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甘肅慶陽市推進“強鄉富村”農村黨建融合行動—— 

強“鏈”聚能 協同發力

2024年07月19日15:04    來源:農民日報

寬闊整潔的村道通達家家戶戶,青瓦白牆的新民居錯落有致,依山而建的窯洞民宿環境清幽,蜿蜒曲折的蒲河與無止橋、連心橋相映成景……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顯勝鄉毛寺村村民毛騰杰實在沒有想到,曾經的“窮旮旯”如今成為鄉村旅游熱門打卡地,他也從舊窯洞搬進了新民居,還在家門口的景區上班,穩穩當當吃上了“旅游飯”。

“從2004年到現在,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原來的2300元增長到如今的1.2萬元。”毛寺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毛穎敏說,鄉村要振興,黨建是關鍵,就是要強龍頭、強引領,抓人才、抓產業,帶領群眾富起來。

共同富裕,重在基層﹔基層之基,魂在黨建。近兩年,圍繞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慶陽市把農村黨建全面嵌入產業發展,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等方式,鼓勵引導村黨組織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558個,黨員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1181個,1.39萬名黨員致富帶頭人帶動4萬戶低收入群眾增加收入。慶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齊鵬表示,全市實施“強鄉富村”農村黨建融合行動,促進“組織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雙向發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建強“組織鏈”——

推行黨建聯建模式,筑牢基層戰斗堡壘

近日,記者走進環縣山城鄉山聯谷農產品加工廠,一台台機器發出陣陣轟鳴聲,顆粒飽滿的蕎麥經過生產線,完成去石、篩分、碾磨等工序后,蛻變成精細的面粉,再按規定的克數裝入袋中進行封口,一袋袋飄著農家味兒的蕎麥面由此進入市場。

山城鄉是環縣蕎麥等優質雜糧的主產區,蕎麥年產量佔甘肅省總產量的1/20,因其獨特的口感和優良的品質,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山城鄉蕎麥產業存在著產業難提升、村域發展不平衡等突出問題,種植戶大多“單打獨斗”,形不成規模。

為持續發展壯大產業鏈條,打造一條特色產業路子,2022年6月,山城鄉組織9個村黨支部成立蕎麥產業聯合黨支部,並創辦了農村集體所有制企業——山聯谷農產品加工廠。

“加工廠按照‘企業+村集體+農戶’的聯村共建、抱團發展模式,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和完整的聯農帶農體系,由9個村按入股比例持股,企業盈利按照村集體60%、交糧農戶40%的比例分配,真正實現了村集體變股東、農民變股民。”山聯谷農產品加工廠負責人王波介紹說,截至目前,加工廠共實現銷售收入584萬元,盈利110萬元﹔村均分紅8萬元,戶均增收3000元,實現了村發展、戶收益。

“讓利於民是村企攜手建工廠的最根本初衷,服務群眾、促進就業也是產業聯合黨支部的職責所在。”齊鵬說。

6月底,正寧大蔥移栽工作剛剛結束。在正寧縣宮河鎮彭姚川村的大蔥基地裡,綠油油的蔥苗整齊地排列開來。正寧大蔥品質良好,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元素。據彭姚川村黨支部書記彭有貴介紹,為了把正寧大蔥這個傳統特色產業從“土味山貨”做成“品牌尖貨”,形成一定的規模,宮河鎮黨委緊緊依托四郎河川區黨建聯建體,發展正寧大蔥產業,鉚足勁兒做大做強產業品牌。

彭有貴所說的四郎河川區黨建聯合體,是正寧縣在四郎河川區5鎮8村組建的黨建聯合體,推行組織聯建、開門聯學、產業聯育、服務聯享,事務共商、治理共抓的“四聯兩共”抱團發展、互惠共享模式。以黨建為牽引,以黨組織為支點,以產業為載體,以服務為紐帶,通過強村帶弱村、先進帶后進、先富帶后富,提升區域產業發展整體水平。

“各村採取‘合作社+農戶+集體經濟’的模式,通過大村帶小村、強村帶弱村、中心村帶周邊村,帶動以彭姚川村為中心的7個村發展優質旱作大蔥3000多畝,打造集體經濟項目兩個,帶動176戶黨員群眾栽種大蔥。預計今年可產大蔥4500噸,產值可達1800多萬元。”彭有貴說。

組織興則鄉村興,組織強則鄉村強。慶陽市通過跨村聯建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徑,推行黨建聯建,筑牢了鄉村振興戰斗堡壘。

育強“人才鏈”——

選優育強基層干部,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鎮原縣平泉鎮馬窪村黨員王宏亮提起過去感慨頗多,“我18歲就出去打工了,那時候不知道該做啥,在山東、河南很多地方學習了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后來回老家建蔬菜大棚種起了蘑菇,比較幸運地賺到了一些錢。2013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黨員。”

在村黨支部的支持下,王宏亮牽頭領辦了鎮原縣榮豐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吸納10名黨員加入合作社,並成立了黨群互助組,建立1名黨員聯系10戶農戶的“1+10”幫帶機制,帶動109戶農戶成為合作社社員,發展設施蔬菜產業。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群眾掌握蔬菜種植技術,才是穩定增收的關鍵。”王宏亮牽頭組建了技術服務隊,免費為群眾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真正讓群眾把好用、有用的技術學精學通,成為發展設施蔬菜產業的行家裡手。為了消除群眾蔬菜銷售的后顧之憂,他跑市場、找銷路,先后與縣內及鄰近縣區的10余家超市、蔬菜市場、餐飲門店建立穩定的供銷關系,幫助群眾把蔬菜賣出去、見效益。

鄉村要發展,離不開帶頭人。慶陽市加強村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通過本土選任、公開選聘、外引回請等方式穩步推動“一村一名大學生村干部”計劃,採取專題輪訓、擂台比武、學習觀摩等辦法提升村干部帶領致富的本領。“近兩年,我們從市直相關部門選派32名年輕干部到鄉村振興重點鄉鎮挂職鍛煉,幫助強組織、興產業、抓治理。”慶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黃靜說。

2022年8月,何樹安從慶陽市融媒體中心到華池縣南梁鎮挂職擔任副鎮長,分管鎮政府商貿、招商引資等工作。“以前游客參觀完南梁紀念館就走了,現在我們就是不光要讓游客走進來,更要讓游客留下來,在荔園堡村文旅集中區繼續感受紅色文化。”在他的推動下,南梁鎮高質量建成荔園堡村何溝門安置區,引進企業打造集餐飲、酒店、商務於一體的南梁鎮文旅融合示范區,形成紅色元素融合、旅游要素健全、文旅產業發展矩陣化的鄉村旅游新格局。

如今,荔園堡村深入實施“強鄉富村”農村黨建融合行動,加快發展紅色旅游產業。2023年村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1萬元,村集體收入超過23萬元,荔園堡村也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記者了解到,為了強化激勵,慶陽市委組織部正在研究制定激勵村干部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辦法。黃靜說:“主要是建立村干部績效報酬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利益聯結機制,最大限度激發和釋放村干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熱情和動力。”

做強“產業鏈”——

黨建嵌入產業發展,匯聚產業發展動能

2024年,合水縣把培育多元化的食用菌產業作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關鍵。“通過項目帶動、資金扶持、黨支部管理等措施,在各村發展木耳、平菇、榆黃蘑、香菇等食用菌產業,全力實現農戶增收、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產業振興。”合水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今年村裡種植了12萬棒露天黑木耳,目前已開始採摘售賣,預計可產黑木耳1萬多斤。”合水縣段家集鄉棗窪村黨支部書記丑永年說。

近年來,段家集鄉聚焦發展循環農業,結合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堅持黨建引領,採取“黨支部+農戶+企業”的方式,因地制宜發展食用菌產業,建設了香菇、羊肚菌、黑木耳3個食用菌生產基地,計劃搭建菌棚215座,配建兩處菌棒加工車間,打造食用菌產業集群。棗窪村村民王林早年因意外摔傷腿腳不便,村裡發展食用菌產業后,他在家門口實現了就近務工。他說:“在村裡的食用菌種植基地上班離家近,一年下來能收入1萬多元,家裡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我挺知足的。”

“我們致力在棗窪、北頭、王庄3個村打造全縣規模最大的食用菌產業集群,積極探索‘支部聯合、黨群聯動、產業聯建、利益聯結’的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新模式。”段家集鄉黨委副書記徐有杰說,目前全鄉3個食用菌基地已建成菌棚175座,可帶動300余名群眾就近務工,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壯大和群眾穩定增收的“雙增”目標。

“要讓老百姓從鄉村旅游產業中得到實惠。”這是毛穎敏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毛寺村黨總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依托當地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先后建成隴東冰雪健身基地、龍泉廣場、鳳凰塬舍等景點,引導群眾開辦農家樂、民宿。

通過不懈努力,毛寺村喚醒了“沉睡”的資源,做活了山水“文章”,成功走出一條鄉村旅游助推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子,帶動群眾走旅游路、吃旅游飯、掙旅游錢,帶動群眾直接增收300多萬元。如今的毛寺村,已經是省級鄉村建設示范村,也是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如今,慶陽市“強鄉富村”農村黨建融合行動成效顯著,全市圍繞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大力實施村級集體經濟“一清零雙倍增”計劃。2023年全市村均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1.35萬元,同比增長70.7%。慶陽市委書記黃澤元表示,下一步將不斷強化黨建引領產業發展能力和村集體自主“造血”功能,實現互帶互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發展共贏,以高質量黨建縱深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鄭朝靜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菁)

(責編:王珂園、王先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