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7日08: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堅持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協調配套,推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增強整體效能”。前不久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本版今日推出專題評論,立足改革實踐,總結寶貴經驗,深入闡釋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這五個重大關系,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凝聚智慧和力量。
圖為港珠澳大橋。 |
處理好經濟和社會的關系
李 拯
小田變大田,低產田變高產田,從“戶戶分田包地”到“人人持股分紅”……安徽鳳陽小崗村,拿到全省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第一批“紅本本”,又探索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畝產高了,產業多了,村子美了,村民富了,醫院、學校、養老服務中心等設施一應俱全。去年,小崗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420萬元,比2016年增長了一倍多。
在經濟領域,實行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並行,激活農村“沉睡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在社會領域,不斷促進優質資源下沉,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經濟和社會齊頭並進,共同繪就鄉村全面振興的嶄新畫卷。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處理好經濟和社會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實現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事業改革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才能讓發展更有動力、社會更有溫度、民生更有保障。
經濟發展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也是推動社會進步和改善民生的關鍵驅動力。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持續做大經濟蛋糕,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才能為發展社會事業、改善民生福祉提供源頭活水。
一組經濟數據耐人尋味。從2012年到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贏”經濟增速﹔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超1.4億人,筑牢民生之本。可見,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民生持續改善的過程。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的力度、發展的效度,將轉化為增進民生福祉的溫度。
社會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保障,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發揮著經濟運行減震器的作用。在浙江,推動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均衡配置,發布實施公共服務“七優享”省級地方標准63項﹔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大力推進社會事業改革,不僅可以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而且能為經濟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把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之上,不脫離實際、超越階段,是我們的成功經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一個道理,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是水漲船高的關系,水淺行小舟,水深走大船,違背規律就會擱淺或翻船”。
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相互關聯的復雜系統,經濟和社會相互牽動、互為條件。今天的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事業發展,早已不是單個領域的單兵突進、零敲碎打,而是各領域、各層次的系統推進。
調整完善戶口遷移政策,深化高頻戶政業務“跨省通辦”,以戶籍制度改革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全面振興﹔已開展的9批國家藥品集採,中選藥品平均降價超過50%,切實減輕患者負擔,也促進制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的改革深度融合、協調配合,就能形成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合力,提升改革的整體效能。
堅持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改革,統籌經濟和社會發展,實現兩者互促共進,我們定能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新篇章。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周珊珊
“事事分頭辦”轉為“高效辦成一件事”,企業獲得感強不強?前段時間,廣州融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資新項目,“嘗鮮”了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六聯辦”,用電、用水、用氣等線上聯合報裝。無需逐個網點跑,登錄一個平台、提交一套資料、填寫一份表單,即可一次性報裝全套業務,企業辦理業務耗時壓減75%。
政府服務更到位,企業辦事少跑腿,廣州營商環境改革從“簡政放權”到“宜商興業”的6次迭代,成為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關系的生動例証。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我們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全面深化改革,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辯証法、兩點論,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為的政府”,把兩方面優勢都發揮好,才能最大限度釋放活力。
市場經濟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率的體制,也是發展生產力最有效的手段。完善煤電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系統推進水資源價格改革……深化價格改革,我國97%以上的商品和服務價格由市場說了算。多証合一、証照分離、一網通辦……推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截至2023年底,我國登記在冊經營主體比2012年增長2.3倍。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發展的潛力就能持續釋放。
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發揮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証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不越位,不缺位,才能夠彌補市場失靈,保持宏觀經濟運行穩定。
順應人們對高標准市場體系的期待,在完善產權、市場准入、信用等方面出台了一批配套政策,廢止、修訂和糾正了一批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加大對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查處力度,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調控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范市場行為,有為政府既能有效改善市場環境,又能及時監管市場失序,體現了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一道世界級難題,也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要讓二者形成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就應堅持“該放給市場和社會的權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該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崛起,正是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的生動體現。前瞻性開展產業規劃並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推動公共充電設施加速普及,建立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產業科技創新體系……政府不斷培厚創新土壤,激活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一池春水,造車新勢力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實現了汽車工業的“換道超車”。
新征程上,繼續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讓“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各展其長、同向而行,定能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強大合力,讓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取得新突破。
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何 娟
在重慶,有一條“背簍專線”。連接渝北區石船鎮和市區的軌道交通4號線開通后,不少老鄉背著背簍、搭地鐵去城裡賣菜。兩年來,沿線村庄村集體收入漲了,閑置土地少了,返鄉創業的人多了。讓鄉村更好融入經濟循環,體現效率提升﹔裝得下公文包、容得下背簍,彰顯社會公平。一條專線,生動詮釋出改革發展的溫暖與包容。
新時代以來,我們不斷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制度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率。同時,更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公平是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既要往有利於增添發展新動力方向前進,也要往有利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向前進”“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時,進一步分好‘蛋糕’”。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不斷提升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更好實現效率與公平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
效率支撐公平。不提升經濟發展的效率,“蛋糕”無法做大,那麼公平的實現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一個集裝箱,寫出改革大文章。多式聯運“一箱制”“一單制”,使海鐵聯運總成本較傳統運輸方式降低30%,運輸效率大幅提升。用改革的方式打通堵點卡點,全社會物流總費用佔GDP比重由2003年的21.4%下降到2023年的14.4%。實踐証明,全面深化改革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這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
效率以公平為前提才能夠持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不僅能讓改革贏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更能激發人民群眾參與改革、推動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一條網線,連接同一個夢想。相隔2000多公裡,西藏日喀則的中學生與成都七中的學生,借助互聯網,可同上一堂數學課。優質教育資源打破時空限制,成功輸送到偏遠地區。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全面振興相銜接,到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從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到建成全球最大的社會保障網,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改革獲得了廣泛認同和支持。
經濟不發展,一切都無從談起﹔公平無保障,改革就失去了意義。片面追求效率容易導致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片面強調公平則會影響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的釋放。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必須堅持統籌兼顧、有機結合,在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盡量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事情做好,實現動態平衡。
2023年底,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烏丹鎮大新井村,一場分紅大會令村民們喜氣洋溢,159位股東一起領到了136萬元的“年終獎”,厚實的集體經濟“家底子”,鼓起了共同富裕“錢袋子”。可見,效率與公平並非“魚和熊掌”的選擇,創新制度安排,就能二者兼得。
“中國式現代化既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把激勵機制搞對,把社會保障搞好,我們定能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
處理好活力和秩序的關系
鄒 翔
珠江之浦,南海之濱,深中通道架起一條粵港澳大灣區的“超級通道”,開通72小時內,日均車流量超過10萬車次。長橋如虹,架起車水馬龍﹔伶仃洋上,巨輪穿梭往來。這幅活力奔涌又秩序井然的發展畫卷,成為新時代的生動縮影。
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應該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實現活力和秩序的有機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應當而且能夠實現活而不亂、活躍有序的動態平衡。”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處理好活力和秩序的關系,實現活而不亂、活躍有序的動態平衡,是一條寶貴經驗。
改革開放是活力之源。通過改革除障鬆綁、除弊糾頑,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讓創新創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競相迸發,讓經濟社會發展永葆蓬勃生機。
山東威海臨港區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通過推行“多証合一”審批、“無証明”辦理等舉措,企業辦事時長平均縮短80%以上。項目審批的“加速度”,激發區域經濟的新活力。
瞄准增強經營主體內生動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減稅降費﹔聚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激活澎湃動能……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堅決破除妨礙活力釋放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就能充分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
社會發展需要充滿活力,但這種活力又必須是有序的。隻有保持安全穩定、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才能綿綿不斷地釋放發展活力。唯有如此,活力才能持久,秩序才能鞏固。
2022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發出“蜜胺”案二審判決書,改判全額支持權利人主張的2.18億元損失,刷新了該庭成立以來的判賠數額紀錄。讓侵權人得不償失,讓權利人理直氣壯,知識產權案件上訴審理機制不斷完善,有效激勵科技創新、維護市場法治環境,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治理是一門科學,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鬆,波濤洶涌也不行。”活力和秩序是有機的統一體,寓活力於秩序之中,建秩序於活力之上,科學有效協調活力和秩序的關系,才能確保全面深化改革行穩致遠。
北京東城草廠四條胡同“小院議事廳”內,小到院內晾衣空間如何設置,大到架空線入地、廁所改造,都是街坊鄰居熱議的話題。通過充分溝通,消除分歧、凝聚共識,不僅把矛盾化解在基層,還有效提升了治理的活力。新時代“楓橋經驗”成為處理好活力和秩序關系的生動實踐。
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通過共建共治共享,激發人民群眾參與改革的熱情,能夠實現社會有序運行與社會活力迸發相統一、相協調。
浙江紹興有一種烏篷船,它的船槳分為踏槳和劃槳。船夫要劃好船,既要踩踏槳增加動力,又要搖劃槳控制方向,協同發力船才能平穩向前,其中蘊藏著活力與秩序的辯証法。
活力與秩序可以並行不悖,生機勃勃與井然有序能夠有機統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保持活力與秩序的動態平衡,將為我國發展注入蓬勃新活力,為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提供堅實保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匯聚磅礡力量。
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
盛玉雷
當前,多地進入農作物夏管關鍵期。在北大荒集團鶴山農場,地塊有“身份証”,監測靠“千裡眼”,“銀期保”項目為種植戶送上抗風險“定心丸”……深化農業經營體制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科技、數字技術、普惠金融合力賦能,讓“大國糧倉”更加殷實。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新時代以來,一項項改革舉措背后,有“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的務實清醒,也有“隻有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把穩強國復興主動權”的戰略考量。
發展和安全,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進”。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全面深化改革,要求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和目的,不發展是最大的不安全。一個國家隻有通過發展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國力,才能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來保障安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才能與時俱進筑牢安全屏障。
上海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從190條減至27條,2023年上海實際使用外資規模創歷史新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一減一增”有力証明,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持續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就能以發展之效夯實安全之基。
安全是發展的條件和保障,安全基礎不牢,發展的大廈就會地動山搖。改革進程中,“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才能篤定前行、行穩致遠。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我們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健全具有硬約束的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制﹔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隻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我們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改革過程中,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把應對措施部署得更周密一些,才能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推進。
發展和安全互為條件、相互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先立后破”,這是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一系列問題的重要方法論。先立后破、謀定而動,既善於運用發展成果夯實國家安全的實力基礎,又善於塑造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才能始終把我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能源大省山西,一手推進5G智慧礦山建設,煤炭先進產能佔比提升至80%﹔一手抓新能源發展,風光發電裝機容量居全國前列,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規模佔比提高到45.83%。基於省情國情,推進能源革命,才能在確保供給安全的同時促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可見,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完全可以在改革進程中有機統一起來,越發展就越安全,越安全就越有利於發展。
“發展是實現人民幸福的關鍵。”既抓牢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又辦好保証國家安全這個“頭等大事”,更好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我們定能無懼風雨、闖關奪隘,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庄大道上不斷譜寫新華章。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17日 05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