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紅色引擎”聚力 老舊社區煥新

——記天津市河西區越秀路街道港雲裡社區黨委

2024年06月21日07:54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港雲裡社區位於天津市中心城區,是典型的老舊小區。走進社區,打眼望去,樓棟密、住戶多、車輛多,卻整潔有序。“住在這裡很幸福,遇上什麼事都有人給解決,有些想搬走的都不搬了。”社區居民韓振鳳笑著說。

近年來,面對矛盾頻發的老舊社區治理難題,天津市河西區越秀路街道港雲裡社區黨委堅持黨建引領,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聚焦居民急難愁盼的大事小情,積極探索構建基層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將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社區,居民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紅色議事廳

有事好商量

停車亂、停車難曾是港雲裡社區的頑疾。小區始建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當時並未設計停車位,小區公共空間也十分有限。近年來,停車問題凸顯,居民之間因爭搶車位糾紛頻發、甚至大打出手,嚴重影響鄰裡和睦、社區和諧。

2021年,港雲裡社區“兩委”換屆,新一任社區黨委班子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面對老百姓的急難愁盼,社區黨委必須勇於站出來。”社區黨委書記孫茜說。

經過細致摸排,情況浮出水面:居民停車需求達1023輛,小區內原有158個車位,遠不能滿足需求。“事情處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居民的生活質量,黨組織要發揮好引領作用,認真聆聽居民的意見,給居民發聲提供平台,讓居民成為議事、決策的主角。”孫茜說。

2021年5月,港雲裡社區黨委大膽探索“紅色議事廳”議事機制,即由社區黨組織牽頭,黨員為骨干,小區業委會、物業公司、警務室、居民代表等廣泛參與,傾聽民意民聲,做到民事民議、民事民決。

社區黨委陸續組織有車族、無車族、一樓居民、常住戶、租戶等不同群體的議事協商專場,大家充分交換意見、換位思考,先后組織500余名居民召開了21場協商議事會,最終收集83%的常住居民意見,在停車問題上達成“居民為主、分類管理、限量進入、錯時停放”的共識。

接下來,就要“挖掘”車位、供需匹配。社區黨委帶著社工和志願者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確定常住有車家庭能停一輛車的統一標准,車位需求降至500余輛,一方面移栽樹木、便道改坡、宣傳欄改移、協調一樓居民窗前空間等,將小區內停車位增加到300余個,基本實現動態平衡。經過89天加班加點的連軸轉,社區停車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居民拍手稱贊。

借助“紅色議事廳”,居民在社區治理中的參與感和主人翁意識得到提升。“兩三人的小事我們議過,三五十人的事也議過。”社區黨委副書記楊春暉說,遛狗牽繩、設置公共晾衣架等許多與居民息息相關的事項,都是在“紅色議事廳”達成共識。社區共計開展議事協商260次,解決問題73件,通過12345、民意直通車等平台的訴求反映量降低53%。

“基層黨組織的堡壘作用,就是要在解決問題中彰顯。”孫茜感慨,“要讓黨員群眾跟著黨組織走,而不只是站在旁邊看,‘紅色議事廳’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管用舉措,讓群眾深切感受到,千難萬難,依靠黨組織就不難。”

“三聚焦”化糾紛

繡花功夫解民憂

停車難的解決,燒旺了凝聚人心的一把火。港雲裡社區黨委乘勢在精細化服務上持續發力。

在“紅色議事廳”機制基礎上,社區黨委逐漸形成“聚焦門內,破解家庭糾紛發現難﹔聚焦樓內,破解鄰裡糾紛溝通難﹔聚焦院內,破解公共糾紛共識難”的“三聚焦”工作機制,及時精准化解社區內的各類矛盾糾紛。

最難發現的還是“門內”的家庭瑣事。為此,港雲裡社區黨委建強社區、網格、樓棟三級黨組織體系,在10個基礎網格下又細分67個微網格,社區“兩委”班子、網格員和微網格員,通過聊閑篇、話家常,掌握“門內”情況,分級預警、暢通信息流轉,及時為群眾排憂化難。

一位微網格員就是通過關門聲,及時發現並化解了一位居民的心結。

社區居民楊阿姨的愛人癱瘓在床,她已悉心照料多年。有段時間,樓棟內的微網格員發現了異常:楊阿姨性格文靜、不愛說話,向來關門聲都很輕,最近卻幾次聽到她重重地關門,像是有心事。獲悉情況后,網格員隔三差五就過去看看,終於,楊阿姨打開心扉,眼淚也啪嗒啪嗒掉了下來。

原來,由於無法分身去照顧兒媳和剛出生的孫子,楊阿姨擔心落下埋怨,終日自責,又無人訴說,情緒十分低落。后來,社區聯系楊阿姨子女前來看望,並告知子女實情。兒媳和楊阿姨抱頭痛哭:“您每天都照顧我爸,哪還能讓您照顧孩子,我們常來看您!”楊阿姨一解心結,恢復如初。通過細致入微並鍥而不舍地解決問題,3年來,港雲裡社區婚姻家庭類訴訟案件減少26%。

為聚力解決門內、樓內、院內糾紛,社區黨委還打出一套“組合拳”:做強社區法律工作室,組織公檢法、律師、公証“三官一律一員”下沉社區,用法治方式為群眾解決糾紛“把脈問診”﹔打造“張大姐”品牌調解室、建立“五老”人員社區調解隊,用“民紛民解”方式拉近鄰裡距離﹔引導暖家志願服務隊、愛港雲志願服務隊、退役軍人志願服務隊等志願服務隊積極發揮作用。

解決患有精神疾病居民的監護難題、調解上下樓居民因漏水產生的糾紛、化解綠植遮擋採光造成的矛盾……近年來,港雲裡社區基本實現家庭糾紛“不出門”、鄰裡糾紛“不出樓”、公共糾紛“不出院”,矛盾糾紛警情下降32%,並入選中央政法委在全國范圍內評選出的104個“楓橋式工作法”單位。

“吹哨報到”聚合力

事事有回應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社區還存在一些“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的難題。為此,港雲裡社區完善“吹哨報到”、接訴即辦機制,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做到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落實。

曾幾何時,小區裡面的“飛線”好像一張張蜘蛛網,雜亂無章,也存在安全隱患,居民對此反映很多。然而,“飛線”問題不像“衛生死角”,並非收拾干淨就能了事,而是需要重新整理、布線,且線纜權屬不同,僅憑社區自身力量無法解決。

社區的“哨聲”吹至街道,街道經過分析研判,又將“哨聲”吹至區委網信辦、區城管委等相關部門,由區委網信辦牽頭,共同施治。社區黨委帶領一班人提前准備,為施工方提供了精准的施工點位,協助整改工程1個月順利完工,還給小區一片敞亮的天空。

聲聲“哨響”,凝聚合力,暢通了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社區“吹”來央企,一下子拔除7根廢舊電線杆﹔“哨聲”吹至區直部門,平整小區道路、在樓道間安裝折疊座椅……如今,港雲裡社區基本形成“小事網格員辦、難事街道辦、復雜問題各部門共同辦”的治理格局,至今已吹哨55次,解決底商油污直排、樹木擋光等問題123件,形成為民辦事完整、貫通、高效的工作閉環。

此外,港雲裡社區黨委發揮牽頭抓總作用,成立社區“大黨委”,同時黨建帶群建,帶動轄區企事業單位以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等各類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社區黨委還利用“青鋒騎手·越青春”志願服務項目等平台載體,積極鼓勵和支持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等參與社區治理,新增老中青志願者151人,引導社會力量結對社區網格、提供專業服務。

“社區黨委的擔當,大家都看在眼裡,他們就像我們的娘家人一樣。現在不管什麼事,我們也願意參與。”社區退休黨員文慧敏說,雖然家有病人要照顧,但隻要社區需要,她會主動站出來。港雲裡社區事務由過去無人問津,變為如今群策群力,在社區黨委“紅色引擎”聚力下,這個建成近40載的老小區,正在煥發共建共治共享的嶄新生機。(本報記者 魏杰)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