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廣元市委組織部
2024年06月06日16:5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背景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是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是后續扶持的重要工作對象,加強安置點后續治理,是解決搬遷群眾住得好、能融入等問題的重要內容。
“十三五”期間,四川省廣元市共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3萬戶10.9萬人,建成集中安置點515個,集中安置5754戶16934人,搬遷安置點難管理、發展資源難統籌、社會融入難協調,防止返貧、促進發展任務較重。廣元將黨建引領集中安置點治理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重要任務,從組織保障、就業增收、有效融入三方面發力,有效解決如何管、如何富、如何穩問題,著力探索黨建引領集中安置點后續治理“廣元路徑”。相關經驗在全國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現場會上交流。
二、做法及成效
(一)聚焦“如何管”,“三方聯動”建治理網絡,實現安置點治理組織網絡100%覆蓋。針對安置點一點多組、多頭管理等現象,全面推行“黨組織+自治組織+社會組織”聯動治理模式,做到“方向大事黨建引領,日常小事群眾自治,專業服務社會補位”。一是組織牽頭統籌管理。充分發揮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作用,成立市縣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市以工代賑事務中心專職負責相關工作。加強對集中安置點的組織覆蓋,成立黨支部27個、黨小組224個,從搬遷的優秀黨員中選任村(社區)干部286名。建立“包聯領導+黨支部+網格員”包抓管理機制,每個安置點落實1名市縣領導聯系、1個黨支部負責、1名網格員監測,實現安置點黨的領導全覆蓋。二是群眾自治精細管。將激發搬遷群眾內生動力作為重中之重,引導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通過建立387個自治管理委員會和指派點長、戶長、樓長等方式全覆蓋組建群眾自治組織,採取“請群眾定、聽群眾提、讓群眾議”等方式,全面推行“陽光票決”自治模式,將現場表決改變為現場無記名填票、線上微信“雲投票”,有效解決事務決策主體固定單一、決策內容循規蹈矩、決策方式簡單等問題,充分激發搬遷群眾參事議事主動性和提高自治組織公信力。三是社會參與補位管。大力開展社會組織“六助行動”,圍繞安置點產業發展、消費幫扶、人才建設、結對幫扶、能力提升、項目合作等重點,組織社會組織根據自身業務實際提出項目方案、幫扶內容、合作方式等,建立多層次、多領域、有重點的社會組織參與供給項目庫。採取群眾“點單”、支部“派單”、社會組織“接單”方式,推動15家社會組織、愛心企業與73個安置點結對共建,在農產品銷售、獨居老人護理等方面開展精准化、專業化、個性化幫扶,實現供給與需求無縫對接。
(二)聚焦“如何富”,“三措並舉”保就業增收,實現有就業意願的搬遷群眾100%就業。針對搬遷群眾就業人地分離、技能欠缺、零散無序等問題,創新“1511”打包服務機制,促進簡單勞務輸出向高質量的穩定就業轉變。一是精准監測掌握需求。採取逐戶採集、數據比對等方式,全面摸排10.9萬搬遷人口、6.4萬搬遷勞動力基礎信息,建立實名制數據庫,按季對3.38萬戶搬遷家庭就業情況開展跟蹤監測,一旦出現未就業、失業等情況,立即預警並啟動就業幫扶動態“清零”機制,上門精准摸排失業原因、就業意願、培訓需求等,提供職業指導、勞務服務,建起了一套就業質量監測快速發現響應援助閉環管理機制。二是集成資源豐富渠道。建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聯席會議制度,集成17個行業部門力量資源實行“五個一批”保障就業。外出務工轉移一批,構建“縣級勞務公司+鄉鎮勞務專合社+安置點勞務服務站”體系,暢通勞務輸出供需對接渠道,幫助3.7萬搬遷群眾就業。就地就近吸收一批,建立“農業經營主體+村集體經濟組織+搬遷戶”聯農模式,引導搬遷群眾參與生產、加工、服務等環節,培育新型經營主體2597個,帶動2.3萬搬遷群眾年均增收1500元以上。自主創業帶動一批,實施“家門口興業、利益鏈帶富”行動,新(改)建特色產業園103個,300個戶辦小庭院升級為家庭農場。以工代賑賑濟一批,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廣以工代賑方式項目497個4.51億元,優先吸納搬遷群眾參與務工。公崗兜底保障一批,整合人社、林業、水利等部門資源,以安置點為核心聯動開發縣鄉村公益崗位5300余個。三是貼心服務保障實效。堅持分類精准培訓,對有創業意願的,通過“定向培訓”“送訓下鄉”等形式,開展“特色產業+實用技術”“優勢資源+創業能力”培訓﹔對有轉移就業意願的,採取“長班與短班”“本地班與外地班”“專班與普班”結合,開展家政、挖掘機、水電工等急需緊俏工種培訓,實現至少為搬遷群眾提供1次免費培訓。用好用活各類幫扶政策,為有就業意願的搬遷群眾兌現交通補貼、創業補貼、創業吸納就業獎勵等扶持資金﹔制定15條金融助力產業就業措施,為搬遷群眾、經營業主發放產業發展貸款1.72億元,實現為有就業意願搬遷群眾至少兌現1次激勵政策。
(三)聚焦“如何穩”,“三大行動”助深度融入,實現安置點“半小時服務圈”100%保障。針對搬遷群眾從山區農村到集中社區、從獨門獨院到樓上樓下,從不同鄉、不同村到同一安置點后生活習慣改變較大、歸屬感較欠缺等問題,以“熟人”社區、“半小時服務圈”建設為重點,深化教育引導,提升服務水平,促進搬遷群眾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生活、養成新習慣。一是開展基礎補短行動。著眼有便民服務站點、有生活服務配套、有文化健身場所“三有”目標,採取在安置點建立便民代辦點,就地就近將公共服務納入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承載等方式保障基本公共服務,155個安置點配備黨建工作陣地。將安置點所在村(社區)納入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工程,統籌資金8130萬元,全面完善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安置點物流快遞覆蓋率達100%。二是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制發專項方案,加強安置點紅白事大操大辦問題監管整治。建立道德積分評議機制,在搬遷群眾中吸納1572名優秀大學生、返鄉農民工、退役軍人等,加入所在村(社區)紅白理事會、鄉賢協會等組織,選樹文明戶、致富明星、公益明星等先進典型1332個,明確將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增收益的10%用於獎勵先進典型。常態化舉辦新春團年會、鄉村大舞台、鄉村梨花節等活動,切實滿足搬遷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開展平安建設行動。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培養安置點“法律明白人”1100余名。深入開展基層矛盾糾紛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專項行動,深入推進矛盾糾紛“一地辦”,實行一站式接收、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分行業部門建立專項台賬16類,一對一調處集中安置點搬遷群眾矛盾糾紛。健全落實掃黑除惡長效機制,515個安置點所在村(社區)實現“雪亮工程”全覆蓋,不斷增強安置點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
三、經驗啟示
(一)黨的領導是安置點后續治理的“主心骨”,要不斷著力優化治理體系。廣元市在推進安置點后續治理中,始終圍繞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選優配強安置點所在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在符合條件的安置點成立黨支部、黨小組,推動黨組織向村(居)民小組、樓棟等治理末梢延伸,同步完善黨組織統一領導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機制。實踐証明,推進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后續治理關鍵是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安置點后續治理就有了“主心骨”。
(二)長效發展是安置點后續治理的“壓艙石”,要不斷增強綜合保障能力。推進安置點后續治理,要堅持把促進搬遷群眾穩定增收作為重中之重,讓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廣元市在推進安置點后續治理中,聚焦動態監測、政策扶持、培訓提能、轉移就業和創業引領五大重點,做實培訓意願、人員信息、市場需求“三張清單”,堅持扶持一批戶辦小產業、發展一批村建產業園、培育一批聯戶新主體,不斷夯實搬遷群眾穩定增收基礎。實踐証明,安置點搬遷群眾就業好了、產業發展了、錢袋子鼓了,沒有了后顧之憂,才能更好促進安置點治理。
(三)群眾需求是安置點后續治理的“晴雨表”,要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廣元市緊扣便民為民導向,深化“村能辦”“家門辦”便民服務體系建設,倡導科學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揚勤勞節儉的優良傳統,結合傳統節日、重要節假日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體育活動,把實事辦到搬遷群眾“心坎上”。實踐証明,推進安置點后續治理,不但要注重面子,更要注重裡子,考慮到群眾的辦事需求、生活需求、精神需求,便利的公共服務解決搬遷群眾“關鍵小事”,豐富的文化活動增進搬遷群眾感情交流,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關專題 |
· 第七屆基層黨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動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