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吉林長春市綠園區:探索“四型”圍城經濟模式 提升城鄉融合水平

中共長春市綠園區委組織部

2024年07月10日16:4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吉林省長春市綠園區深入貫徹落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戰略,將產業振興作為重中之重,聚焦破解村集體經濟發展形式單一、總量較低等問題,立足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堅持因勢利導、因地制宜,探索實行“四型”圍城經濟模式,持續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努力探索城鄉結合區域鄉村振興新路徑,有力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

一、背景起因

綠園區作為吉林省長春市主城區,所轄24個村分布在3個鎮及4個轄村街道,既有農業資源豐富的傳統農村,也有轉型三產的城中村、近郊村,以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主要依賴租賃發包,缺乏引領性、持續性,總量相對不高。近年來,綠園區立足城鄉融合發展定位,在走訪調研基礎上,依據區情實際制發關於持續發展“四型”圍城經濟的指導意見,推動各村立足自身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種植、勞務輸出、代言帶貨、文旅游樂四種類型“圍城”經濟,有效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要素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助推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目前,全區24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全部實現50萬元以上,半數以上村具備3種以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形式,以城帶鄉、城鄉融合發展優勢進一步凸顯。

二、做法成效

(一)發展“特色種植型”棚膜經濟,以“土地存量”變“發展增量”

以科學謀篇布局推動產業落子實施,立足綠園各村普遍臨近城區特點大力發展棚膜經濟,推動地理優勢變為發展優勢,豐富城市“菜籃子”、充實農民“錢袋子”。一是注重規模化生產。岳家村建設年產200萬公斤葡萄產業基地,東安村流轉土地1700畝連片建設780棟蔬菜大棚,新農家村堅持草莓、林蛙發展種植、養殖“雙線並行”棚膜經濟,雙龍村試點探索全市主城區唯一蟹田米種植項目,全區33%以上的村堅持補位探索特色種植產業,“單打獨斗”變為“組團發展”。二是注重品牌化經營。堅持內挖拳頭產品、外引優良品種,全力打造“合心”香瓜、“淨珠”葡萄、“依家”大蔥等具有綠園地理標識的農特產品品牌。通過改進技術、錯茬種植、品牌賦值等方式,推動農特產品價值提升50%以上,實現鄉村“土”貨巧變品牌“尖”貨。三是注重市場化運維。做足“延鏈強鏈”文章,推動棚膜經濟向採摘經濟延伸,整合資產、資源、資金要素建設晟裕生態園、春蓮農庄等11個採摘園,培植草莓、香瓜等20余種採摘產品,實現賣“產品”向賣“體驗”轉變,土地經濟效益最大化變現。

(二)發展“勞務輸出型”勞務經濟,以“人口紅利”變“發展潛力”

堅持黨組織統攬資源、搭建載體,依托綠園區主城區人口首位優勢,通過區鎮治理共同體、村社治理共同體等路徑,暢通人力資源供需渠道,有效實現村興民富。一是堅持組織主導輸出。在城中村、城郊村試點探索“村集體+群眾”勞務經濟模式,推動西新鎮民豐村黨總支成立民實人力資源有限公司,鏈接裴家村鄰近產業互聯共建,累計輸出村民務工300余人次,帶動村民人均增收1.8萬元。城西鎮長青村引導500余名適齡村民到村辦幼教集團產業就地務工,組織187名村民到城區務工,推動富余勞動力有組織、有效率輸出。二是堅持供需對接輸出。依托區鎮治理共同體地緣優勢,推動合心鎮與經濟開發區軌道裝備制造企業、西新鎮與皓月產業園區配套企業合作,實行村企對接,通過企業提訴求、鎮村供人力,構建覆蓋域內12個村的“點對點”務工通道,每村每年至少帶動40余名村民務工就業,年人均收入達6萬余元。三是堅持改善服務輸出。為營造勞務經濟氛圍,建強鎮村“專職+兼職”就業服務專員隊伍,借助村民微信群、現場招聘會等線上線下渠道,廣泛宣傳就業政策、優質企業,開展各類招聘活動,持續拓寬農民務工就業渠道。

(三)發展“代言帶貨型”電商經濟,以“數據流量”變“產品銷量”

聚焦電商直播賦能,依托“線上+線下”平台,助力鄉村特產飛向“雲端”,擁抱新技術、新業態。一是增智為先提能力。通過“興農大講堂”“紅譜先鋒”示范培訓班等載體全覆蓋講授電商直播知識課程,形成實地觀摩、在線培訓、實踐檢驗、交流研討四位一體教學體系,累計培訓村“兩委”干部、致富帶頭人、農業產業負責人等群體200余人次,推動鄉村干部、村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二是項目為基增實力。全力推行“第一書記代言(村書記)+電商”模式,組織24個村黨組織書記實施“電商直播”項目,選派12名具有農業工作經驗駐村工作隊員、鄉村振興指導員駐村指導,通過電商直播、微信帶貨、惠民大集等線上線下平台開展代言帶貨活動,以“公益+市場”模式帶動銷售農產品700余萬元、村民增收28萬元。三是總部為重強效力。在同心街道高標准打造千米西城直播電商黨群服務中心,組織轄區興隆村與市供銷社合作,入股100萬元原始資金發展豐農惠民驛站“總部經濟”,按照投資額10%獲取固定分紅,以黨組織鏈接城鄉資源,線下+線下拓寬增收渠道。

(四)發展“文旅游樂型”消費經濟,以“小鎮風景”變“鄉村前景”

在條件適宜的近郊村試點建設文旅特色IP,釋放鄉村土地活力,推動發展、消費雙升級。一是點上建設熱點。建設裴家村都市田園綜合體,實施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房車露營地項目,入選全市主城區唯一鄉村網紅打卡地。紅民村緊抓航空小鎮項目實施契機建設“長春航展第一村”,村企合作建設“西塘月色”文旅項目,採取“保底+分紅”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利用春蓮集團院內5000平方米空地建設全市首個臨空綜合市集,實現每集交易額20余萬元。二是線上串聯路線。以“綠園的葡萄熟了”金秋採摘文化節、消夏節等節慶活動串聯產業聯動,岳家村與西新鎮所轄4村以稻田、露營、採摘為主線,打造全區首條黨建引領鄉村振興踐學帶,有機覆蓋皓月集團、三利馬場等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農閑時節村民,接待游客萬余人,推動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共贏共進。三是面上提升口碑。持續擴大岳家村、新農家村等國家級、省級果蔬基地品牌優勢,拓寬泓鑫、紅丹綺君子蘭營銷渠道,加快推進晟裕產業園、灃陽農業基地、雙龍村稻田公園、紅民村和兩半屯等鄉村文旅項目建設,著力構建“體驗採摘、鑒賞市花、休閑娛樂、涌動綠園”的都市農業+生態旅游發展新格局,吸引游客常來長留。

三、經驗啟示

(一)提升村級集體經濟水平,必須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方面,綠園區在發展“四型”圍城經濟過程中,始終注重將黨建引領貫穿到鄉村集體經濟發展全過程,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有效調動了各方資源力量。實踐証明,探索村級集體發展路徑,必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把各方力量和智慧凝聚起來,才能形成產業振興強大合力,實現企業有利潤、集體有收益、農民有錢賺。

(二)提升村級集體經濟水平,必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綠園區作為主城區,臨近城區的地理條件對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而言是一把“雙刃劍”,客觀條件決定了綠園區無法採取傳統農業大規模種植方式亦或臨山近水的村庄景區模式,隻能因地制宜、因時而異。實踐中,綠園區聚焦農業產業鏈向上延伸、向外拓展,推動一二三產優化重組、轉型升級,有效提升了集體經濟發展的活力與動力。實踐証明,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結合實際確定正確路線后,集體經濟發展才能更有形有效。

(三)提升村級集體經濟水平,必須始終堅持多方聯動。鄉村集體經濟發展必須堅持系統思維、整體意識,涉及經濟發展的客觀條件、隊伍能力等問題紛繁復雜,綠園區的破解之道在於黨組織廣泛動員各方資源主體積極參與、緊密互動,通過組織開展培訓參觀、完善激勵措施,有效帶動各方發揮各自優勢,取長補短、各顯其能。實踐証明,獨木不成林,隻有堅持黨建引領、各方協同,才能讓各類多元主體有意願、有動力融入發展“四型”圍城經濟大局,才能實現“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責編:王珂園、秦華)
相關專題
· 黨建專題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