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學習時報編輯部

2024年07月01日08:20    來源:學習時報

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朴素,歸根到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百年大黨史詩一般的奮斗,書寫在物阜民豐、萬家燈火裡,書寫在每個中國人的生活之中。“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是對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根本宗旨的朴素表達,是新時代“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實踐,也是對黨一百多年來奮斗歷程和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始終秉持“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理念,為增進民生福祉行之篤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實,生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始終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奮斗目標和價值追求。

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變的初心使命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如果說,“為人類福利而勞動”是馬克思作出的職業選擇和人生選擇,那麼中國共產黨人正是以馬克思為精神坐標,立下“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的誓言,並且轉化成“為人民謀幸福”的行動。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銘刻在心,把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鮮明地寫在旗幟上,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並一以貫之體現到黨的全部奮斗之中。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山河破碎、生靈涂炭,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中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的悲慘境地。在“救國於水火、解民於倒懸”的迫切需要下,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從此有了主心骨。

“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鮮明提出,要“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明確提出:“我們應該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我們黨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寫入黨章、確立為黨的根本宗旨,成為每一個共產黨人的行為准則和戰勝一切敵人的重要法寶。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的國家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舊中國脫胎而來,積貧積弱、滿目瘡痍,人們所思所盼的是如何解決溫飽,夢寐以求的是擁有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三轉一響”,“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就是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真切向往。毛澤東在視察九江工農業生產時指出:“共產黨從接管國民黨政權的第一天起,就把眼睛盯住生產建設,不遺余力地抓好這一個中心工作。要讓歷史証明,我們不僅能夠領導好革命戰爭,而且也一定能夠領導好和平時期的經濟建設,讓全國人民過上好日子。”

黨的八大根據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勢,提出國內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黨提出努力把我國逐步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領導人民開展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

我國經濟得到進一步恢復和發展,市場供應得到改善,財政收支趨於平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較為穩定的提高。從1949年到1978年的近30年間,中國共產黨從“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起步,帶領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初步解決了佔世界1/4人口的中國人吃飯、穿衣等基本生活需要問題,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從國情出發提出,“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並對現代化建設作出“三步走”的戰略安排。“小康”,這一飽含深厚文化底蘊、富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美好願景,由此成為現代化進程中的醒目路標。鄧小平提出了衡量改革開放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斷標准,即“三個有利於”,其中,“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一項重要標准。從“小康之家”到“小康社會”,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人均800美元”到“生活更加殷實”再到“富裕程度普遍提高”,體現了人民生活步步攀登的積極狀態,也從側面反映我們黨所確定的小康社會目標在不同的時段有著不同的風景和不同的內涵。

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改革逐步開啟,城市勞動者自主就業、擴大企業自主權、設立經濟特區等政策實施。1978年至2012年,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8%,相當於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的3倍多。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人民日子日漸紅火、口袋日趨殷實、生活日益改善。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

“共產黨就是給人民辦事的,就是要讓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一年比一年過得好。”從2012年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談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到2022年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我們要始終與人民風雨同舟、與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習近平總書記的庄嚴承諾展現了我們黨一以貫之的人民情懷,開啟了新時代為人民謀幸福、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新征程,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和老百姓的幸福夢交相輝映,治國理政和民生福祉同頻共振。我們黨堅持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錨定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等美好生活向往,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努力為人民創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致力於加快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我國教育面貌發生格局性變化,有力促進了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從教育總體規模和水平來看,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從教育普及程度來看,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一個服務14億多人口,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日漸完善。從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來看,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超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4年,助力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為了鞏固民生之本,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在堅定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以及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的過程中,更加突出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突出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城鎮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城鎮就業規模持續擴大,新增就業年均超過1300萬人。勞動者權益得到有效維護,勞動關系總體保持和諧穩定,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持續推進。

“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絕不能出現“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2021年,我們打贏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14億多人實現全面小康生活,“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千年夢想在社會主義中國照進現實。居民收入較快增長,收入結構不斷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不斷優化,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6510元提高到2023年的39218元,形成了超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居民消費水平持續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按聯合國的標准,我國人民生活已經進入相對殷實富足階段。

“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堅持應保盡保原則,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從中央到省、市、縣、鄉鎮(街道),統籌城鄉的五級社保經辦管理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進一步健全,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制度功能更加完善。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從2012年的7.9億人、1.5億人、1.9億人升至2023年底的10.66億人、2.44億人、3.02億人,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和多樣化需求得到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面對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的持續快速增長,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從健全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到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速破解,更多群眾急需藥品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公共衛生防護網筑牢織密,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地方病防控更有效有力。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約13.34億人,主要健康指標居於中高收入國家前列。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聚焦解決好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突出問題,我國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住房供應規模持續增加,居民住房條件顯著改善,建成世界上最大住房保障體系。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城市、鎮、鄉村家庭戶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分別達到36.52平方米、42.29平方米、46.80平方米。累計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6000多萬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1.5億多群眾喜圓安居夢。改造農村危房2400多萬戶,歷史性解決了農村貧困群眾的住房安全問題。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為了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一座座山越來越綠了,全國森林覆蓋率增至24.02%,提升了2.39個百分點﹔一條條河流、一個個湖泊變了模樣,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持續提高,2023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升至89.4%﹔藍天一年比一年多起來,全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超50%,我國成為全球改善空氣質量速度最快的國家。

“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國加快構建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如今,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鄉有綜合文化站,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初步形成,“到圖書館閱覽學習”“到文化館聽課學藝”“到美術館看展打卡”越來越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成為年輕人鐘愛的新風尚。從頒布實施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博物館條例等法律法規,到制定出台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准,再到穩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建設……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保障更加有力,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實、豐富、高質量。

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人民的生活猶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現在,我們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人民對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和憧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新時代新征程,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頭。回首過去,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面對未來,破解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化解來自各方的風險挑戰,我們要繼續用改革的方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改革既是黨的主張,亦是人民的要求、人民的呼聲。改革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一開始就使改革事業深深扎根於人民群眾之中,與人民群眾的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任何一項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都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利益增進和利益調整並存,這需要我們算好改革的利益賬,通盤評估改革實施前、實施中、實施后的利益變化,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統籌各方面各層次利益關系,善於算大賬、總賬、長遠賬,讓人民呼聲與改革脈搏共振,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改革進程中葆有對群眾的真摯感情,看到他們心中的改革圖景,才能讓改革行動始終與人民心聲相激蕩。這是我們黨正確把握社會發展動力和社會發展規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充分體現。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改革事業的真正“主角”。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全面深化改革不能把群眾當“看客”,而是要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導群眾共同為改革想招、一起為改革發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問計於民、問需於民,注重從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辦事、托幼養老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准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為各行業各方面的勞動者、企業家、創新人才、領導干部提供發揮作用的舞台和環境,把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改革工程千頭萬緒,平均用力、全面作戰不現實也不可能。找到突破口,以點帶面,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人民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緊扣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焦點,用人民認可不認可、贊成不贊成來導航改革進程。注重宏觀推進與微觀落點的互動交融,更加聚焦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補齊民生保障短板,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筑牢民生保障的溫暖底線。

最堅實的根基在於人民,最偉大的成就屬於人民,最深厚的力量源於人民。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我們黨明確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並貫徹六項原則,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無論改革的領域拓展到哪裡,隻要毫不動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開放成效的標尺,緊緊依靠人民,虛心聽取人民心聲訴求,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改革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改革就能更深入、更廣泛地扎根人民,就能始終贏得民心、贏得未來,就能從人民中汲取更多智慧、更大力量,從而不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通途。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