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6日08:06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本報開平訊 (通訊員 芷萍)“以前,白天要忙著開會、迎檢、填表,晚上才能擠出一點時間來跟群眾聯系,很多群眾反映我們社區干部‘隻聞其聲,不見其人’。”近日,廣東省開平市大沙鎮大沙圩社區黨支部書記李翠萍說,“現在,我們每天都可以在鄉親面前露露臉、談談心,上門開展服務,及時解決矛盾糾紛,居民們滿意度大大提升,我們干得也更有勁兒了!”
圍繞基層干部反映的“和群眾見得少,跟表格打交道得多”“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等問題,近些年來,開平市堅持問題導向,大力開展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工作,堅持“輕車減負”“壯馬賦能”,通過優化組織結構、挖掘治理幫手,推動基層干部輕裝上陣、實干擔當,把基層干部從“人少事多、權小責大”的文山會海、迎檢考核中解放出來,助力“基層減負,服務加速”。
“輕車減負”,確保基層輕裝上陣。持續“瘦身健體”,優化組織結構,完善責權清單。結合本輪機構改革工作,推動基層事業單位回歸機關行政執法職能877項,其中,回歸市水利局389項,回歸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488項﹔精簡議事協調機構,精簡率達87.7%。全面梳理村級組織工作事務清單,制定《開平市村(居)民委員會工作職責事項指導目錄》,依法厘清鄉鎮(街道)和村級組織權責,明確依法履行自治職責事項、協助政府工作事項以及應取消和禁入事項“三份清單”。對工作性質相似、涵蓋內容相近、服務對象相同的工作機制進行整合,撤銷無實質性業務或已經失效的工作機制,明晰責任主體、權責邊界及小微權力清單,進一步為基層減負、鬆綁。開展“清牌行動”,讓牌子下牆、讓服務上心。針對黨群服務中心內、外部牌子數量多、規格不一、懸挂雜亂等問題,全面規范鎮村兩級組織內外部標識牌,列出鎮村辦公場所標識牌子正、負面清單,推動全市鎮村兩級近4000個“牌子”走下牆頭。定期開展“回頭看”,確保鎮村兩級服務陣地“瘦身增效”,推動摘牌減負不偏差、不走樣。推進“一次辦成”,全面規范村級組織出具証明工作。持續開展“減証便民”行動,全市累計取消社區証明事項36項,納入社區証明事項6項,細化証明的具體式樣、辦理程序和操作規范,並開展專題培訓,進一步減輕村(社區)負擔,提高綜合服務水平和質效。
“壯馬賦能”,推動基層強筋壯骨。“小馬”拉不動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人、缺力量。開平市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結合實施“百千萬工程”,通過“減上補下”等方式,加大編制資源向鄉鎮(街道)下沉的力度,探索“縣編鄉用”等方式,推動急需的專業性人才下沉。堅持黨建引領,廣泛發動社會力量,進一步挖掘基層治理好幫手,建立一支由專職網格員、兼職網格員和專業網格員組成的網格員隊伍,發揮其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和眼尖、心細、腳步勤的特點,做到有突發事件、有矛盾糾紛、有專項工作“三必到”,黨員家庭、村(居)民代表、特殊家庭、重點人員“四必訪”,人、事、地、物、情“五必清”,確保基層治理各項任務有效落實。招募志願樓長,協調解決老舊小區各類急難愁盼問題。實施“根須工程”,物色致富能手、退役軍人、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等進入村民小組長隊伍。針對村干部發展思路不夠寬、致富帶富作用發揮不明顯的問題,選派“鄉村振興專員”到經濟薄弱村,助力實施“百千萬工程”。通過吸納多方力量參與基層治理、鄉村發展,構建多元共治格局,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推進擴權賦能,吹響基層治理“集合哨”。結合機構改革工作,科學合理地將行政執法事項依法下放給鄉鎮(街道),同步下沉執法人員力量和執法資源,進一步縮減執法流程,提高執法效率。針對行政執法權歸屬市直部門的事項,配套實施“鎮街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進一步壓實市直單位責任,賦權鄉鎮(街道)基層,讓更容易發現基層治理問題的鄉鎮(街道)向上級部門“吹哨子”,上級部門“報到”響應,以基層“一根針”撬動部門千條線。
重實干重實績,釋放高質量發展“乘數效應”。“輕車減負”“壯馬賦能”后,要讓馬兒“跑起來”,才能讓基層減負的成果真正惠及群眾。開平市通過舉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亮績亮效”評比活動等,促使村級黨組織書記台上晒成績談經驗、台下找差距拼干勁。同時,落實村黨組織書記分級分檔管理,建立村干部報酬與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挂鉤機制,進一步激發頭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引導頭雁提升能力、增強本領、擔當作為,涌現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巾幗建功標兵胡桂影等一批擔當作為好頭雁。樹立實績導向,錘煉真抓實干作風,聚焦在推進“百千萬工程”、制造業當家、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等重大任務中“選馬賽馬”,切實把專業素質高、致富帶富能力強的基層干部選出來、用起來。2023年,“鄉村振興專員”所駐的經濟薄弱村中,有13個村的集體經營性收入實現了正增長,有3位“鄉村振興專員”因表現突出、工作出色得到職級晉升,實現基層減負和實干擔當“雙向奔赴”。
相關專題 |
· 黨的建設數據庫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