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黨領導全面深化改革的創新實踐與時代啟示

丁彬

2024年07月02日07:51    來源:光明日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在即,將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幅在探索中前進、在創新中發展的歷史畫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發展階段,准確把握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新特征,以非凡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開辟事業發展新天地,書寫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壯麗篇章。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新的征程上,我們將繼續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以更加前瞻的視野、更加協同的機制、更加廣泛的動員、更加主動的應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相互促進

“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引領,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既強調從實際出發的實踐探索,又注重“頂層設計”的戰略指引,不斷增強改革的整體性、協同性和前瞻性,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布局和總體框架。

頂層設計是戰略引領下的系統規劃。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意味著必須從全局視角出發,對改革的目標、路徑、策略進行預先規劃和總體設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均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對頂層設計的高度重視。這是對“謀定而后動”的時代詮釋,也是對“善弈者謀勢”的深刻實踐。

實踐探索是從客觀實際出發的實干與求索。頂層規劃之下,改革不是盲目的“試錯”,而要有方向、有目標、有步驟地推進。這要求我們在缺乏現成經驗和模式的情況下,必須勇於實踐,邊干邊學,逐步積累經驗,不斷修正方向。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今天,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我們依然需要保持勇敢實踐、探索未知的勇氣,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頂層設計提供實踐基礎和鮮活素材。

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構成了改革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動態平衡,二者相輔相成,不僅是一種科學的改革方法論,更是一種深邃的哲學智慧。頂層設計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戰略框架,避免了改革的盲目性和碎片化﹔實踐探索則在行動中不斷檢驗和完善頂層設計,確保改革措施接地氣、可操作。實現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的良性互動,必須將黨的領導貫穿始終,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歷史耐心,又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的戰略選擇,不斷推進理論創新與客觀實踐深度融合。這一過程,既是對“知行合一”哲學思想的當代演繹,也是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生動踐行。

構建高效協同的改革推進機制

改革是一場深刻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過程中,必須有效解決改革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和協同機制問題,才能使改革有序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抓住關鍵領域、重點環節、重大任務推進改革,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不斷突破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在推進改革的同時,也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系統集成改革資源,形成整體合力。形成改革的整體合力,需要打破部門壁壘,整合各方資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通過設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后改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強化了對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改革決策和部署的系統集成與高效執行。這一機制創新,實現了對各領域、各層次、各環節改革的全面布局和整體推進,確保了改革政策的連貫性和一致性。

促進多元主體協同,共同破解改革難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推進機制的一大亮點,是強調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這一機制下,多元主體共同推動改革不斷深入。如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各級政府發揮好自身的職能作用,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密切協作,共同破解結構調整中的難題,體現了改革的協同效應。同時,通過構建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的協調機制,有效解決了改革中的利益沖突和政策不協同問題,確保了改革措施的無縫對接和高效實施。

增強多元素聯動,多措並舉推進改革。一是注重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針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創新能力不足、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大等現實問題,改革措施直擊要害,如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二是把法治作為保障改革順利進行的基石。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為改革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通過立法先行,及時將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如修訂環境保護法、出台外商投資法等,確保了改革實踐的穩定、連續推進。三是堅持創新驅動激發改革內生動力。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進一步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增強了改革的內生動力。

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改革實踐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政黨人民性的生動詮釋。

改革惠及全民,體現了最徹底的廣泛性。改革舉措覆蓋社會各個階層與領域,確保每個群體都能從改革中受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從最困難的群體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著眼,從最具體的工作抓起”。在這一理念指導下,無論是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還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大力推進,改革均觸及社會每一個角落,力求解決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到鄉村振興戰略激活農村發展潛力,再到“互聯網+政務服務”讓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每一項改革措施都緊密圍繞人民需求,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通過發展和改革,各項民生工程穩步實施,確保了改革成果的全民共享,體現了社會動員的廣泛覆蓋。

改革尊重人民主體地位,體現了最深刻的參與性。改革過程中,我們黨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鼓勵民眾積極參與到改革的設計與實踐中來,在改革中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吸收群眾智慧。在政策制定、項目實施乃至社會治理的多個環節,都注重聽取民意、匯聚民智。例如,通過建立基層協商民主制度、拓寬公眾參與決策的渠道,讓改革措施更加貼近民意,更能精准對接人民需求。此外,通過“互聯網+政務服務”等創新方式,提升政府服務效率,也讓民眾在享受改革成果的同時,能夠更加便捷地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與滿意度。

改革堅持價值導向與實踐路徑相統一,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以人民為中心,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的根本價值導向,也是改革實踐的核心邏輯。這要求在所有改革舉措中,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無論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經濟結構,還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環境的需要,都是在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同時,通過解決“堵點”“痛點”“盲點”問題,確保改革紅利能夠實實在在地惠及全體人民,體現了改革的人民性與實效性。

主動有效應對風險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的深度、廣度和難度前所未有。“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以強烈的風險意識,牢固樹立底線思維、極限思維,提出“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准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主動預判風險,有效防控風險,展現了駕馭復雜局面的卓越能力。

堅持把主動作為作為應對不確定性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強化風險意識,常觀大勢、常思大局,科學預見形勢發展走勢和隱藏其中的風險挑戰,做到未雨綢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應對國內外經濟下行壓力、疫情沖擊等挑戰中,牢固樹立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建立健全風險預警和防控機制,加強經濟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等重點領域風險防控,確保了經濟社會大局穩定。通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主動塑造有利於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為世界提供了新的公共產品,增強了國際社會共同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

堅持用有效性作為衡量風險應對策略成功與否的標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高風險化解能力,透過復雜現象把握本質,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斷決策,善於引導群眾、組織群眾,善於整合各方力量、科學排兵布陣,有效予以處理。”在實踐中,我國建立健全風險防控機制,如設立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加強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防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綠色發展,有效應對環境風險等。這些舉措提升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也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面對未來,不確定性仍然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常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改革的方向已經明確、不會動搖﹔中國改革的步伐將堅定向前、不會放慢。”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都將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動搖。通過深化改革開放,不斷釋放制度紅利,激發市場活力。同時,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為不確定的世界注入更多確定性。隻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就一定會迎來更加光明的發展前景。

(作者系浙大寧波理工學院中共黨史黨建研究中心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