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朝著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重要講話引發熱烈反響

本報記者

2024年06月25日07: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6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和中國科學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在社會各界特別是科技界引發熱烈反響。

大家一致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深刻總結了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經驗,精辟論述了科技創新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偉大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統闡明了新形勢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基本內涵和主要任務,為做好新時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必須充分認識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獲頒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心潮澎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團隊在凝聚態物理研究上取得的成績,離不開有利於基礎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激勵我們隻爭朝夕,破解有挑戰、有價值的科學問題,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力量。”薛其坤表示。

今年5月,嫦娥六號探測器由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之旅。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研制階段就瞄准世界先進水平,團隊先后攻克了12大類、247項關鍵技術,解決了多項世界性難題,是我國戰略高技術領域迎來新跨越的縮影。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我更加深刻感受到,在戰略高技術領域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李東表示,團隊將持續創新、追求卓越,力爭在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新突破。

進入新時代,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自學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強調了創新驅動在引領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性,讓人深受啟發、倍感振奮。“我們將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加大對高端芯片、關鍵器件、操作系統、數據庫等技術的研發投入,打造更高效、更智能、更綠色、更安全的算網基礎設施。”

解決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離不開科技支撐。“我們要樹立大食物觀,加強科技攻關,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桂建芳說,團隊將在魚類精准育種技術上發力,為振興水產種業提供技術支撐。

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積累了許多重要經驗,必須長期堅持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實踐中,我們不斷深化規律性認識,積累了許多重要經驗,主要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導向,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堅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堅持培育創新文化,堅持科技開放合作造福人類。這些經驗必須長期堅持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科技創新事業不斷前進的根本政治保証。”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研究員文富忠說,新征程上,要瞄准國家戰略需求,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實際行動回報黨和國家的厚愛和期望。

茫茫戈壁,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裡木盆地的“深地一號”順北油氣田穩步上產。“堅持創新引領發展是企業增強競爭優勢的關鍵。”中國石化董事長馬永生表示,隨著萬米特深井安全高效鑽井等關鍵核心技術裝備取得突破,中國石化目前已有14口井的完鑽井深超過珠峰高度,“深地工程”建設走在行業前列。“我們將以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為牽引,以強大的技術實力夯實能源生產基礎。”馬永生說。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科技創新要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導向。我們要針對基礎研究問題和產業技術瓶頸,大力開展生物育種升級換代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種康表示。

新時代以來,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不斷激發創新活力。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依托國家相關政策,從成果立項、轉化推廣、評估定價、合作研發、經費使用等方面,建立了完備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科技成果轉化到款額,個人最高可分配比例提高到80%,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有貢獻的管理人員的獎勵比例由原來的1%提高到2%。制定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極大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開發處處長陳先紅說。

科學普及,不僅有助於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也有利於在全社會培育創新文化。北京交通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陳征積極投身科普事業,他講授的科普課多次走進鄉村課堂。“我們要努力傳播科學知識,培育創新文化,為科技創新奠定更加堅實的人才基礎。”

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既是科技創新的經驗,也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

今年2月,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組織與中核集團中核工程牽頭的中法聯合體正式簽署真空室模塊組裝合同。中核集團中核工程聯合體ITER項目總指揮邰江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必將激勵企業和科研人員繼續提升我國在國際大科學工程中的參與度與貢獻度,助力應對全球性挑戰。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程瑞鋒在設施農業領域持續深耕,他所在團隊研制的主動蓄放熱系統“日光溫室”已在羅馬尼亞推廣應用。“我們將努力讓更多設施農業的中國方案走出國門,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力量。”程瑞鋒說。

自覺把學術追求融入建設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系統闡明了新形勢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基本內涵和主要任務,提出科技強國必須擁有強大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強大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和引領力、強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強大的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自覺把學術追求融入建設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銳意進取、追求卓越,創造出無愧時代、不負人民的新業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殷切期望。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所長方忠帶領團隊完成的“拓扑電子材料計算預測”項目,獲得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得有標志性科技成就,這就要求我們持續產出重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方忠表示。

近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首席科學家彭壽帶領團隊開展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全球高端玻璃技術工程與高端玻璃裝備佔有率均超65%。“當前,新材料對集成電路、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領域支撐作用更加凸顯,我們要以關鍵材料體系建設,有力支撐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

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提升我國科技國際影響力和引領力的重要抓手。近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刊系列《環境科學與工程前沿(英文)》高被引論文數逐年增加,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2023年,我們期刊發表的文章中,12%的文章影響力評估值進入領域前5%。”期刊編輯部副主任張姣說,未來要充分發揮期刊的國際交流窗口和平台作用,助力提升我國科技創新的國際影響力和引領力。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表示,上海交通大學將著力打造體系化、高層次人才培養平台,不斷提高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全面釋放人才創新活力,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為科技強國建設提供人才支撐。”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說。

強大的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科技強國的有力保障。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表示,該所將積極探索新型科研組織模式,以重大任務為牽引,打破課題組界限,成立跨學科、跨領域、跨部門的研究團隊,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效合作,促進整體科研能力的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樹立雄心壯志,鼓足干勁、發憤圖強、團結奮斗,朝著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大家一致表示,新征程上,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使命光榮、責任重大。要深入學習領會、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增強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團結奮斗。

(本報記者谷業凱、吳月輝、蔣建科、喻思南、劉詩瑤、姜泓冰、趙永新)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25日 02 版)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