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淮北市烈山區委組織部
2024年07月25日16: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圍繞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積極發揮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創新實施黨建引領“一村一工坊”建設,打造“鎮黨委+村(社區)黨組織+企業+農戶”共富模式,初步實現村民增收、產業增效、集體增富的共贏局面。目前,全區已建成“一村一工坊”48家,相關經驗做法被主流媒體推介報道。
一、案例背景
淮北市烈山區轄三鎮、四個辦事處、一個經濟開發區,63個村(社區),總面積388平方公裡,人口24.9萬。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其他地區一樣,烈山區一些村庄“老齡化”“空心化”日漸突出,在適齡勞動力減少的大背景下,鄉村產業基礎薄弱、集體經濟增收乏力、留守人群就業難收入低等短板問題,依然成為鄉村振興路上亟待破除的制約“瓶頸”。
針對上述問題,烈山區在深入基層調研、外出學習考察、反復研討論証的基礎上,結合各村(社區)黨組織建設、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等實際情況,謀劃確定黨建引領“一村一工坊”創新思路,即依托閑置廢棄的村部、校舍、廠房、民宅等場所,通過新建、改建、擴建等方式打造實體“微工坊”,因地制宜、差異化建設“來料加工型”“特色種植型”“鄉土品牌型”等“五型工坊”,靈活採取自主經營、合作經營、托管經營等運營模式,傾力打造群眾家門口的發展之坊、富民之坊、強基之坊、暖心之坊,推動形成“村村有產業、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新氣象。
二、主要做法
(一)黨建引領,夯實工坊共建根基
一是高位推動建。出台《烈山區黨建引領“一村一工坊”建設實施方案》,成立“一村一工坊”領導小組,區委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組織、農水、市場等21家區直單位與7家鎮(街道)主要負責同志領銜推進,高位推動工坊建設工作。壓實區、鎮黨委責任,明確每季度1次專題研究工坊建設,協調解決用工招工、資金保障、產品銷售、政策咨詢等具體問題。二是分類施策建。新建一批,按照閑置優先、就近便利等選址標准,充分利用專項債資金、企業自籌資金等,盤活閑置村(社區)廢棄舊廠房、老學校等集體建設用地,新建鋼構或框架結構標准化工坊16個,搭建家門口的創業就業平台。擴建一批,針對古饒鎮雙河村豆腐工坊等部分工坊產品暢銷、訂單激增、發展受限的情況,通過在原址擴充建設面積、增加層高等方式,補充生產車間、操作流水線等,進一步拓展工坊發展空間。改建一批,南園村非遺手工布鞋工坊、張庄村箱包工坊等,根據發展需要,採取建筑裝修翻新、調整功能分區、優化工藝流程等辦法,對原有工坊進行改造升級,有效提升了工坊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三是坊長牽頭建。探索實行“一個工坊、一名坊長、一套班子、一個方案”的“四個一”工作機制,從鎮領導班子、包村干部、村(社區)兩委、企業黨組織中選派40余名黨員擔任“坊長”,負責牽頭協調組織、城建、財政、人社、農水等部門,推動政策、企業、資金、勞動力等統一調度,並對工坊選址、設計構造、質量把控、驗收項目等建設問題進行全程跟蹤,保障工坊建設效果。
(二)特色發展,集聚工坊共贏態勢
一是打造“來料加工型”工坊。發揮當地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按照“工坊+勞動密集型產業”思路,積極承接江浙滬及周邊地區訂單和生產加工環節,打造服裝加工、箱包制作、玩具組裝等來料加工型工坊。古饒鎮半峭社區“盛德服飾工坊”,屬於服裝加工類行業,根據訂單情況,對來料進行成衣加工,驗收合格后收取加工費用。二是打造“培訓驛站型”工坊。利用農村閑置房屋等資源打造培訓驛站工坊,設置多媒體培訓中心、精品展廳等服務場地,提供勞動技能培訓、就業信息發布、用工招工服務等。古饒鎮前嶺社區“共富電商直播工坊”,面向電商企業、農創客、返鄉創業青年等提供創業孵化、電商培訓、直播帶貨、資源對接為一體的服務。三是打造“鄉土品牌型”工坊。結合本地艾草種植、柳編加工等特色產業優勢,打造集種植、收儲、加工、包裝、銷售為一體的鄉土品牌工坊,進一步培育發展“鄉(土)字號”“農字頭”綠色品牌、特色產品。古饒鎮草廟村“艾鄉工坊”,利用本地長期種植艾草的習慣,採取“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進一步帶動80多戶村民種植艾草7000畝,自銷產品30余種,代加工產品40余種。目前,艾鄉工坊加工生產或代加工生產的艾條、艾枕等艾制品暢銷全國。四是打造“特色產業型”工坊。採取“集體+企業+農戶”形式,鼓勵村集體自主創辦企業,大力發展特色產品,科學化培育特色產業工坊。宋疃鎮和村社區成立淮北興和水果專業合作社,打造“果蔬種植坊”,引導村民發展當地“拳頭產業”精品蘋果,引入智慧農業技術架構,邀請農事專家在線指導,幫助實現作物長勢、病虫害等情況實時傳感監測,今年以來畝產平均提升13%、畝產量達4000斤。五是打造“農旅融合型”工坊。引入專業運營企業,整合具有特色資源的村庄以村集體土地入股、聯建共營、閑置資源出租等形式,發展休閑觀光、鄉村民宿、農事體驗等業態,打造托管式農旅工坊。烈山鎮榴園村整合景區閑置資產、自然資源、社會投資等要素,引入陝西沐春文化旅游有限公司開展規劃設計、招商引資、項目運營,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770余萬元,村(居)股東實現分紅70萬元,300名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發展新路。
(三)多元運營,激發工坊共興活力
一是自主運營。招引企業或扶持本地企業建立工坊,由企業自主運營管理,在運營策略、產品設計、推廣銷售等方面能夠更快響應市場需求。宋疃鎮古饒社區“漁業養殖工坊”,由企業自籌800萬建成,實行自主運營、錯峰就業,累計帶動就業30余人,向村集體繳納20%營收利潤。二是合作運營。靈活性實行土地、廠房、資金等多種合作入股運營模式,制定工坊管理、工資協商、獎補政策、紅利分配等“一村一工坊”配套管理制度,實現規范管理、高效運作。烈山鎮華家湖社區“果蔬共富工坊”,利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基地”和“土地租賃收入+務工收入+合作社造血”雙向積累模式,帶動83戶農戶以土地入股、村干部以資金入股的村集體控股模式,探索出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新路徑。三是托管運營。村集體提供所需土地、廠房等資源建成工坊后,引入第三方服務機構市場運營,鎮(街道)黨委全程跟蹤工坊訂單渠道、財務管理等,定期公開工坊營收、支出資金情況,打造低風險的“托管式”利益聯結共同體。古饒鎮探索“415”營收分配模式,即40%用於保障工坊運營服務、10%作為困難救助等公益項目、50%用於股東分紅,實現了企業、社會、村民多方共贏。
(四)綜合保障,提升工坊共進能級
一是構建綜合集成、直達快享的政策體系。各級涉農涉企部門加大政策、資金等扶持力度,累計落實中央、省、市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1400萬元。其中,古饒鎮南園村“非遺手工布鞋工坊”獲50萬元黨建扶持專項債資金建設廠房,楊庄街道“二郎廟社區淮潤食品工坊”獲省級扶持村補助50萬元、2022年區級擂台比武獎勵20萬元。二是構建精准匹配、服務到位的就業體系。統籌服務供給方、承接方、需求方等多方訴求,舉辦供需對接會,鏈接人才、技術、培訓等多方資源,全方位保障工坊運行。開設“專技課堂”,邀請企業專業技術人才為工坊農戶提供免費技能培訓60余次,惠及1500余人次。目前,“一村一工坊”帶動就業2300余人,人均收入約2600元。三是構建助農扶困、激勵創新的考核體系。按照企業用工數、帶動增收情況、促進困難群體就業數、運行管理情況進行考核激勵,把“一村一工坊”納入年度黨建引領五星“賽馬”擂台賽活動,對產業提升較為明顯的村(社區)進行表彰。2023年,對烈山鎮土型社區“潔風洗滌服務工坊”、烈山鎮蔣疃社區“地鍋雞共富工坊”、古饒鎮南園村“豆源豆制品加工工坊”分別給予30萬元、30萬元、20萬元的激勵。
三、主要成效
(一)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通過黨組織領辦、規范化管理、市場化運營,“一村一工坊”有效盤活了閑置沉睡的集體資產,同時嵌入帶動鄉村產業振興、促進創業就業等多維功能,靈活採取隨來隨干、按件計資、帶料回家、集中回收等工作方式,成功幫助低收入家庭、居家留守婦女等特殊群體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為農戶增加一份收入。目前,已帶動1000余名低保、特困供養、防返貧監測對象等5類低收入人群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
(二)激活了產業發展活力。按照“政策圍著工坊轉、工坊圍著產業轉”的思路,烈山區通過“鼓勵引導一批、指導推動一批、招引扶持一批、考評激勵一批”的“四個一批”舉措,引導有條件的村結合實際發展特色工坊、助力鄉村振興。目前全區已建成“編織工坊”“養殖工坊”“服裝工坊”“食品工坊”“果蔬工坊”等特色工坊十大類,培育形成服裝加工、工藝品制作、香油生產等項目30余個,年產值達4000余萬元,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三)促進了集體經濟增收。在推進“一村一工坊”工作中,烈山區堅持黨建引領、產業支撐、市場運作、多方共贏的原則,積極引導各村(社區)採取自主經營、合作運營、托管運營等方式,最大限度獲取保底租金、股息分紅、經營收益,22個村年平均增加集體經濟收入達20萬元以上。2023年,烈山區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同比增長27.98%,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由“輸血式”向“造血式”快速轉變。
(四)夯實了黨的執政基礎。“一村一工坊”通過“黨建引領、村企合作、農戶參與”,變“富余勞力”為“富裕動力”,有效破解了當地企業用工難、剩余勞動力收入低等問題,“產業+就業”實現村企“雙向奔赴”,“一村一工坊”已經成為發展之坊、暖心之坊、愛民之坊、固基之坊,基層黨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持續增強。古饒鎮土山社區書記朱峰說:“現在社區安排的重點工作,在我們新風工坊就業的家庭,都是第一時間響應,基層工作有了新抓手!”
四、經驗啟示
(一)必須堅持黨建引領。烈山區始終聚焦黨建引領這一核心,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同“一村一工坊”的產業優勢、市場優勢有機結合,做到產業發展到哪裡、黨組織領辦跟進到哪裡,實現了組織有作為、黨員當先鋒、集體增收益、群眾得實惠的疊加效果。實踐証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隻要牢牢把握黨建引領這個關鍵,找准各級黨組織發揮作用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就能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在推動“一村一工坊”工作中,烈山區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各村(社區)的產業、資源等特色優勢,因村施策、差異化打造“來料加工型”“培訓驛站型”“鄉土品牌型”“特色種植型”“農旅融合型”五種類型工坊,工坊之間互為補充、集聚成勢,形成了“1+1+1+1+1>5”的效果。因此,各地在探索自己的發展路徑時,也應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最大限度激活發展活力。
(三)必須堅持改革創新。改革創新是引領農村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推動“一村一工坊”工作中,烈山區創新採取了區鎮村“三級包保”、坊長負責制、招工補貼、“專技課堂”、“415”營收分配模式等舉措,為工坊建設運營提供一攬子服務,推進產銷一體化,既提升了工坊的市場競爭力和發展美譽度,又調動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助推鄉村振興的潛能。
(四)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在推動“一村一工坊”工作中,烈山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為民利民富民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工坊選址、項目謀劃時充分征求群眾意見﹔在招工就業、技能培訓上給予優先保障支持﹔在個人發展、福利待遇上最大限度讓利於民。真正讓群眾暖了心頭、嘗了甜頭、有了奔頭,從而更加堅定地擁護和支持黨組織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環。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