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慶市巴南區委組織部
2024年07月04日10:4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關鍵在黨。”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領導者和根本保証。近年來,重慶市巴南區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創新實施“村村”“村機關”“村企”“村校”四聯共建,有序引導、依法規范城市工商資本和科技、人才下鄉,推動組織優勢轉化發展優勢、聯建增量催生發展變量,重塑強村富民發展格局,努力走好共同富裕發展道路。
一、背景動因
巴南區位於重慶中心城區南部,幅員面積1825平方公裡,農村面積佔比90%以上,轄涉農鎮街21個、行政村198個,是重慶中心城區農村面積最大、農民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也是中心城區唯一的國家城鄉融合試驗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動城鄉融合,是巴南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進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地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目標任務從解決“兩不愁三保障”轉向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工作方式從突出到人到戶轉向推動區域發展,幫扶舉措從以政府投入為主轉向政府市場有機結合。與此同時,農村基層黨組織也面臨更加復雜的統領局面、承擔更加艱巨的發展任務,但單個村特別是集體經濟薄弱村黨組織建設質效仍不完全適應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求。一是農村基層黨組織統領能力不強。受農村黨員年齡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等現實因素制約,村級人才供給不足現象日漸凸顯,不同程度存在帶動群眾增收辦法不多、組織凝聚黨員群眾缺乏有效抓手、引領村裡各類組織共同參與鄉村振興上成效不好等問題。二是村集體經濟發展造血功能不足。一些村“兩委”干部包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普遍缺乏經營管理的實操經驗和專業能力,在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資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方面辦法不多,鄉村資產資源未有效激活,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有待提高。三是城鄉一體化發展資源循環不暢。一些村受區位條件、自然稟賦、資產資源等因素影響,在推動社會資本下鄉、吸納能人志士來鄉、促進科研成果入鄉等方面缺乏競爭力和吸引力,僅靠村黨組織自身集聚優質資源要素難度較大,制約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障礙依然存在。
二、主要做法
(一)打破組織壁壘,創新“四聯共建”組織形態
以村級黨組織為主體,打破地域、行業、單位壁壘,通過“村村”“村機關”“村企”“村校”等黨建組團、聯建共建的方式,為鄉村振興與鄉村建設提供新的組織資源,切實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一是系統化推進。堅持規劃先行、分類指導、系統推進,區委出台“黨建統領·百村振興”實施方案及意見,針對“四聯共建”不同特點,分領域提出幫思想帶觀念、幫班子帶隊伍、幫技術帶人才、幫產業帶市場、幫改革帶發展、幫治理帶鄉風等六方面重點措施,按年度明確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五大振興階段性重點任務,項目化打表推進。二是精准化結對。逐村分析資源優勢、發展需求、短板弱項,“一村一策”建立項目清單、需求清單、資源清單。按照“雙向選擇、優勢互補、供需匹配”原則,區委協調對接聯建單位,推動“一對一”“多對一”簽訂聯建共建協議,實現聯建共建契約化、機制化、具體化。三是機制化保障。突出黨政主導、各方協同、分級負責,區級層面建立定期調度、實績晾晒、宣傳引導、考核激勵、最佳實踐分析和典型問題案例復盤等五項制度,區委書記親自主持召開全區動員大會、推進會、現場會,鎮街層面建立聯系對接和工作進度“雙清單”,以全流程督導考核機制推動聯建共建成勢見效。
(二)打破傳統路徑,推動“強村富民”綜合改革
堅持“抓兩頭帶中間”,發揮“四聯共建”優勢,深入實施“固十壯百育千”集體經濟提升行動,鼓勵支持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引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入鄉轉化,進一步走好組織化、規模化、專業化的集體經濟發展之路。一是探索“強村公司”改革。健康有序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落實村級集體所有權、明晰農戶財產權、放活資產經營權,因地制宜採取單村獨營、村村聯營、村企合作、鎮村聯營、鎮鎮聯營等方式成立“強村公司”,探索產業帶動型、資源盤活型、資產經營型、服務創收型、工程承攬型等多樣化途徑,促進資源連片開發,變單打獨斗為抱團發展,成立強村公司7家。二是擴面農村“三變”改革。推行“三變”+認養農業、建設用地宅基地利用、生態資源利用等多樣化新型發展模式,探索聯建單位和村集體以技術技藝股、自然風光股、生態資源股、人力資源股等多種形式合股聯營,更好激發農村資源要素活力。三是推進數字賦能改革。充分發揮聯建院校智庫優勢,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讓鄉村振興的“智慧”成色更足。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創建全國首個服務農業全產業鏈“耘間·農業產業互聯網平台”,聚焦生產、營銷、服務3大應用場景,拓展上線耘農事、耘農資、耘生產、耘認養、耘科技、耘辦事等數字化應用模塊,精准匹配新型農業業態產業鏈個性化需求。
(三)打破城鄉界限,重塑“共同繁榮”城鄉關系
堅持統籌城鄉發展,以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重慶西部片區為契機,以機關聯村為紐帶,充分發揮涉農、規劃資源等聯建單位規劃引導、政策支持作用,優選基礎條件好的村承接試點任務,堅持先行先試、漸次推開,促進“三農”資源和聯建資源高效配置,引導人、地、權等各類資源要素精准投放,釋放改革疊加效應。一是暢通城市人才入鄉落戶通道。著力破除城市人才下鄉落戶體制機制障礙,區城鄉一體化中心幫帶指導石龍鎮中倫村等探索制定城市人才經民主程序落戶鄉村並享受土地承包經營、集體收益分配等相關權益政策,配套構建由村“兩委”、村集體經濟組織、黨員群眾參與的監督評價和退出機制,充分保障城市人才下鄉權益和農民切身利益。二是暢通農村土地要素激活通道。著眼打通城鄉土地“同等入市、同地同權”制度通道,區規劃與自然資源局、區農業農村委聯合探索形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規劃編制、產業准入、成本管理、收益分配、供后監管等制度集成,按照入市意願強和產業需求旺的原則,選取二聖鎮集體村、惠民街道沙井村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強化入市流程民主決議,確保土地入市符合群眾利益。三是暢通農村權益保障退出通道。發揮好區農業農村委、市土交所等聯建單位作用,突出“退出”、“利用”兩個關鍵環節,在東溫泉鎮河岸村、惠民街道勝天村試點探索建立進城落戶農民自願有償退出農村權益政策體系,引導社會資本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經營等方式盤活利用農民退出的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等發展鄉村一二三產融合業態,同步制定退出農戶補償指導意見,合理保障農民資產性收益,推動實現農民、村集體、聯建企業三方共贏。
三、實踐成效
一是基層黨組織展現“新氣象”。“四聯共建”實施以來,已組織動員央企、市管單位、區級機關事業單位、金融(保險)機構、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非公企業、商會等各領域單位773家參與巴南鄉村振興,實現全區198個行政村全覆蓋,累計推動村干部到聯建單位學習623人次、聯建單位骨干人才到村挂職45人次,推動實施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各類幫帶舉措(共建項目)514個,為基層黨組織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組織資源和更廣闊的行動空間,基層黨組織“一呼百應”現象初步形成。
二是產業發展跑出“加速度”。“四聯共建”單位積極推動資源、項目、政策“一杆子”下沉到村級,農村金山銀山變成“香餑餑”,巴南區成功入選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2023年度,我區第一產業增加值60.5億元,居中心城區第一﹔培育火鍋產業鏈規上企業11家、綜合產值15億元﹔新增全國名特優新、重慶名牌農產品等農業品牌30個,建成智慧農業試點項目7個,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終期評估位居全國區縣第八﹔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209元、居全市第三,所有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0萬元以上,全面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
三是城鄉融合邁出“新步伐”。強村富民破題起勢,實現全市以城市人才加入鄉村名義落戶第一人、全市首單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挂牌交易、全市首個農村權益退出試點,成立全市首家區縣級農村產權流轉服務公司。引進3名城市人才落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已入市交易金額2700萬元,帶動社會資本下鄉近2億元,帶動村集體及農民增收200余萬元,經驗做法入選自然資源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典型示范案例﹔農村權益退出帶動社會資本投入1.02億元,農村資源資產流通渠道加速暢通,人才、產業加快向鄉村集聚。
四、經驗啟示
從實踐發展來看,“四聯共建”能夠為鄉村振興與鄉村建設提供新的組織資源,為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與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廣闊的行動空間,是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組織創新模式。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3點啟示:
(一)實施“四聯共建”,堅持黨建統領是根本保証。巴南區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以黨建聯建為紐帶,凝聚社會共識和力量,探索構建了以開放、復合、多元為主要特征的區域化大黨建格局,打破了就農村抓農村、就黨建抓黨建的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推動形成了黨委政府主導引導、村集體和農民投入相結合、社會力量積極支持的強村富民發展格局,有效激發了各類組織和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了凝心聚力、團結奮斗的良好局面。
(二)實施“四聯共建”,堅持變革理念是關鍵舉措。巴南區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在不改變原有行政劃分和自治主體的情況下,用好城鄉改革系列政策、放大農村特色優勢,在鎮域、區域、市域甚至更大范圍整合資源力量,持續推動政策、資金、項目、技術、人才等資源要素向鄉村一線流動,使城鄉關系發生深刻變革,有效破除了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現實壁壘,加速推動巴南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全市“雙高”農業先行區建設,有效激發了農業農村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三)實施“四聯共建”,堅持聯農帶農是必然要求。巴南區堅持從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把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作為“四聯共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完善聯農帶農益農機制,大力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特色產業,鼓勵聯建組織和農民群眾通過投工投勞、志願服務等方式參與和美鄉村共建共治共享,努力讓每一個共建項目都發展成優質項目、群眾滿意的項目,讓農民群眾真心支持擁護鄉村發展建設,更多分享聯建成果,推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取得了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相關專題 |
· 黨建專題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