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在紅色土地上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文化中國行·尋訪黨的紅色足跡)

本報記者 馬 原

2024年07月03日07: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當年的‘延安作風’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陝甘寧邊區政府對勤務、窯洞、馬匹的使用都有嚴格規定,連每盞煤油燈每天使用的燈油量都制定了詳細標准。”陝西省延安市紀委監委干部張瑜是中央黨務委員會舊址復原和布展的參與者之一,如今還承擔中央黨務委員會舊址的講解任務。

延安,中國革命的聖地、新中國的搖籃。

走進楊家嶺革命舊址,隻見鬆柏挺拔,中央大禮堂內,一面面黨旗鮮艷奪目。

中央黨務委員會舊址的窯洞內,開裂的辦公桌、簡單的靠背椅子、老舊的筆筒和油燈……仿佛穿越了時光,把人們帶回到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延安時期老一輩共產黨人勤儉節約、艱苦朴素的作風。

1935年到1948年,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住窯洞、吃粗糧、穿布衣,在延安生活和戰斗了13年,用“延安作風”打敗了“西安作風”,領導中國革命事業從低潮走向高潮、實現歷史性轉折,扭轉了中國前途命運。

鳳凰山、棗園、王家坪……在延安,人們沿著紅色足跡,銘記老一輩革命家篳路藍縷、披荊斬棘最終奪取勝利的苦難與輝煌。“從今年2月到現在,僅中央黨務委員會舊址平均每周就有10批次黨員干部來參觀學習,最多一周有18批次,參觀數量1.2萬余人次。”張瑜介紹。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踏上革命老區的紅色土地。在福建古田、陝西延安尋根溯源,召開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中央軍委政治工作會議,把強軍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在河北西柏坡,感悟“兩個務必”深意,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在北京香山,提醒全黨以“趕考”的清醒和堅定答好新時代的答卷……

傳承精神血脈,擦亮紅色印記。紅色土地承載著革命年代的滄桑,也鋪就了通往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康庄大道。

強調“我們永遠不要忘記老區”,指出“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的庄嚴承諾”,明確“無論脫貧攻堅、全面小康,還是建設現代化、推進共同富裕,老區人民都是我們最牽挂的”……字字句句,都飽含著習近平總書記對紅色土地、老區人民的深情牽挂。

2021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並組織對口支援、對口合作等,為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江西於都,打造“贛南臍橙”大品牌下的於都富硒臍橙,突出“富硒”特色推動於都臍橙產業提質增效,讓種植戶捧上“金飯碗”﹔山東臨沂,推行“市場採購+跨境電商+海外倉+班列”模式,擁有北方地區最大的物流基地,加速建成“商貿物流之都”﹔安徽六安,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國家森林康養基地成為新名片,霍山石斛和霍邱鵝肝遠銷海內外……去年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區域協調發展情況的報告》顯示,革命老區加快振興發展,20個重點城市人均生產總值超過6萬元。

黨的二十大后,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外出考察來到延安,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新征程上,老區人民在振興發展中,以文賦能、以文興業探出新路。

今年6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各族干部群眾回信,向景寧建縣40周年表示熱烈祝賀,對景寧發展提出殷切希望。這個位於浙西南革命老區麗水市的全國唯一畬族自治縣,打造“中國畬鄉三月三”等特色活動、打造“畬家飄歌”等品牌、發展畬族刺繡等傳統技藝,增強縣域吸引力。曾經“九山半水半分田”,如今蝶變煥新。2023年,景寧旅游收入達22.7億元。

立足紅色底蘊,弘揚老區精神,為實現美好生活而奮斗,老區人民正在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本報記者龔仕建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03日 04 版)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