務推動為抓手深化黨建工作內涵,園區行政審批局黨支部聯合一站式服務中心、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審圖公司、測繪公司四家黨支部組建“融易幫幫團”,秉承“提前介入、主動服務、容缺預審、並聯審查、幫辦代辦”的服務宗旨,匯集頂尖政務先鋒隊伍,聚焦重大項目、重點企業,為產業項目在土地准備和挂牌階段提供聯合服務,全面助力產業項目實現 “拿地即開工”﹔聯合園區生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創新建立“政務服務體驗官”制度,首批邀請生物醫藥產業園內十五家企業組建“生物醫藥產業園先鋒站政務服務體驗官”隊伍,通過“體驗+監督”的模式讓服務對象參與到基層政務服務的日常運行和管理工作之中,擔當“監督員”、“建言者”、“啄木鳥”多重角色,通過體驗官們的建言獻策建立暢通服務溝通和反饋渠道,成立以來共開展體驗官活動20余次,收集匯整“金點子”近70條,獲得企業群眾熱烈響應,並作為自貿試驗區創新制度案例得到上級組織部門的認可與肯定。

四、探討思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打造“15分鐘政務服務圈”,是蘇州工業園區踐行這一理念的實際舉措。將政務服務送到“家門口”“企門口”,是不斷強化政務服務工作“根基”的必然之舉,是提升基層政務服務能力、健全政務服務供給體系的務實之策,也是著力解決好基層“急難愁盼”的迫切之需。

一是要堅持黨建引領、凝聚合力。基層政務服務體系的布局和有效運行離不開功能區、街道、國資載體的大力支持,要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建立健全多元參與協調機制,打破組織關系、部門職責等壁壘,推動跨部門、跨領域橫向聯動,進一步夯實基層全生命周期服務。

二是堅持以人為本、需求導向。政務服務供給體系建設始終圍繞地方經濟發展和企業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要堅持選點布局圍繞企業群眾、事項服務滿足企業群眾、服務設施貼近企業群眾,要從政府“有什麼,給什麼”向企業群眾“要什麼,給什麼”轉變。

三是堅持標准統一、能力互補。各類政務服務場所設立及配套設施建設、服務清單、窗口設置、服務標准等依照服務對象需求、服務能力要求開展標准化、規范化管理,堅持打造同類站點橫向標准統一、不同站點縱向能力互補的政務服務供給體系。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