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湖北鬆滋市新江口街道石板坡社區:共同締造解鎖城市基層治理“幸福密碼”

中共鬆滋市委組織部 鬆滋市新江口街道石板坡社區黨委

2024年08月01日10: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情況

湖北省鬆滋市新江口街道石板坡社區位於鬆滋市中心老城區,以百年歷史老街石板坡街命名,是鬆滋老縣城的舊街巷、峭屋脊、制高點。轄區范圍東起民主路,北鄰新星路,南至上清觀街,西抵幸福路,方圓2.5平方公裡。社區主次干道5條,背街小巷13條,下轄7個居民小區,常住居民2655戶,7125人。社區黨委下設4個黨支部、201名直管黨員,7個下沉黨支部、232名下沉黨員。駐社區單位10家,小區院落32個,私營門店337家。

過去,石板坡社區因地勢高峻,可以躲避水患,20世紀50年代初,陸續有居民散居於石板坡街頂,因環境清靜清淨、視野開闊,故名幸福嶺,后來逐步形成居民小區。斗轉星移,城市變遷,歲月的塵埃淹沒了舊城的繁華,留下的隻有難言的“傷痛”,背街小巷坡陡路窄、污水漫流﹔老舊小區設施陳舊、環境臟亂﹔地災隱患牆裂路崩、山滑坡陷﹔空中管線縱橫交錯、雜亂無章﹔人口密度大、人居環境差,給城市基層治理帶來不少壓力和挑戰。

(一)基礎設施老舊,治理困境凸顯。石板坡幸福嶺居民小區位於鬆滋市中心城區海拔最高點,背向武陵,面朝鬆江。含1條主巷、8條背街小巷、3個小區院落,區域屬於散戶及樓棟混居狀態。小區居民住房多建於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建設年代久遠,設施陳舊老化,道路破損嚴重,配套設施不全,環境臟亂不堪,居民出行諸多不便。

(二)干部隊伍薄弱,治理力量不足。石板坡社區“兩委”干部6人、網格員7人,除做好社區常規工作外,還要為轄區7000多名居民做好服務,人手不足是一個現實而迫切的問題。不僅如此,由於社區工作瑣碎復雜,工資待遇不佔優勢,上升空間小,對年輕人的就業吸引力不大,離職辭職現象較多,難以留住人才,加劇了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

(三)自有資產匱乏,治理效能欠佳。石板坡社區作為典型的老舊社區,自身無任何集體資產,無任何經濟收入,且轄區多為老街老巷,三無小區佔據80%。缺乏相應的資金作為支撐,為百姓解決急難愁盼時,往往有種“有心無力”的感覺。加之,受傳統管理理念的影響,部分居民、單位把自己當成被管理的對象,主動參與意識不強,有事找政府的依賴思想不同程度存在。

探索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新路徑”,做好共同締造美好幸福生活“必答題”。面對社區力量薄弱、問題紛繁復雜的現實局面,如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破解基層治理難題,讓黨員干部與群眾距離更近,關系更親,服務更優?石板坡社區黨委堅持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抓牢群眾主體,聚合締造力量,在體制機制上大膽探索實踐,共同締造解鎖社區治理的“幸福密碼”。

二、主要做法

共同締造活動試點以來,石板坡社區黨委堅持黨建引領,堅定不移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踐行“五共”理念,在幸福嶺居民小區推進“一網聯結、四方聯席、五長聯勤、雙向聯通、全民聯動”“五聯”工作法,共同締造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著力打造“看得見的幸福”。

(一)決策共謀:“一網聯結”聚民智

石板坡社區黨委將“決策共謀”作為首要任務,聚焦居民“急難愁盼”問題,致力拓寬政府部門、社區黨委與群眾交流的通道,關切群眾想參與、能參與、樂參與的訴求,變“要我做”為“我要做”,通過坡上會、巷子會、小區會、屋場會等形式,發現群眾需求,匯集群眾智慧,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真正實現了群眾的事情群眾做主。

一是推動組織體系進居民小區。健全“街道黨工委—社區大黨委—居民小區黨支部—街巷(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黨組織體系,壯大幸福嶺“巧手媽媽”等群團組織,“樂鄉社工”等社會組織,“靜和管家”等自治組織隊伍,讓幸福嶺1208名黨員及群眾在組織中“找得到家、說得上話、做得了事”。圍繞“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將問題和治理觸角延伸到每家每戶,全面收集群眾訴求,共收集人文傳承、地質災害、排污不暢、環境臟亂、小區改造等意見建議80余條。

二是推動議事平台進居民小區。依托居民小區“幸福e站”,建立群眾議事平台,在“幸福e站”持續深入開展“周末議事”“街坊夜話”活動。推進街巷建“幸福e站”,確保“有地議事”﹔推進黨組織進“幸福e站”,確保“有人管事”。2023年,“幸福e站”組織“周末議事”“街坊夜話”“坡上會”“巷子會”“小區會”活動48次,“幸福e站”成為黨群工作的“連心橋”、矛盾糾紛的“調解室”、居民活動的“會客廳”、便民服務的“加油站”。

三是推動“民間智囊”進居民小區。社區充分吸納有能力、有威望、有公心、有時間、有熱情的“五老人員”、下沉黨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組建“共同締造顧問委員會”。全體顧問針對居民“急難愁盼”問題以及“幸福e站”議事平台的意見建議,進小區、進樓棟、進住戶,深入實地調研,在社區黨委的組織下,形成相關建議案。同時,充分發動鄉賢能人、文創達人、工匠代表等參與社區治理。通過推動“民間智囊”進居民小區,真正讓賢能所行,影響一坡、帶動一嶺。

(二)發展共建:“四方聯席”解民憂

社區黨委以“石板坡上、幸福花開”幸福嶺示范點建設為抓手,全面推動項目引、街道補、部門幫、群眾籌的“四方聯席”建設機制,全面整治幸福嶺背街小巷坡陡路窄、老舊小區房屋老化設施陳舊、地質災害導致的牆裂路崩山體滑坡等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操心事。

一是強化機制建設。社區將“坡巷共建”作為硬核,圍繞民情民生,成立由項目、街道、部門、社會群眾全面參與的建設指揮部,建立“四方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組織召開四方聯席會議,推動人力、資金等要素向“共同締造”一線聚集。

二是強化多方籌資。以多種形式、多方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形成人大代表建議案,爭取老街改造、地災治理項目資金扶持,採取“三個一點”資金籌集方式,在政府承擔大部分資金投入的基礎上,發動轄區單位、聯建單位共同出資,帶動居民出小部分資金參與共建,鼓勵居民或出力、出地、出主意。

三是強化群眾主體。為保障各項建設高質量實施,社區形成“黨委主導、項目主責、部門主動、群眾主體”的“一核多元”建設考核機制,形成以社區黨委為基礎核心,廣泛吸納駐區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居民群眾等多元主體充分參與,全過程、全方位監督施工建設。

(三)建設共管:“五長聯勤”集民力

三分建設,七分管護。社區黨委堅持以群眾為主體,建立“坡長制”“巷長制”“樓長制”“點長制”“隊長制”,全面發動居民,“五長聯勤”參與共管。

一是全面共管。通過完善管理制度、推進志願服務等,發動群眾加強對幸福嶺共建成果的管理與監督,建立“坡長制”“巷長制”“樓長制”“點長制”“隊長制”,對石板坡全坡街、8條小巷、10棟居民宿舍樓、幸福嶺13個共同締造節點,實施“五長制”長效共管。

二是全員共管。“五長”人員,由全體居民民主投票選舉,人人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幸福嶺居民小區共成立7個專業志願服務隊,由全體居民民主選舉出1個坡長、8個巷長、10個樓長、12個點長、7個隊長。

三是全程共管。對管理的坡、巷、樓、點、隊進行責任分工,明確管理職能。坡巷清潔衛生專管、小區運轉業委自管、停車場智管、植物園、幸福景園、幸福e站等公共共享空間領管、專項行動志願服務隊分管。“五長制”共管模式有效實現了建設管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無縫隙覆蓋對接,網格居民人人都是幸福家園的管理者。

(四)效果共評:“雙向聯通”聽民意

社區黨委抓實群眾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對項目建設、活動開展、自治管理等環節的評價和反饋,廣泛開展“網格獎評”“群眾議評”活動,變單一單向評價,為“雙向聯通”的評獎機制。

一是“網格獎評”樹標杆。依托“五長制”日常評分量化,細化夯實居民“共同締造”積分管理機制,全面開展“五長制”“戶評制”效果評比活動,定期開展“最美小巷”“最美小區”“最美庭院”“最美志願者”“最美主人翁”“幸福人家”等評選活動。

二是“群眾議評”強監督。試點建設項目質量及基層治理效果,最終由群眾說了算。一方面組織居民代表加強對項目建設的監督、監理和評審,另一方面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對網格各項工作的評價,定期組織問卷調查,評價網格服務各項工作,開展“最美五長”“最美管家”評選活動。

(五)成果共享:“全民聯動”惠民生

通過居民的共謀共建共管,昔日破舊老街危坡,如今已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印象年輪、艾氏木藝非遺坊、鄉愁文化長廊等,傳承古今文脈﹔地災點建起了幸福廣場﹔荒坡地建起了生態文化園和科普植物園﹔垃圾堆蝶變為幸福景園﹔老舊小區枯木逢春、煥然一新﹔幸福e站、思鬆藝術館、靜和書吧等,居民自建自管,打造成為居民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樂園。臨江而建的“幸福廊亭”,情景交織,極目鬆江舒,情滿石板坡,五彩炫網格,幸福競高歌……共同締造,關切了民需,惠澤了民生,凝聚了民心,極大地提升了幸福嶺居民的獲得感、歸屬感和幸福感。

三、工作成效

(一)讓“你和我”變“我們”。社區黨委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深入實施“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行動,決策共謀居民一塊想、發展共建居民一起干、建設共管居民一道管、效果共評居民一起評、成果共享居民一同享,坡嶺居民從觀望關注向主動參與轉變,環境整治建設的熱情高漲,群眾出資出力、投工投勞、讓地讓利,自發參與共建成果維護和管理,共同守護民生幸福。

(二)讓“小變化”見“大成效”。隨著“共同締造”工作不斷推進,社區將“居民想要的”和“社區想做的”緊密結合起來,用坡嶺的點滴變化匯聚成環境“蝶變”的磅礡力量。曾經,幸福嶺並不幸福。如今漫步幸福嶺,低頭有一路的故事,抬頭有詩意的遠方,地災點蝶變文化園,垃圾場嬗變風情園。

(三)讓“要我做”為“一起做”。共同締造,群眾不出力、不“合伙”,隻能是旁觀者而不是親歷者,就少了主人翁對待“自己事”的熱情和執著,社區把群眾參與作為最終目標,充分激發幸福嶺居民群眾共同締造的內生動力,問需於民,讓群眾做問題的發起者﹔聚力於民,讓群眾做締造的建設者﹔取信於民,讓群眾做管理的參與者﹔問效於民,讓群眾做社區的服務者﹔造福於民,讓群眾做成果的共享者,帶動群眾實實在參與到幸福生活建設中來,真正構建變“要我做”為“一起做”的和諧干群關系。

四、經驗啟示

(一)黨建引領是核心。黨組織是城市治理的“主心骨”“火車頭”。為了更好地凝聚民心、服務群眾,必須以黨建為引領,打造堅強有力的“一元核心”“堅實堡壘”,把黨的領導貫穿城市治理、共同締造活動全過程,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讓黨組織的觸角延伸到每個角落,擴大紅色陣地的輻射范圍,健全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組織體系,把每個居民都納入一個或多個社會組織中,讓每個居民都能在組織中找到位置。

(二)解決民生是重點。群眾身邊的點滴小事,是群眾最關心的,也是最容易感受到的。必須抓住居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改善群眾身邊、房前屋后人居環境的實事小事作為“共同締造”的切入點。在解決民生問題中,培育扎根小區的“本地人”,匯聚多方下沉的“身邊人”,形成各方資源匯集、群眾充分參與的有效機制,把群眾最在意的“大事小情”解決好,不斷增強群眾的物質和精神福祉。

(三)群眾參與是根本。堅持一切為了群眾、緊緊依靠群眾,尊重群眾意願,凝聚群眾共識,推動基層治理由政府主導向社會多方參與轉變,必須把群眾滿不滿意、答不答應、支不支持作為解決問題的成效標杆和工作作風的試金石,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有效調動群眾的主動性、創造性,在“共謀”時,傾聽採納群眾的想法,群眾就更願意參與進來,更加積極地參與“共建”“共管”“共評”,更好珍惜和“共享”成果。

(四)健全機制是保障。完善“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體制機制,形成完整制度,規范引導“共同締造”。探索建立社情民意收集機制、群眾議事機制,注重發揮鄉賢能人在人緣、地緣、資源方面的優勢,儲備共同締造人才庫。拓展共建途徑,豐富共建內涵,增強共建實效。完善建立認捐認建認管機制,志願服務激勵保障機制及成果共享機制,讓居民共同享有並維護社區公共環境、公共空間、公共設施,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增強群眾對社區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