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森
2024年07月10日07:50 來源:光明日報
結合當地悠久的梨種植歷史,山東省萊陽市創建“梨鄉春雨”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以內涵豐富的梨文化引領培育道德文明新風尚﹔為弘揚莫高精神與敦煌文化,甘肅省敦煌市沙州鎮創新舉辦傳統服飾巡游展示、詩詞讀書分享會等活動,激勵廣大干部群眾做敦煌文化的守護者、傳播者……近年來,各地基層積極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讓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走進生活,為基層文化建設增添助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的基石。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和滋養。在基層文化建設中注重挖掘傳統文化的資源寶庫,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啟智潤心的獨特作用,既是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增強群眾文化獲得感的有效方式,又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增進文化自信自強的必然選擇。
我國地域的廣闊性孕育了文化的多樣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常德市常德河街考察時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共同構成璀璨的中華文明,也助推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以適當載體傳承好利用好,與時俱進發展好”。這為我們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中華文化發展歷程中,各地民間獨特的文化表達方式和表現形式不斷涌現。比如,農業中的地方時令節日、民俗文化中的地域性節慶活動、鄉村社會的各種禮儀習俗和民間藝術等,都是多彩地方文化的載體。這些文化表現形式流傳時間長且深入人心,是開展基層文化建設的寶貴資源和有力抓手。近幾年,廣東等地的端午賽龍舟活動獲得年輕人的持續關注和追捧,正是傳統文化凝聚力、感召力的鮮活証明。從群眾身邊日用而不覺的文化要素入手,對地方特色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創新活化,更容易喚醒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內生動能,激發基層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在挖掘傳承地方特色文化的過程中,農耕文化尤其值得我們重視。農耕文明的發展脈絡,正是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生動彰顯。精耕細作、耕讀傳家的生產生活方式,敬天、惜地、愛糧、尚和的耕育道德,以及二十四節氣等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直到今天仍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把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農耕文明新的時代內涵,有利於豐富人們的精神家園,讓文化自信自強的源頭活水更加充盈。注重地方特色傳統文化,要求我們充分展示不同地域的多樣性、充分凸顯富有地方特色的個性,這是我們的文化資源,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
與時俱進發展好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眾的需要。以適當載體傳承利用好豐富厚重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是當代文化工作者的責任。不識稼穡、不知農時,不僅是個人素質的缺失,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流失。從這個角度看,珍惜傳統、敬惜文化,讓中華文脈既源遠流長又鮮活可親,需要我們做出更多的努力。
文化具有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著眼於引導群眾、團結群眾、服務群眾,基層文化建設要堅持以文鑄魂、以文培元、以文化人,善於將黨的創新理論、政策主張與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在育新人、樹新風中運用傳統文化為現代文明添彩增輝。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在理念上守正創新,在方式上推陳出新,基層文化建設一定能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作者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山東社會科學院基地特約研究員、山東社科院研究員)
相關專題 |
· 黨的建設數據庫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