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雲南寧蒗縣:錨定“四個一”模式開創黨建引領民族團結新局面

中共寧蒗縣委組織部

2024年07月15日15:5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案例背景

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位於滇西北川滇交界處,俗稱小涼山。全縣總面積6025平方公裡,轄16個鄉鎮(街道)。境內有彝族、漢族、納西族(摩梭人)、普米族、傈僳族等11個世居民族,全縣常住人口2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22.9萬人,佔總人口的84%,是一個從原始共耕制、奴隸制、封建領主制並存的多種社會形態,經過民主改革“一步跨千年”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殊縣份。寧蒗縣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錨定“四個一”模式開創了黨建引領民族團結新局面。

二、主要做法

(一)堅持黨建引領,加強頂層設計,構建民族團結“一盤棋”

始終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緊緊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總目標,堅持以黨建引領民族團結工作。一是強組織,抗實責任。把民族團結工作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構建縣委統籌抓總,常委部門牽頭抓、涉及部門配合抓、鄉村兩級全力抓的工作格局,形成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嚴密組織體系,推動各級主要領導切實扛起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政治責任和主體責任。二是強保障,高位推動。縣委常委會不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民族團結工作,研究解決民族團結工作中的難點熱點問題,制定出台政策性文件,明確牽頭領導、主責部門和完成時限,推動民族團結工作由單項突破向整體協同轉變。三是強隊伍,鍛造力量。堅持把培養、選拔、使用少數民族干部作為管根本、管長遠的大事來抓,注重在民族團結、改革發展、鄉村振興、社會穩定的現實考驗和實踐鍛煉中識別干部,把更多的優秀少數民族干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成為推進全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中堅力量。

(二)堅持黨建引領,精細化分工,織密民族團結“一張網”

一是縣鄉村三級聯動。持續深化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一體化作用,選派市縣兩級鄉村振興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隊,招錄20名基層治理專干充實基層治理力量。二是支部建在網格上。探索網格化服務管理“多網合一”,實行“1網格1支部(黨小組)、支部(黨小組)建在網格上”,全縣89個村(社區)劃分網格1192個,配備專職網格員1192名,兼職網格員1634名,社區民警106名,覆蓋居民75560戶,充分發揮網格“前哨陣地”和第一道防線作用。

(三)堅持黨建引領,多方聯動,筑牢民族團結“一矩陣”

一是普法排頭兵“毛建忠雙語普法工作隊”。縣司法局創新打造將法律知識講成鄉土故事的“毛建忠雙語普法工作室”,組建群眾身邊帶不走的“毛建忠普法工作隊”,圍繞憲法、民法典、禁毒防艾、民族團結、移風易俗等主題開展普法宣講86場,組織理論、業務培訓20場,線上線下受益群眾累計30萬余人。二是糾紛調解主力軍“摩薩調解室”。縣人民法院聯合戰河黨委政府,成立由彝族傳統調解員“摩薩”助力司法調解的“摩薩調解室”,組成一支100余人的調解隊伍,不斷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截至目前,共調處矛盾糾紛182起,調解成功率達100%,“民轉刑”“刑轉命”案件零發生。三是婦女權益護航者“索瑪花調解室”。寧蒗縣公安局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大興派出所創建了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的“索瑪花”調解室,在戰河派出所創建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公安工作深度融合的“讓和調解室”。通過多方合力,形成多元調解的最大“同心圓”,推動民族工作現代化在小涼山大地不斷呈現可觀可感的生動圖景。

(四)堅持黨建引領,豐富載體,搭建民族團結“一平台”

一是深化示范點打造。通過廣泛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10+N”創建活動,成功打造100個創建示范點,形成了幸福家園、小涼山學校等11個“可復制、可推廣”的創建模式,建成縣博物館、民族中學等4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踐基地。二是利用好宣傳教育基地。在寧蒗解放紀念館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深入開展紅色教育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積極開展主題宣講、演講比賽、知識競賽。三是積極搭建文化交融平台。舉辦少數民族服飾班、民族刺繡手工藝品制作培訓,組織開展彝族火把節、摩梭人轉山節等活動360余次,打造了彝山情、花樓戀歌兩部實景劇,普米族拈達則封山儀式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堅持農民唱主角,組織開展“打跳比賽”“村BA”“騎馬比賽”“摔跤比賽”“果王大賽”等獨具民族特色的活動,為繁榮民族文化,為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平台。

三、取得成效

(一)認同強。各民族之間在多元多樣中立主導,在交流交融中謀共識,進一步提升向心力、凝聚力,增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村規民約、行業規范不斷完善,各族群眾同村庄共小組、同社區共單元、同機關共處室成為常態,社區實現網格化管理,“民族政策在網格宣傳、民生政策在網格落實、矛盾糾紛在網格化解”,“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逐步實現,各族群眾共同致富在一起,共跳民族舞、同過民族年在一起,踐行民族團結理念在一起,和諧共居、親如一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大交融格局。

(二)人民富。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穩步銜接。始終堅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靶向發力,全縣82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82464人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直過民族傈僳族、人口較少民族普米族整族脫貧,如期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目標,堅決兌現“決不讓一個民族掉隊,決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的承諾。持續推進鄉村振興統攬全局,推動實現全縣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寧蒗發展新篇章、開創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局面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民生好。始終堅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舉全縣之力、集全縣之智,各族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實現。把鄉村振興作為民族團結的最大抓手,統籌各方資源,狠抓民族地區交通、水利、教育、衛生等重點民生工程建設,實現了“鄉鄉油路、村村硬化、組組通達”,內聯外通的交通體系正在成型,“美麗縣城”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城市風貌特色彰顯,河濱走廊成為寧蒗新景觀,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動,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推進移風易俗、農村危房改造,各族群眾從“住有所居”向“安居宜居”邁進。

(四)治理安。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鄉村治理和民族團結互促互融。移風易俗成效顯著,不講衛生風、酗酒滋事風、攀比奢侈風、請客斂財風、好逸惡勞風、封建迷信風、纏鬧炒作風、失信老賴風、宗教家族惡風和黃賭毒黑風明顯好轉,從源頭上預防減少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發生,黨委政府公信力不斷提升,社會安全穩定形勢持續向好,群眾安全感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五)城鄉美。城鄉面貌發生深刻變化,各族人民生活環境愈發美麗。“美麗縣城”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民族地區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公共服務切實提升、群眾素質明顯提高,緊跟新時代發展的步伐明顯加快,全縣生活垃圾處理實現全覆蓋,縣河湖庫分級目錄通過省級審核,瀘沽湖水質穩定保持Ⅰ類,全縣森林覆蓋率提升至72%,生態環境更加優美,綠水青山正在成為寧蒗高質量發展、各族群眾共同富裕的“金山銀山”。

四、探討

(一)矢志不渝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一切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隻有通過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民族團結工作才會有乘風破浪的“掌舵人”,黨員干部才會在汪洋大海中找到前行的“方向標”。寧蒗縣始終注重選好班子、育強隊伍、健全機制,不斷建強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發揮黨組織優勢深入宣傳發動、黨員示范帶動,激勵群眾廣泛參與,民族團結工作取得了質的變化。實踐証明,隻有充分發揮村黨組織在民族團結工作中的政治引領作用,才能使民族團結工作在新時代穩步前行,取得實效。

(二)不遺余力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民族地區經濟是中國整體經濟的關鍵一環,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堅強支柱,是實現民族團結的重要保障,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迫切需要。寧蒗縣在全縣各族人民順利脫貧摘帽后,持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斷提升各族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實踐証明,隻有不遺余力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夯實服務和凝聚群眾的物質基礎,讓村黨組織更好地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才能為開創民族團結新局面提供長久有力的支撐。

(三)始終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無規矩不成方圓。寧蒗縣採用網格化服務管理“多網合一”,實行“1網格1支部(黨小組)、支部(黨小組)建在網格上”,引領基層治理效能提升,圍繞民族團結工作中的重點難點,注重用通俗易懂的彝漢雙語開展宣傳工作,利用好“索瑪花調解室”“摩薩調解室”等更容易被接受的糾紛調解群體為各族群眾服務,實踐証明,隻有不斷完善頂層設計,持續提升制度供給質量,將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結合起來,處理好本土特色與一般規律的關系,才能保証民族團結工作不斷邁向新台階。

(四)持之以恆做好少數民族干部培養工作。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干部培養工作,將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列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項重點工作,當作民族團結的關鍵步驟。寧蒗縣通過提高政治素養、拓寬培養渠道、提高履職能力等方式,把維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態度特別堅決、明辨大是大非立場特別清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行動特別堅定、熱愛各族群眾感情特別真摯的優秀年輕干部、少數民族干部選拔出來、任用起來,因地制宜把最適合當地發展的少數民族干部培優配齊,讓每個少數民族干部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最大作用,在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五)堅定不移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寧蒗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密切聯系群眾優勢,牽頭開展“結對子”“手拉手”“心連心”“一家親”等活動,依托“干部規劃家鄉行動”,以村(社區)為基礎單元構建互嵌式居住模式,推動形成各族群眾交錯融居的格局,落實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工程和少數民族優秀文化保護傳承工作要求,在黨群服務中心、村史館內陳列展示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以及各民族飲食服飾、風俗習慣、文化藝術、建筑風格等。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