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建
分享

恪盡職守 彰顯本色

——追記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委原常委、縣委宣傳部原部長徐利民

本報記者 江 南 劉軍國

2024年06月19日07:5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22年7月,徐利民(右三)和相關專家實地察看上山遺址博物館選址區塊。
張國萍攝

那個心系“上山”的人,走了。然而,他為黨和人民事業恪盡職守的精神將永駐人心。

2022年9月20日凌晨,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徐利民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52歲。他從基層一步步成長,歷經虞宅鄉黨委書記、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縣委辦公室主任等多崗位鍛煉,始終充滿激情、敢闖敢干,為浦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關心群眾  以誠動人

得知徐利民去世,虞宅鄉西山村村民邱源樞泣不成聲。

老邱家中兩個兒子身患殘疾,家庭生活困難。徐利民在虞宅鄉工作期間,經常去老邱家走訪。盡管后來工作變動數次,可每回路過西山村,他都要找老邱坐上一會兒。

2021年的一天,徐利民到西山村參加活動,趁著間隙來看望老邱。離開老邱家后不久,徐利民又折返回來,遞上1000元,讓他貼補家用。“他口袋裡平時不裝現金,是去跟別人借了再回來的。”邱源樞說。

對老百姓有利的事,哪怕再難,徐利民都要去干。

2005年,浦江山區群眾用水緊張,虞宅鄉當地村民湊錢買塑料管到數裡地外的山坳裡去引水。知曉此事后,徐利民決心為群眾解決喝水難問題。

在他的努力推動下,深清源水庫於兩年后建成,解決了虞宅鄉14個自然村、約1萬人口的飲用水問題,為當地鄉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水資源保障,也讓虞宅鄉在2022年夏天遭遇嚴重旱情時安然度過。

“徐利民跟他的名字一樣,有著一顆為民心!”曾與徐利民一起共事的虞宅鄉農辦原主任張海平表示。

2009年,虞宅鄉張村想新建一條公路。“以前是石子路,村民出行不太方便。”村支書張有軍回憶,造新路涉及土地征用,村裡一時談不攏,徐利民就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有的村民白天在外務工,他就等到夜裡拜訪,以誠動人。

在徐利民的帶領下,這條約1700米的山間水泥路順利完工。“有了這條路,全村村民受益,大家都不會忘了他的好。”張有軍說。

傳承文化  甘於奉獻

“2019年12月,縣委正式下文成立上山文化領導小組,我因各種機緣巧合出任常務副組長。或許有緣吧,30年前我從農校農學畢業,與上山稻作相聯了,這也意味著我必須擔起上山具體謀劃的責任了。”

這是徐利民生前寫下的一段工作筆記。

徐利民曾說,“人總是要為什麼而燃燒的!”

女兒徐子涵遺憾的是,過去沒能真正了解父親,一直不明白,他為何總是那麼忙?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送別他、緬懷他?

上山,是徐子涵常聽父親聊起的關鍵詞。追尋父親的足跡,徐子涵來到上山遺址博物館。聽著博物館館長張國萍深情介紹,徐子涵不覺淚流滿面。

張國萍一直不願相信徐利民離開的事實,“如今走在上山遺址的每一個角落,都仿佛能夠看到他的身影。覺得他會突然出現,如從前般跟我說下一步我們要怎麼做……”

在徐利民接手並分管上山遺址工作的短短3年間,“萬年上山”成為聞名全省乃至全國的一個文化IP。

“曾聽徐部長說起,他已經動筆寫了二三十篇自己眼中的上山文化大事記,這些就像他的寶貝一樣。”在浦江縣委宣傳部辦公室主任方黎晨眼中,徐利民鐘情上山遺址,以能投身上山文化工作為榮,認為這是一輩子最值得做的事情,“在他的感染帶動下,宣傳部幾乎每一名干部都成了上山文化的代言人。”

在徐利民的辦公桌上,分門別類摞滿了一份份關於上山遺址的材料,伸手便能取用。夾著筆的工作筆記翻到最后一頁:“上山申遺必須堅定信心”。這是徐利民用以自勉的一句話。

“父親是一顆善良、勇敢、熱於奉獻的螺絲釘。”徐子涵心中的疑惑終於有了答案。

埋頭苦干  創新探索

浦江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李文戈與徐利民相識於20多年前。那個時候,徐利民作為縣委報道組組長被抽調到浦江縣學習教育辦公室。“我們一起伏案作文,一起咬文嚼字,常常為了一個標題來回斟酌,甚至為了一個字反復推敲……”在李文戈眼中,徐利民追求完美,要做就想做到最好。

為了健全現有網絡渠道的投訴響應機制,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徐利民想到:能不能讓基層矛盾從投訴到解決實現一站式閉環?

想明白了就堅決干。2020年6月,徐利民整合浦江縣8890熱線平台、政協網絡監督、浦江發布等8個網絡問政板塊功能,推出“民情暖哨”網絡綜合治理平台。2021年,“民情暖哨”工程成功入選金華市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項目。

浦江經濟社會發展步入關鍵時期,傳統產業該何去何從?新興產業發展該怎樣精准定位?干部隊伍的精氣神是否仍然飽滿?

面對推動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遇到的種種新情況,徐利民主動向縣委主要領導要“考卷”,組織多方力量,重磅推出“奮力趕超  干在今朝”系列述評。

優秀作品的背后,是徐利民挑燈夜戰、成百上千次的推敲和修改。有句話他總挂在嘴邊:“宣傳思想工作所凝聚的能量,勝過千軍萬馬。”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9日 06 版)

(責編:王珂園、王先進)
相關專題
· 黨的建設數據庫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