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晉中市太谷區委
2024年07月23日15:1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年來,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堅持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堅持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成農業農村的發展優勢,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組織帶動、黨員帶頭、群眾緊跟的“六新”發展模式,為內陸地區農業產業現代化探索出了太谷樣本。
一、背景動因
晉中市太谷區古稱“奧壤”,晉封“陽邑”,因“三山為太、九口為谷”而得名,是縱橫歐亞九千裡,晉商的發源地、聚集地。太谷地處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東部,總面積1050平方公裡,耕地35.65萬畝,有“大太原糧倉”之美稱,2019年撤縣改區,轄3鎮5鄉3個城區152個行政村19個社區,32萬人,農村黨員7132名。太谷先后獲批“晉中國家農高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等21個“國字號”招牌。
在新時代新征程,如何讓農業更強,如何讓農村更美,如何讓農民更富,是擺在區委面前緊迫的現實問題。區委深刻認識到,如果這幾個問題解決不好,太谷區就會在發展農村新質生產力、推動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的農業產業現代化的發展大形勢下落后,就會在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夯實黨在農村長期執政的基礎的新使命上落后。
正是基於以上的考慮,太谷區委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始終突出黨建引領,堅持強化黨的領導與健全組織體系充分結合,堅持統一服務與分散經營有機統一,堅持激活本地資源資產與工商資本高度融合,探索發展了以黨支部為核心,以區域資源資產稟賦為基礎,充分吸收外部資源資產,多元多層的農村六種經濟發展模式,在踐行“千萬工程”經驗中走出了發展新路徑、創出了發展新模式、探出了運行新機制。
二、做法成效
太谷農村六種經濟發展模式,是太谷農村基層黨組織團結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在實踐中的創新和創造,實現了要素優化、功能互補,是推進鄉村振興,實現產業興旺的有效路徑,也是農業農村產業走向現代化的有效嘗試。
(一)黨建聯建促三產融合,引來“新居民”
太谷區東卜村綜合運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借鑒“千萬工程”成功經驗,通過整村打包、統一規劃,走出了農旅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徑。一是樹立新理念,點燃生產力新引擎。東卜村黨支部勇於嘗試和借鑒“紅藍融合”,以黨建“紅”的先進性為引領,融合科技“藍”的新質生產力,實現“黨建共建、形成特色、抱團發展”的目標,形成以東卜村為中心的“1+3+X”(“村黨支部+非公支部”組建1個黨建聯建支部﹔工作專班、聯席會議、比學趕超3項共建機制﹔周邊村黨建聯建若干黨組織)黨建聯建新模式,點燃了新質生產力的新引擎。二是引入新模式,發展康養新業態。東卜村擁有優質的農業基礎、良好的農事環境、便利的交通條件,吸引了外來工商資本綜合開發。通過“整村入企”“引戶入企”“村企融合”模式,使產業發展實現新提升、村民收入實現新突破、鄉村面貌實現新改變。山西田園東谷文旅股份經濟合作社及40戶農戶的300畝集中連片的紅棗產業園區,注冊“東卜紅”果蔬品牌,通過合作社發展訂單農業和果園生態觀光、紅棗採摘加工銷售等,村民人均純收入由3萬元增至5萬元。三是用好新資源,激活生態新價值。東卜村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秋明先生的家鄉,鄉黨委、黨支部想方設法邀請成院士回鄉考察,為村企民宿溫泉選址,並成功打出了冷卻可飲用、熱水可養生、污水可灌溉的55度高溫富鍶礦泉水。這汪清泉不僅潤澤了東卜的大地,也迎來了26戶省會太原的“新居民”。
(二)支部領辦促集體增收,催生“新合作”
郝村黨支部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領辦兩個合作社發展特色農業,形成了集研發、育苗、示范、推廣於一體的新型產業鏈發展模式,從而帶動“村集體+村民”實現雙增收,村黨支部組織功能進一步增強,凝聚力和戰斗力進一步提升。一是組建公共服務型合作社。由黨支部直接領導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壯大集體實力,辦好公益事業,解決農產品銷售、農資購銷等市場問題。他們投資200多萬元,建成了60畝水肥一體化現代設施農業園區,增加集體資產200多萬元,每年增收16萬元。二是組建市場服務型合作社。整合任村鄉內的經營能手,組建農業專業合作社,解決群眾買難賣難問題,推進農業產業發展。該合作社實行“四統兩分”法,推動產業規模化、標准化、品牌化,促進鄉村產業“換擋提速”。即統一農資採購、統一技術服務、統一規模生產、統一產品銷售,“兩分”即實施分戶管理,實現分戶受益。通過幾年的發展,村黨支部由“弱”到“強”,開展工作有了抓手﹔群眾由“散”到“聚”,群眾利益與集體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村集體由“窮”到“富”,村集體“三資”得到合理開發利用,集體經濟實現“連年倍增”。
(三)干部帶頭促全民致富,培育“新農人”
閆村黨支部積極發揮“頭雁”效應,干部先行先試,引領百姓致富,構建起“黨支部+村委+黨員骨干”工作體系。村委主任率先發展50畝大棚設施蔬菜連續獲得了好效益,帶動村民發展到了300畝。2019年,村委主任通過外出考察,並結合自身種植經驗創新建設了150畝高6.5—7米,單棚面積4—14畝的聯動拱棚。節約了30%的土地利用率,單棚的設施蔬菜收益達到了6萬元/畝,一個14畝的聯動拱棚,年收入在百萬元以上。在生產實踐中,村干部和黨員常年深入田間地頭、村民家裡聊家長、聊種菜賣菜、聊大棚改進、聊銷售保障……通過深入走訪調研,整合信息,從農戶關切的種植模式、品種開發、銷售渠道入手,了解農戶的所需所想,解決農戶所盼所求。在村支“兩委”干部帶動下,村民自發建棚的熱情不斷高漲,目前全村共有970個種植棚,其中拱棚662個,佔地畝數2105.92畝,種植面積1543.04畝﹔大棚308個,佔地畝數753畝,種植面積373.34畝。達到了戶均一棚、人均一畝的規模,年均設施蔬菜產值約在5000萬以上。在直觀的經濟效益示范下,閆村外出創業的人大量回村種棚。目前外出創業回村45歲以下的達25名,近10年內成長起來的勞動力,大多留在村內經營聯動拱棚。
(四)完善體系促規模發展,構建“新體系”
小白鄉將產業振興與組織振興緊密結合,在發展紅棗和苗木兩大產業時,逐步形成了園區黨總支、村級黨支部、相關的公司和合作社黨組織、黨員示范戶四級黨組織新體系,引領發展紅棗園區。鄉黨委深化“黨建+產業”品牌,“小白鄉紅棗產業黨支部”升級為“太谷區紅棗產業聯盟”,先后有7家紅棗企業、23家紅棗合作社的30余位帶頭人加入,形成黨建引領、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參與、輻射農戶的發展鏈條。由東崖、沙子地等9個自然村,是一個典型的家庭分散經營基礎上的規模化園區,經濟效益不斷提升,總種植面積2.2萬畝,棗樹200萬株以上,從業人員4000余人,紅棗專業合作社45家,紅棗加工企業7家。2023年紅棗總產量超過4000萬斤,總收入達2億元,是山西省最大的壺瓶棗生產基地。積極發展苗木園區。以綠美園林公司為龍頭,37家苗木綠化企業、43家苗木合作社參與,聯合山西農大、晉中信息學院、太原林學院、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等科研院所,組織周邊農民形成了“公司資本投入、合作社組織管理、科研院所技術支撐、農民多種方式參與”的緊密聯結機制,帶動周邊1000余戶農戶增收。紅棗、苗木成為小白鄉的支柱產業后,不僅農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而且鄉村兩級村容村貌得到了極大提升,鄉風村風也得到了極大改善。隨著小白鄉村“顏值”的提升,農村“幸福感”得到了女大學生的認可,已有來自運城、長治等地的9名太原林學院女畢業生通過擇偶婚嫁落戶在了小白鄉的白燕村、王村等村,成為附近村民的“新媳婦”,成了苗木園區不走的金鳳凰,是苗木園區發展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五)院村共建促協同發展,探索“新路子”
陽邑鄉是中國農村改革先鋒杜潤生的故鄉,是全國鄉村振興論壇舉辦地。山西農業大學19個學院和陽邑鄉19個行政村、1個生態園區(官寨狩獵場)結對子、互幫助、共發展,探出了校地合作、院村共建的新路子。比如:農學院與官寨度假村的結合,把300畝谷子示范基地放在了官寨度假村的山坡地,引進了浙江農業大學周偉軍教授的彩色油菜試驗,還把官寨村確定為農學院農作物試驗基地和學生的實踐基地。農學院教授深有感觸地說:“這個結合好,一舉三得:把試驗放在農田,把技術教給農民,讓學生勤於實踐”。再比如:河西村是太谷蛋雞生產專業村,動物科技學院與河西村結對子合作,河西在養雞技術上需要什麼,動物科技學院就針對性地提供什麼,持續助力河西蛋雞產業加速發展。陽邑模式是在全省開展“校地合作”大背景下,山西農業大學與陽邑鄉各村“雙向奔赴”,共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實踐,走出了科技興農、科技興村的新路子,走出了農業院校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專業作用的新路子,走出了農村圍繞優勢產業應用科技,提高技術水平的新路子,走出了農業專業學生勤於實踐,源於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科學知識,通過實踐讓科學知識變為自己能力的新路子。
(六)組織引領促整體開發,闖出“新路徑”
邊山丘陵區是鄉村振興的難點。侯城鄉在缺人才、缺技術、缺資本的困境中,由鄉黨委統籌謀劃,對鄉域內11.1平方公裡的東庄、滸泊和西峪三道溝,進行資源統籌、串聯開發,探索出的連片落后山區基層治理的新路徑。一是堅持實事求是,做好“事前功”。侯城鄉黨委堅持“一線工作法”,建立由村主干、村兩委成員、包村干部、到村任職大學生組成的調研隊伍,逐村調研剖析侯城各村地理優劣勢、目前發展模式、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將來的發展前景,全面掌握“三道溝”的各類優勢劣勢,為后期的綜合開發、統籌謀劃打下了基礎、定下了基調。二是發掘優勢資源,上好“招牌菜”。著力在生態資源上做文章,逐步構建起了“黨委牽頭,企業開發,村居融合”的發展模式,構建出了“春風又綠侯城山”的南山全域生態旅游新格局。成功打造馬定夫烈士紅色教育教學點,“以點帶線、連線成面”,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漸漸營造“多枝紅杏出南山”的侯城紅色文化,累計接待各類團隊、游客9500余人次。三是堅持組織牽頭,答好“新問卷”。侯城鄉堅持統籌謀劃、整體開發、連片打造,由鄉黨委牽頭,各支部積極落實,充分發揮文化、生態、景觀等多元優勢,快速高效地進行綜合開發,初步形成了“村村是景點,溝溝皆畫卷”的壯麗景象。
三、經驗與啟示
(一)必須堅持黨建引領,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在新時代鄉村振興和踐行“千萬工程”經驗過程中,會有新的經濟現象發生與發展,會有新的經濟組織,新的經濟規模出現,但都需要鄉村兩級黨組織增強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特別是要把這兩個功能作用實際化,落實在發展措施上,體現在發展成效上。從太谷的模式與典型中可以看出,鄉鎮黨委發揮著極其重要的領導作用,每一個重要決策、重要環節,均離不開鄉鎮黨委的組織、協調。基層黨支部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主體作用,廣大黨員干部發揮了帶頭模范的示范作用。凡是農村運行狀況良好、發展勢頭迅猛的,都是基層黨支部組織力、號召力、凝聚力、戰斗力強,工作卓有成效的,無一例外。
(二)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區域性特色。太谷“六大模式”充分展示了區域特色,形成了符合客觀實際的獨特模式,具有十分獨特的生命力。東卜村引進資本入村,集成新質產業,走出了三產相融的獨特路徑,打造出我省唯一的可洗可飲的溫泉﹔郝村突出發展集體經濟,在完善集體功能和優勢產業的上檔升級上突出發力,走出新合作之路﹔閆村走出了“干部先行先試,引領百姓致富”的新路﹔陽邑鄉加強院村共建,走出科技興農科技興村的新路子,都是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基層群眾首創。
(三)必須堅持科技興農,開展精准對接服務。陽邑鄉黨委根據各村產業,與山西農大相關學院結對子的舉措,是一條科技興農、科技興村的新路子、好路子。農大各院系進入農業、進入農村,既有利於發現生產一線的問題,找到應用科技的捷徑,還有利於吸收民間高手結合實際持續創新的營養。這對於農業農村學者研究農業技術,應用農業技術是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同時,民間科技能手更能得到豐富的科技營養滋潤,科技應用和科技研究水平必然能得到“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提升。
四、探究
廣大的邊山丘陵處於較為落后的地區,有著豐富的生態資源、文化資源,在推進農業產業現代化中,如何更好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如何解決農村集體可支配資源資產使用不公、使用低效的問題,更好地根據農村發展的需要,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如何解決在組織體系、經營活動中所遇到的所有問題,這既是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必需,更是各級黨委和政府應盡的職責和任務。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