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東台市委組織部
2024年07月23日11: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江蘇東台市五烈鎮甘港村按照鹽城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振興“1+6”系列政策的指導,聚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主線,錨定“生態家園、鄉村旅游、專業市場”發展定位,明晰“黨建引領+特色產業+農旅融合”發展思路,堅持圍繞振興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振興,圍繞建強基層黨組織堡壘、培養鄉村振興人才、探索富民新路徑、培育鄉風新文明,不斷激發干事創業活力、聚焦提升功能性陣地建設,打造新興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農村發展的蝶變之路。
一、案例背景
甘港村位於東台、大豐、興化三市交界處,全村面積10.5平方公裡,耕地面積6600畝,轄21個村民小組,1986戶,總人口5765人,黨員總數209人,村黨委下設1個黨總支、9個專業支部。2023年全村實現三業總產值15億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52萬元,村積累達1860萬元。今時不同往日,昔日窮鄉僻壤蝶變美麗鄉村。原甘港村黨組織渙散,村民矛盾糾紛突出,集體負債270多萬元,村辦企業資不抵債,加之交通閉塞、出村靠擺渡等,嚴重制約了集體發展和村民生活,為徹底扭轉局面,甘港村牢牢抓住基層黨組織建設這個關鍵,通過聚焦強堡壘、引人才、興產業、育文明,走出了一條“生態立村、產業興村、旅游強村”的特色振興路。先后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美麗宜居鄉村”“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江蘇最美鄉村”等榮譽稱號。
二、主要做法
聚焦“強堡壘”,筑牢鄉村振興“橋頭堡”。甘港村黨委抓住黨建這個“牛鼻子”,突出強基固本、夯實基礎,聚焦班子戰斗力不強的“痛點”“堵點”,大力實施組織力提升工程,通過推進黨支部建設標准化、整頓軟弱渙散、選優配強“兩委”班子、管好用好黨群服務中心等措施,不斷把黨組織建設成為凝聚人心、攻堅克難、發展生產的堅強“戰斗堡壘”,切實把組織優勢、組織功能、組織力量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源動力”。
聚焦“引人才”,培育鄉村振興“生力軍”。甘港村黨委探索建立鄉村干部結對聯系在外優秀人才機制,定期、不定期向在外優秀人才展示家鄉發展情況,推送家鄉關懷問候,吸引在外優秀人才“歸雁銜泥”。同時,把招才引智和培育“田秀才”“土專家”等本土人才有機結合起來,精准打造育才“土壤”,全面提升各類人才服務群眾和服務發展的能力水平,培育打造出能干事、會干事的鄉村建設“生力軍”。
聚焦“興產業”,點燃鄉村振興“新動能”。甘港村黨委在做實“一村一項目”上下足“繡花”功夫,在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發展上下足“硬盤頭”。深化“支部+電商”“支部+合作社”“支部+產業”“支部+家庭農場”等發展模式,用好用活農村支部“富民七法”“強村十八策”“強村十八招”,推動村干部創辦領辦集體經濟項目,鼓勵支持黨員帶頭致富帶領致富。注重從“創新”中增長發展“才干”,讓“小產品”有“大市場”,讓“地方特色”變成“知名品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聚焦“育文明”,鐫刻鄉村振興“新風貌”。甘港村黨委健全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拓寬基層各類群體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增強城鄉社區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實效。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作用,開展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用先進思想文化佔領農村陣地,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推廣積分制等做法,制定村規民約,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反對迷信活動,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
三、取得成效
培育人才雁陣,黨員隊伍強起來。甘港村從強隊伍、壓責任、強引領、抓培育著手,形成“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雁陣效應”。換屆后先后選派2名選調生、名校優生到村挂職,“兩委”成員全部參加了任職培訓,班子有了生力軍。推動黨員干部一線服務走在前,引導黨員干部下沉一線,做到黨員聯系到戶、民情走訪到戶、精准服務到戶。落實“一肩挑”村書記管理要求,制定“兩委”議事規則,利用每月基層黨組織統一活動日,定期報告“兩委”工作,接受評議考核,村裡的大事小事都讓群眾參與、請群眾監督。
助推經濟轉化,鄉村產業興起來。甘港村流轉土地面積5600畝,高標准農田佔全村耕地總面積超過85%,2023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152萬元。通過樹立產業興村發展理念、培養新農民、推廣新技術、提高產業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建成總面積1800多畝的優質食味稻米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與推廣基地,實施全程綠色防控。依托五烈鎮作為省味稻小鎮和東台大米品牌優勢,做大優質稻米特色產業,村內江蘇澤萬家米業有限公司通過收購周邊農戶種植的水稻進行產業化生產,“甘港大米”價廉物美並獲得江蘇好大米金獎,日加工量達150余噸。引進諾亞農業發展公司建成60畝智能大棚,形成立足東台、服務全省、輻射全國的西甜瓜新品種推廣網絡。與江蘇惜禾農業公司共同培植的“錦繡黃桃”,獲得全國綠色食品A級產品証書。
促進業態新生,文旅融合活起來。甘港村著力推進鄉村旅游與高效農業融合發展,著眼農業、農村和農民,以村史館、百坊園為核心景點,反映農村發展的歷史變遷,展示地方戲曲、傳統手工藝、傳統農機具、農家小吃等。同時,還打造鄉村旅游精品路線,將各個觀光節點串珠成鏈,受到長三角地區游客的高度關注和廣泛認可,年接待游客超30萬人次。目前,景區已陸續開發民宿、農家樂、稻田畫、田園小火車、瓜果採摘等旅游服務和農事體驗項目,帶動村民就業和特色農產品銷售。以吳舒涵、沈德全、吳紅明為代表的一批“新農人”先后返鄉創辦了甜蜜蜜農業、德全草莓農場、伯樂生態庄園等農旅融合項目,豐富了甘港鄉村旅游新業態,讓旅游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推動生態蝶變,村容村貌美起來。甘港村致力打造生態宜居環境,全面落實河長制、路長制,做到環境綜合整治全覆蓋、常態化,21條骨干河道全部建成市級生態河道,其中6條河道建成市鎮生態示范河道。緊抓2023中國農民豐收節江蘇主場契機,先后對村內北新河、村史館河等四條骨干河道實施生態護坡,對村部分生產河進行清淤,全村水環境顯著改善。為提升秸稈綜合利用率,村內的新之能秸稈收儲中心在每年稻麥收割后,組織人力、車輛巡回周邊各村清理拉運秸稈,加工處理后進行銷售,既從源頭上杜絕了秸稈亂燒、亂拋等現象的發生,還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目前在鄰近鎮已設立20多個收集點,中心成立7年來,年收儲加工能力從最初的兩千噸擴大到現在的五萬噸,攏草、打捆、加工、儲運全程實現機械化作業。新建了潘介庄東路、村史館西路,啟動了五組兩座危舊橋梁的拆建,讓村民出行更加通暢。實施全村亮化工程,新安裝新型光伏路燈300多盞,實現了全村路燈亮化全覆蓋。
打造和諧善治,鄉村治理穩起來。堅持“四治融合”,建設善治文明、生態宜居的美麗甘港。打造便民服務綜合體,黨群服務中心全部配齊“十有”微服務設施,引進新合作超市和甘港驛站快遞點。推行一線服務零距離,實行“紅色代辦”,常態化登門入戶,把訪談當作訪親,用腳板丈量短板,高質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燃氣安全、專項治理等重大任務落實。弘揚社會文明新風尚,建成尊老敬老長廊、孝義亭、黨員先鋒榜宣傳欄等。實行黨員積分制管理,開展“黨員聯系亮身份、基層治理亮承諾”活動,編寫道德歌、組建小劇社,培樹江蘇好人楊怡林等典型,讓新時代文明實踐在甘港開花結果。
四、啟示探討
既要選好“領頭人”,更要配強“一班人”。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是扎根一線的“頂梁柱”、帶動一方的“領頭雁”、基層穩定的“守夜人”。1993年,在東台市五烈鎮黨委的積極動員下,劉懷仁從一名在企業闖蕩多年的“精老板”,成為甘在農村吃苦打拼的“愚書記”。“一個好漢三個幫”,在劉懷仁的傳幫帶下,甘港村黨委一班人齊心協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推動甘港實現從落后到先進的華麗蛻變。這啟示我們,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要創造機會、暢通渠道、營造環境,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著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鄉村人才隊伍。
既要善於借外力,更要激發內生力。甘港的發展離不開各項惠農政策的支持,更離不開甘港村黨員干部的共同努力。20世紀90年代起,甘港村通過流轉土地、創辦全民創業園,賺取了強村富民的第一桶金。進入新時代,甘港村逐漸轉變原有的經濟增長方式,把發展鄉村旅游、做好生態文章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在農田裡“種風景”,實現了產業迭代升級。這啟示我們,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持續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變“輸血”為“造血”,化外部推力為內生動力,打造鄉村振興內生多源動力系統,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既要扮靚村庄“面子”,更要提升村庄“裡子”。近幾年,甘港村大力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不斷提升村庄軟硬件設施,村庄面貌得到整體提升。與此同時,甘港村借助開展文明和諧家庭、美麗庭院創建,評選文明標兵戶14戶、文明戶126戶、五好家庭258戶,促進村庄“一時美”向“持續美”轉變。這啟示我們,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之“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讓農民“住上好房子、開上好車子”,還要讓農民“過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滿足其精神需求,激發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斷注入活力。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