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吉林長春市綠園區:建設三級“治理共同體” 推動發展聯域、治理聯動、服務聯心

中共長春市綠園區委組織部

2024年08月01日13: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吉林省長春市綠園區聚焦破解經濟發展、基層治理、小區服務難題,充分發揮黨組織統攬資源、協調各方作用,立足開發區(鎮)、村(社區)、物業(小區)三個層面打造三級“治理共同體”,推動開發區與毗鄰鎮發展聯域共營、城鄉結合區域村和社區聯動共治、物業企業和小區黨組織服務聯心共抓,探索推動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理念更新、架構革新、成效煥新。

一、背景起因

長春市綠園區現有2個開發區、3個鎮、24個村、72個社區,419個居民小區,常住人口居長春市主城區首位,作為工業強區、人口大區、民生老區,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三元結構性矛盾日益明顯,經濟開發區和所在鎮工作壁壘加深,城鄉結合區域治理難度劇增,老舊小區物業矛盾突出等“城市病”愈加突出。近年來,綠園區堅持頂層設計、系統思維、全局角度,統籌把握開發區與鎮、農村與社區、物業與小區三個層級特點,制發關於深化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構建“三級治理共同體”工作通知,創新實施區鎮治理共同體、村社治理共同體、物業治理共同體3個載體,有效推動資源更加聚集、發展更加活躍、治理更加精細、服務更加高效。

二、做法成效

(一)集中建設“區鎮治理共同體”,推動發展聯域共贏

聚焦開發區與鎮毗鄰地緣優勢、合署辦公優勢、產業銜接優勢,集中推動長春綠園經濟開發區與合心鎮,皓月產業園區與西新鎮建設2個“區鎮治理共同體”,明確開發區主抓經濟發展、鎮主抓社會事務,統分結合激發抓黨建促發展內在活力。一是堅持組織建設一體。實行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兼任鎮黨委第一書記,牽頭協調2個鎮、2個開發區、1個社區、12個村、43個“兩新”組織分別組建區鎮共治委,制定區鎮治理共同體公約,明確組織架構、運行機制,聯建西新黨史黨性教育基地,聯創“紅盟引航”“紅映經開”等2+N黨建品牌體系,實行“自主研學+定期督學”“導師帶學+專題教學”“觀摩促學+現場考學”“平台跟學+一線比學”八學模式,開展教育培訓活動50余場次,有效提升基層黨組織標准化、規范化水平。二是堅持產業融合一體。圍繞發展軌道交通裝備、肉牛深加工、汽車零部件配套等優勢產業,實行大事共議、實事共辦、要事共決、急事共商、難事共解,開展大走訪、大謀劃、大招商、大征收、大建設行動,推行干部聯系企業、年輕干部到企業挂職,有效助力2鎮、2區主要經濟指標位於全區前列,塑造“淨珠”葡萄、“合心”香瓜等品牌,裴家村都市田園綜合體入選全市主城區唯一鄉村網紅打卡地,跨界合作首創“西城惠民大集”,實現產業發展“接一連二帶三”。三是堅持要素保障一體。實行區域化設置組織、協同化整合資源、網格化開展治理,將成員單位按照辦公地址進行二次整合,統籌組建區鎮人才“儲備庫”,統籌公安、城管、市監、稅務、社會組織、志願者等6支隊伍進網格,建立全科服務清單,細化15類42項服務項目,組織困難救助、求學資助、就業幫助、法律援助、愛心捐助、弱勢扶助、需求協助“七助”活動,解決交通出行、物業管理等問題51件,開展法律援助9次,提供就業崗位79個,切實保障區鎮重點任務推進,難點問題破解。

(二)務實建設“村社治理共同體”,推動城鄉聯動共治

聚焦破解城鄉結合區域三元結構壁壘,以“地域相近、人文相鄰”為原則,在4個轄村街道、2個轄社區鎮謀劃建設6個“村社治理共同體”,推動城鄉一體、以城帶鄉、協同共治。一是推動組織聯建更加緊密。堅持組織共建、活動共辦、黨員共管,整合16個村、社區及所轄40余個駐區單位、“兩新”組織成立6個“村社治理共同體”聯合黨組織,由鎮街黨(工)委班子成員擔任第一書記,形成“1+6+N”聯建體系,因需商定活動主題,每月開展1次聯建活動,聯合開展組織生活、教育培訓27次。建立村社黨員台賬,設立黨員先鋒崗、責任區,統籌推動村社黨員在防汛抗災、應急處突等情境下發揮表率作用。在重要節點、重大節日,共同走訪困難黨員、群眾119人次,聯合組織慰問26名獨居空巢老人,切實解決群眾生活困難。二是推動治理聯動更加高效。注重平急結合同向發力、解決問題同步協調、環境整治同頻共振,以村社治理共同體聯合黨組織為主導,村、社區黨組織為依托,下沉執法力量、物業企業、社會組織為補充,建立治理聯抓、環境聯清等“七聯”機制,組建村社志願服務隊,在村社轄區網格實行“村社雙三長”制,引導45名村干部擔任社區網格長,針對村民“上樓”后“敲不開門、拉不出人”,樓道堆物、毀綠種菜等問題,啟動社區、村、物業聯動整治機制,從鄉土人情、制度規定雙向入手破解難題,拆除私搭亂建50余處,整治毀綠種菜2800平方米,實現從“各管一攤”到“一攤共管”。三是推動服務聯辦更加順暢。聚集搭建一站式陣地、提供全過程服務、注重睦鄰化浸潤,推動管轄范圍相鄰相近的村、社區共享黨群服務陣地,改建2個千米村社聯建治理中心、12個共享式網格黨群服務站,實現陣地前移。梳理轄區資源、居民訴求形成資源、需求、項目和責任清單,實行接訴即辦,整合銀行、醫院等資源組建創業就業指導中心,實施“失地農民創業直通車”“豐農惠民驛站”等項目,開展便民活動55場次,有力回應失地農民、失業居民急難愁盼。注重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常態開展百姓大舞台、鄰裡節活動,傳承鄉土文化,傳播城市文明。

(三)精准建設“物業治理共同體”,推動服務聯心共抓

把握物業、居民互為依靠的原生關系,在社區黨組織引領下,推動具備條件的物業小區建設31個“物業治理共同體”,破解物業服務水平低、物業與業主間“零和博弈”等諸多難題。一是共同優化服務模式。將小區黨組織作為物業治理共同體的引領軸心,優化調整設置367個小區(網格)黨支部,引導10名物業黨員員工擔任小區黨支部書記,統攬業委會、物業企業、志願服務隊等組織開展活動、日常管理、項目服務,探索實行“小區夜話”“五民協商”等居民議事機制,採取居民自治、物業聯建方式開展“幸福小區”創建行動,引導人力、物力、財力向小區聚集,推動花園林苑、武警小區等8個小區實現自治管理,創建14個市級、50個區級幸福小區,集中解決了一批居民“急難愁盼”問題,正陽街道種花苑小區作為典型小區多次接待全省各地參觀。二是共同實施服務項目。聚焦居民有需求、市場不願干、政府難兜底的服務缺項,整合行政資源、社會資源專項攻堅破題。堅持各方聯動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啟動“拆違”“還綠”“清網”“點亮”專項治理,硬件改造、軟件提升等難點任務順利推進,“點亮”專項治理做法在全市“幸福小區”創建專報刊載。堅持整合資源提升生活服務水平,採取社區、物業合作方式,實施“幸福食堂”“幸福驛站”“幸福學堂”等民生項目,依托金強物業在銀融社區建設“小暖HUI鄰”服務綜合體,在新竹社區建成佔地800平方米的全市首家中央廚房,提供醫食購樂一站式生活服務。三是共同完善服務設施。緊盯小區基礎設施舊、便民設施少、黨群活動設施缺等短板,盤活物業辦公用房、社區閑置用房、小區配建用房等資源,整合物業企業2280余萬元資金用於小區建設,建設1200平方米和興物業黨群服務中心,打造3個“社企一體化”綜合服務中心,全域建成234個小區黨群服務站,對接公共資源高標准建設香港城小區、萬盛書院小區2個兒童友好空間,嵌入式增設447個便民服務點,完善小區治理、物業辦公、居民議事、組織活動等場所,以設施完善讓物業服務可感可及、有形有效,實現有人員、有場所、有投入、有作用。

三、經驗啟示

(一)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強化統籌各方引領軸心。綠園區建設“三級治理共同體”的關鍵所在正是建強黨的組織體系,開發區與鎮、村與社區、物業與小區,六類組織特點各異、資源差異,何以破解封閉壁壘,推動融合聯動,實現“兩伙人”成為“一家人”。實踐中,綠園區堅持組織先行,採取聯合、獨立等方式建強區鎮、村社、小區三個層面黨的組織,注重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使得各方聯抓治理、服務有了“共同語言”,使得“三級治理共同體”方向不偏、作用不虛,真正讓各類組織和廣大群眾體會到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

(二)必須始終堅持以我為主,持續創新探索工作模式。強化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各地資源和基礎均不相同,綠園區作為長春市西部主城區,工業企業多、城鄉結合區域多、老舊小區多,沒有太多成功范例可以照搬,唯有結合自身特色,大膽守正創新。實踐中,綠園區將辯証思維貫穿始終,聚焦區鎮、村社、小區這三個治理工作最為繁重、最具特點的領域靶向施策,通過村社先行、區鎮統籌、小區攻堅,走出一條較有成效的治理路徑,村社治理共同體“一統三聯”做法入選全市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優秀案例。實踐証明,正是堅持不等不靠、以我為主,才使得“三級治理共同體”成為綠園區破解難題、整體提升、惠及民生的有效抓手。

(三)必須始終堅持聯動融合,構建緊密高效治理體系。建設“三級治理共同體”的過程本質上是黨建引領各方共建共治共享的過程。龐大的社會資源散落在各方,缺少一個共同的目標和載體來統籌整合,實踐中,綠園區通過充分盤點多元主體資源,採取圖表化、清單化、手冊化方式建立協作機制、完善共建清單、實施服務項目,形成“同開一扇門、統管一攤事”的格局。實踐証明,綠園區通過組織引領、機制引領、能力引領凝聚區鎮、村社、小區各自領域、各類主體資源,有效解決了“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瓶頸,實現了力量及時補位、資源精准投放。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