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欣悅
2024年07月09日07: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群眾了解得多一點,地質災害防范意識就強一點,我的心裡也就踏實一點。”
見到重慶市地礦局南江地質隊駐守地質工程師陳昊時,他的眼裡布滿了血絲,已經兩個晝夜沒怎麼合眼了。
清晨7點,陳昊處置完轄區內幾處地質災害險情,剛返回駐地,還沒顧上休息,就又收到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信息。於是,他立刻動身,不敢有半刻停留。
經過3小時路程,抵達重慶市開州區麻柳鄉一處高差150米的陡崖下,陳昊和3名同事會合,商討危岩崩塌險情調查和處置的具體細節。他說:“這次零星垮塌位於陡崖南側,崩塌方量雖然不大,但考慮到陡崖東側斜坡底部還有624名居民,我們要擴大調查范圍。”
“咱們分兩組行動,一組用無人機機載激光雷達開展陡崖全貌測繪,一組採用手持激光雷達對陡崖底部進行測繪,同時核查危岩單體后緣裂隙發育情況。”分配完任務,陳昊立即帶隊向調查區域攀爬。
上山路全是小道,大部分布滿荊棘,很多地方還隻能彎腰前行。“希望今天不要刮成花貓臉。”陳昊打趣道,而他的褲腿和鞋已沾滿了毛茸茸的蒼耳。
手腳並用地爬了五裡的坡,陳昊和同事來到危岩垮塌處。“危岩高約6米,橫寬5米,厚約4米,呈立方體狀,本次垮塌為該危岩頂部突出岩塊……”陳昊單膝跪地,操作著羅盤和卷尺,口中念出測量出的數據,同事飛快地用筆記錄。
“裂隙基本貫通上部岩體,下部基座為較軟泥岩,具備形成危岩條件。”檢查結束,陳昊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走,繼續往這級陡崖其他區域調查。”
汛期是地災險情高發期,應急處置工作與危險常伴,一次次險情成功處置的背后,往往是無數個驚險瞬間。他一路走一路向記者介紹,有一次,開州區遭遇暴雨天氣,敦好鎮水田社區一居民屋后斜坡發生險情。他和同事立即前往現場調查。
當時暴雨如注,他們全身濕透了,道路邊坡隨時有再垮塌的風險。前進還是撤離?想著受困群眾還在焦急等待,陳昊和同事顧不上困難和危險,下車徒手挪開攔在路上的大石塊,艱難前行1個小時,最終到達險情現場。由於處置及時,最后未出現人員傷亡。“我都記不清是第幾次在暴雨中處置險情了。”陳昊有些腼腆地笑道。
這次在麻柳鄉的危岩崩塌調查工作,直到下午5點才結束。可是,陳昊並沒有第一時間返回駐地,而是前往陡崖下方的居民居住區。“今天處置的這個地質災害隱患點是新發現的,附近的居民還不一定清楚如何防災避險,我們得趕緊過去輔導一下。”陳昊進一步說道,“群眾了解得多一點,地質災害防范意識就強一點,我的心裡也就踏實一點。”
“小崩小塌不停止,異常氣味來扑鼻,岩石撕裂錯碎聲,發現異常早報告,莫戀財物趕緊跑……”他把一些基本的地災防治知識編成順口溜,又有趣又好記。
身邊的同事告訴記者,每次遇到突發情況,陳昊都是沖鋒在前。他入黨12年,在渝東北地區從事地質災害防治駐守工作9年,參與處置各類地災災(險)情500余起,成功預警了地質災害8起。
對於這些,陳昊擺擺手,笑著說:“為了群眾安全,再累都值得!”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09日 19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